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研究
文章精选片段: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作者:刘 钒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15次 发布日期:2017-08-19 20:54:40

  自儒家学说创立以来,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生活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人之生命的珍贵性、人之处事哲学及生命意义等问题,儒家思想都有这方面的丰富内容。

  儒家对个体生命颇为重视,其生命意识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儒家极其重视人的可贵生命,但在某些不得已的情况下,儒家主张人们应为实现道义而献出生命,即“舍生取义”,以自己珍贵的生命践行“仁义”等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已然将人的生命划分为两个层面,即“肉体生命”和“道德生命”。“在儒家看来,肉体的生命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道德属性才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物种,在于人有道德,讲道义。当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从而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原则的时候,他也就沦为了“小人”。

  对待死亡,孔子秉持顺其自然、顺从天命的态度。如关于鬼神和死亡问题,孔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经典表达。在这句话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对于鬼神和死亡问题的回避态度。而孔子之所以采取回避态度,主要在于其重视现实生活而不愿探讨死亡的积极入世思想。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可看出,自孔子开始,经历代儒者的传承,生与死应顺其自然的思想已深入百姓的心中。

  在我国,生命教育属于舶来品。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晚,目前仍仅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已经相继推出了生命教育的实施纲要和课程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教育实践领域对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视。结合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般认为,“生命教育以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核心,它的起点是保全生命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生命教育无疑更好贴近了教育的本质与主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终极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然而,一直以来,教育者从社会本位的视野中去考察个体的作用和价值,这往往会造成对个体生命质量的漠视。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它直面个体的生命,进一步关注生命,力图提高生命的质量。

  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表现为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做出的价值判断。它主张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与制度化的流水线式教育有本质差异。在制度的流水线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往往被视为统一的无差别的个体,他们的人格、个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殊性往往被忽略。整个教育的制度化机制和规训机制不是解放学生的个性,而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最终导致学生的个性差异被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也被忽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是要摆脱这种无个性、无生活的“流水线式”教育,倡导对于学生的生命个性和生活世界的回归,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个性。

  即使在道德与生命不冲突的情况下,由于现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各种媒体向学生传递着鱼龙混杂的信息,混淆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使其产生困惑,最终导致道德判断力渐渐弱化。例如,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当你遇到老人需要帮助时,究竟该怎样处理”话题。据媒体报道,调查中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不敢扶摔倒老人。屈从于媒体报道的“社会事实”,对于学生而言,当社会生活中出现双重或多重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他们往往容易受其影响,从而导致道德选择的迷惘或错误。在整个社会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倾向盛行的背景下,我们应强调生命的道德属性,帮助受教育者提升其生命境界。

  儒家生命哲学以“天地之间人为贵”为其理论基点,不仅从对待孝道、殉葬制度以及战争的态度中将其衍生出来,而且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观念。假如生命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时刻,即肉体生命与道德生命产生矛盾时,儒家坚持“舍生取义,死而后已”作为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日常生活中,个人则应该遵从天命,不必过度关心死亡问题,而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

  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儒家生命哲学在我国的现代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中仍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儒家生命哲学中的许多理念都与现代生命教育倡导的生命整全、生命自由、生命价值等追求不谋而合。这种共通性更启示着我们,现代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生命哲学丰富的智慧,例如,面对当今中国出现的时代性生命危机,应该向学生强调生命的道德属性,使其生命境界得到提升;注重向受教育者传递和谐观念,使其与现代生命教育的生命自由价值取向相平衡;设定理想的人格范型,以帮助学生追求生命整全的目标。

 

 来源:《决策与信息》第八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决策与信息

  或者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官网

     http://weibo.com/jcyxx/home?wvr=5

  掌握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