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热点追踪
环球风
书海航标
经典赏析
交 流 汇
著书者说
农家书屋
广闻博见
智慧星洞
奇文欣赏
书海探秘
读者荐稿
名士风流
文化苦旅
一家之言
恋 书 癖
阅读启蒙
博文速读
文人雅事
知 识 窗
知识窗
微品会
知识窗
设置
“的”字如何称霸中文界
作者:胡赳赳      阅读量:107      时间:2019-07-02
如果没有“的”字,中文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至少很多广告语会变得佶屈聱牙:“你(的)益达!”“不,是你(的)益达!”
许多鲁迅名言也不堪为名言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区区“的”字,究竟是如何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的?这当然得从源头说起。
“的”最早为“旳(dì)”的异体字。左边“日”表示阳光,右边“勺”为“灼”的本字,二者相加,其义想必每一个裸眼看过太阳的人都有体会,即“阳光灼眼”“太阳耀眼”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的,明也。”也是这个意思。
《淮南子·说林》中存有“旳”字本义,“旳旳者獲,提提者射。”日光在人类的视觉中呈白色,所以后来“旳”被写成“的”也在情理之中。
《周易·说卦》便是如此,“震为雷,为龙,为玄黄……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zhù)足,为作足,为的颡(sǎng)”,将它比作马时,善于鸣叫,“的颡”作“白色的额头”讲。“的”在此地延伸为“白”,正好印证了这个突变的“白”字旁。这时的“的”,已经从“日光耀眼”变为更直接醒目的“白”。它在《诗经》里,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延伸。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意为射箭每发都要中靶,为的是罚酒开怀。大约由于白色耀眼显目,才会被用作象征“目的”的靶心吧。“有的放矢、众矢之的”便由此而生。
至此,“的”字距离演化成“目的”“确实”“必定”已经不远了。
而“的”字究竟是怎么从“耀眼”“目的”“确实”摇身一变,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这便得益于白话文(口语)的功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一直都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即文白之分)。文白之分大致始于汉朝,在唐宋元时期,伴随着识字率的增加,世俗化的进程,白话以及以白话为载体的文艺作品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一些民间话本小说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白话占据了文言文的位置。其中,又以新的语气助词占据改革主流。
如《清平山堂话本》中《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戒指儿记》《简帖和尚》文言词“其、之、乎”词的使用率分别为5‰、4‰和0.4‰;而白话词“这、个、的”词的使用率分别为34‰、34‰和37‰(《徐时仪: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
这时的“的”字,主要用作“好的”“歹的”这类方言表达里的语气词。但正是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口语,在年月的变迁中,慢慢在中国人的语言里沉淀了下来。
而“的”字真正大放异彩的用法,还是作为表示修饰、从属关系的助词时的用法。而这个用法,由于各种方言的发音之故,一向写作“底”字。
直到1930年左右,本来写为“底”的助词不知在何人的神来之笔下,改写成了“的”字,而一发不可收拾地传开。
至此,“的”字开始统帅整个中文世界。一共演化出三种读音(dí、dì、de)的它,词性涵盖助词、代词、副词、名词,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
本来,在古籍汉字字频统计表里,“之”才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位,它能甩开排第二的“不”的字频两倍有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文324个字里有20个“之”字(不算落款),占比6.17%。
“之”在古文里,除了本义“生出、滋长”外,也有代词、助词等词性变化。如今的“的”字,在作助词和代词时,几乎能完全取代“之”。
“之”是“的”的前世,“的”是“之”的今生。
从前说之乎者也,现在讲的的的的。
从前没了“之”字,再伟大的作家也难成佳篇。如今没了“的”字,我看你还怎么说话?
 
(源自《赳赳说千字文》)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