河上肇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作者:梁艳萍      阅读量:1046      时间:2019-02-28

[摘 要]在时代激变的战争与革命大潮中,河上肇由一位主张人道主义的自由经济学家,转变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者,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日本及东亚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从最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社会主义评论》《唯物史观研究》的撰述,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翻译、研究与解说。同时,河上肇是通过日本主渠道在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言传身教地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先行者。

[关键词]河上肇;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贫乏论

[中图分类号] B27;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2-0022-09

河上肇被誉为日本最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大学期间就对社会的不公深有感触,对劳动者的贫困境遇产生深度的同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河上肇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于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劳动运动之中,参与日本共产党的创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历史唯物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进程中,不仅影响了日本的进步学者、学子,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河上肇其人

河上肇1879年出生于日本山口县玖珂郡锦见村一个旧藩士之家,他自幼失怙,在祖母的抚育下长大成人。祖母的溺爱与宽容不仅没有使他娇弱自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老弱病贫者的同情。在山口读书期间,他12岁就写下了《日本工业论》的文章,彰显了一位少年爱国者的心胸。189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政治科学习,学生时代曾经听取了木下尚江、内村鉴三的演讲,接触到了基督教的世界意识与人道意识,希望自己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实现《登山宝训》中“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的训诫,为所有人脱离贫苦而奉献自己。所以,当作为大学生的河上肇目睹了从故乡到东京贫富不均的社会状况,愈益激发了他扶贫济困的决心。他关注足尾铜山矿毒公害事件引发的农民运动,在自己身无长物的时候当场脱下衣服捐赠给受困者。河上肇的热情和真诚行为被当时的《东京每日新闻》报道,说他是“急公好义的大学生”,因而在同学中轰动一时。

河上肇不是简单地关注贫困问题,而是通过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进而“求道”,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天下公器”。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日本,向往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河上肇逐渐倾向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有“特别志向”的河上肇大学毕业后,担任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讲师,讲授经济学原理、农政学等课程,并兼任学习院大学、专修学校、台湾协会专门学校教师,为《读卖新闻》“经济记事”撰稿,探讨社会问题。1905年他辞去教职,进入伊藤证信创办的主张“无我爱”的宗教团体“无我苑”,进入之后发现“无我苑”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不久脱出离去,正式担任读卖新闻社记者,以“千山万水楼主人”的笔名连载刊发《社会主义评论》,该系列评论文章于1906年结集出版,是日本较早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同年出版的还有他的早期著作《日本尊农论》《经济学原论》(上卷)。

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河上肇接受田岛锦治的邀请,进入京都帝国大学任教,开始了教学与研究生涯。1912年执笔写作经济学论文集《经济学研究》[1],并翻译了费歇《资本与利润的比率》等论著。1913-1915年前往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留学,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期间,面对战争的风云与死亡,河上肇写下《回向祖国》系列随笔,揭露帝国主义的战争,介绍了欧洲的战况。1914年留学期间的河上肇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后任京都大学教授。

1916年在《大阪每日新闻》连载《贫乏物语》[2]之后,河上肇对资本主义产业化所掩盖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贫富不均等问题深入考虑,“为什么不停的劳作的人没有幸福?”穷人要得到幸福,富人必须停止奢侈,倡导共同富裕的理念,给当时日本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他注意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并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1919年他在个人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杂志刊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问题的论文,自此他由正统资产阶级经济学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20年河上肇担任京都大学经济学部部长,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极为倾倒,发表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诠释马克思主义著述,翻译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工资、价格及利润》《资本论》第1-4分册等著作,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问题管见》《关于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若干考察》《近世经济思想史论》《唯物史观研究》等著作,早期主要著作及译文见表1。

QQ图片20190131111603.png

1928年河上肇因《马克思主义讲座》的推荐文章而引发笔祸,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教学岗位,成为一个职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他与大山郁夫一道创立了日本新劳农党,参与创建了日本共产党,因为受到审判而被关押多年。长期的牢狱极大地损害了河上肇的健康,1946年因病衰亡。  

二、河上肇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

河上肇是经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日本学人。当时的日本社会,在脱离幕府的统治、大政奉还之后,在教育等方面“改造国民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垄断资本形成,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工人、农民、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河上肇作为“求道的战士”上下求索,研究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政治问题,一步一步完成思想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先驱者。

河上肇早期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贫乏(贫困)论、唯物史观、经济理论。尽管在行进中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作为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地位则是不可撼动的。

1. 贫乏论研究。河上肇关于贫困问题研究早期集中在《贫乏物语》(以下简称《贫乏》)(见图1)一书中,是“欲遵奉孔子之立场论富论贫”之作,就经济而论人生,论精神。《贫乏》最初于1916年9月至12月在大阪《朝日新闻》上连载,第二年3月印成单行本,一时洛阳纸贵,两年间再版了30多次,创造了日本出版业的奇迹。

QQ图片20190131111948.jpg

大内兵卫评价说:“《贫乏》可以认为是日本人写的最初的经济学著作。”[3]他将问题直指社会劳动阶级的贫困化的事实。河上肇在文中揭示了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广大劳动者(工人、农民)却迅速地贫困化。当时,河上肇分析这一存在事实时,认为贫困化的原因在于资本家为了营利主要生产富者所需的奢侈品,而不是生产广大群众所需的消费品。他认为,根治贫困化的方法是:第一“废止富人的奢侈”,第二“改正贫富悬殊”,第三“改造经济组织”。这里,河上肇所提及的消除贫困,不是改造社会的结构、制度、属性,而是抑制富者的奢侈生活,使企业家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以满足普罗大众的需要。同时,满足普罗大众的需要,不仅要生产消费品,而且要重视农业。

《贫乏》还谈不上是马克思主义属性的著作,但它注意到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情劳动大众,因而不仅是河上肇的成名作,也是他倾向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开始。之后河上肇立志运用马克思经济学来分析社会问题,“纵然赴汤蹈火也难以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1920年杨山木将《贫乏》翻译为《救贫丛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国较早关注贫困问题的论著。2018年是《贫乏》刊行100周年,京都的河上肇纪念会举办了纪念活动与市民演讲会,纪念这位日本历史上为贫民发声的学者、思想家。

2. 唯物史观研究。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科学的伟大发现,河上肇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著述,是日本、中国传播唯物史观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河上肇在东京大学的《史学杂志》上发表了塞利格曼教授的《历史的经济的说明》,介绍美国经济学家塞利格曼的经济学。塞利格曼是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做一种经济史观来进行阐述的。河上肇从中了解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知识,但并不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更没能深入研究唯物史观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10至12月之间,河上肇以“千山万水楼主人”的笔名,在《读卖新闻》连续发表了36篇文章。那时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正以幸德秋水、撰利彦等人提出的非战论为契机而得到传播,河上肇的论述恰好顺应了这种形势,倍受广大读者青睐。在《社会主义评论》中,河上肇对于幸德秋水等的唯物论社会主义、安部矶雄等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与托尔斯泰、内村鉴三的精神主义(唯心论)进行解说和批判,阐述自己的现代社会观、社会主义观与历史观。

1919年(大正八年),他在个人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上,发表了一些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近世经济思想史论》(见图2),1920年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QQ图片20190131112112.jpg

1921年河上肇出版了《唯物史观研究》(见图3)。这本书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是他清算自己以前思想理论的代表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上篇《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出现了唯物史观的公式和逻辑,即唯物史观包含着所谓“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意义;唯物史观与必然论;凸显出了《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的应用;显现了“资本”问题的唯物史观片段。下篇《唯物史观要领》主要包括了“唯物史观略解”“历史唯物论与宿命论与个人的努力”“唯物史观与因果律及精神生活”“唯物史观与实际的理想主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此时的河上肇已经从曾经的迷惘中走出来,也从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分离出来,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中进行研究,完成了自身思想与人格的历史蜕变。至此他不仅在学说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更成为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QQ图片20190131112206.png

3.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河上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从关心贫民大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开始的,从研究《资本论》开始步入马克思主义的殿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越来越深,日本也在1918年爆发了33个县将近千万人参与的“米骚”——抢米风潮。1920-1921年,日本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工人罢工运动激增。

回观历史面对现实,河上肇重新思考其经世济民以及历史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心的改造与物的改造》中,他表示未来他将从依靠道德的革命来改造社会走向依靠社会的强力的改造。在《社会问题研究》杂志上,陆续发表了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价格及利润》的译文(1921年)。在当时的日本大学讲坛,讲授的是庞·巴维克、马歇尔、穆勒等人的学说,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开始传播。但是,日本经济学界权威小泉信三、福田德三等,对《资本论》发起了批判,河上肇、山川均、栉田民藏等都进行了反批判。1923年8月,河上肇将他多年来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整理成《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之史的发展》[4],奠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学术地位。从1924年起到1928年《经济学大纲》(见图4)出版的4年间,河上肇投身到《资本论》的深入钻研中,《经济学大纲》由东京改造社出版,原本是他在京都帝国大学的讲义。“虽说这是经济原论的讲义……但它实质上却类似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说”[5]。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大纲》全书共16章,从商品开始到金融资本结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商品交换、流通手段、价值形态、货币利润、劳动过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该书在出版的次年就被陈豹隐(陈启修)译为汉语,由上海群乐书店出版,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与《资本论》的学习、研究与传播开了先河。此后,河上肇出版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第二贫乏物语》,继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系统研究与理论深化。

1928年,河上肇出版了《资本论入门》(见图5),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资本论》第一卷解说得最好最详尽的论著,是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巅峰著作,也是对其《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略解》的重要发展,该书成为河上肇公开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

QQ图片20190131112335.png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河上肇的杰出贡献

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主渠道是日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第一种中译本来自日文。在日本主渠道传播中,河上肇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外国传入到中国的国外社会科学著作374种,河上肇著作有8种,占居首位。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文著述30多种,不愧为日本主渠道的第一人。

河上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有三种。首先,教学。他在京都帝国大学执教时,李希贤、张源祥、王学文、漆树芬、史维焕、周佛海等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受教。

漆树芬(漆南薰,1892-1927)1925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在河上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说。1924年回国后,曾在上海政法大学任教。漆树芬在京都大学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专著《经济侵略下之中国》。漆树芬在《著者序》和《读者注意》中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明确该书是运用马克思的学理以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因为世界上除了马克思派,实无人将资本帝国主义的真象暴露于外。”

王学文(1895-1985)原名王守椿,又名王昂,江苏徐州人。1921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5年毕业后,入大学部当研究生。1927年夏回国到武汉,在国民党中央海外部任《海外周刊》编辑,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期从事文化统战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希贤回国后,从事翻译与教学。中华学艺社1926年编辑出版了《唯物史观研究》,刊登了7篇有关唯物史观的论文,他还翻译了《马克思和近时的批评家》。

周佛海回国后,在河上肇经济学原论笔记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著《经济理论之基础知识》,该书延宕7年之后于1930年出版。

1917年,周恩来来到日本,寻找救世济民的道路。他读到《贫乏》,深受影响,特报考京都帝国大学的经济系,追随河上肇,寻求光明,因日语考试没过关而抱恨。

其次,通信。《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见图6)是河上肇的重要著作,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的社会发展趋势。这本书对郭沫若的影响巨大,他将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了中国人民。翻译过程,也是他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过程。正如他自己说的,通过翻译这本书,他的思想“分了质,而且定型化了”“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翻译过程中,他写信向河上肇请教,河上肇回信给与指导。

QQ图片20190131112639.png

最后,河上肇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主要是他的著述。《贫乏》《近世经济思想史论》《唯物史观研究》《经济学大纲》《资本论入门》等出版了中文本,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启蒙书,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几乎程度不一地受其影响。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把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分成三个部分:“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的是不可能。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豫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然的运命;然后更根据这个豫见,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竟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6]李大钊的这段论述,就是直接引用河氏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文的原话。李达、李汉俊、毛泽东、瞿秋白、鲁迅等在他们的文章和回忆中都谈到河上肇的影响。

2019年是河上肇先生诞辰140周年,在此之际,特撰此文,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先驱者。 

[参考文献]

[1]河上肇.経済学研究[M].東京:博文館,1912.

[2]河上肇.貧乏物語[M].東京:弘文堂, 1917.

[3]河上肇著,大内兵衛解題.貧乏物語[M].東京:岩波書店,1947.

[4]河上肇.資本主義経済学の史的発展[M].東京:弘文堂,1924.

[5]岩崎允胤.河上肇と唯物史観[J].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纪要,1963,(2).

[6]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J].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1919.

编辑:朱苗苗

He Shangzhao and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Liang Yanping

Abstract: In the turbulent war and revolutionary times, He Shangzhao transformed from a liberal economist who advocated humanism to a pioneer of Japanese Marxist research, a firm practitioner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Marxism spread in Japan and East Asia.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e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in early stage, the writing of Socialist Review, Research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Capital and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He Shangzhao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spread the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Japanese channel in the early days. He has cultivated and influenced a large number of pioneers of Chinese Marxism and communism.

Keywords: He Shangzhao; Early Spread; Marxism; Poor theory

[作者简介]梁艳萍(1960-),女,山西大同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美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