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首卷语
热点追踪
环球风
书海航标
经典赏析
交流汇
著书者说
农家书屋
广闻博见
智慧星洞
奇文欣赏
书海探秘
名士风流
文化苦旅
一家之言
恋书癖
博文速读
知识窗
微品会
设置
我是怎么创作《活着》的
作者:余 华      阅读量:174      时间:2019-04-04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
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一九九二年初的时候,我在北京十平方米左右的家里睡午觉醒来,脑子里出现了“活着”这两个字,觉得这是一部我一直想写的小说的题目。当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题目,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写的是什么,我想写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关系,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直到《活着》这个题目出来以后,我开始写了。
我开始是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福贵的一生,语言也是《在细雨中呼喊》风格的延续,结果写不下去,写了一万多字之后就感觉不对。那个时候我已经有经验了,知道自己感觉不对的话肯定是出问题了,虽然是什么问题并不知道。后来尝试用第一人称来写,让福贵自己来讲述,很顺利写完了。
小说里的福贵是一个农民,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念过三年私塾,毕竟是地主的儿子。但是三年的私塾是不够的,可以说他还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所以他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应该是用一种最简单的语言,不可能用大学教授的语言来讲述。我一直在寻找最简单的语言,刚开始比较谨慎,不确定这样的语言行不行,慢慢地找到叙述语调以后,就很顺利了,一切都顺利了,就知道他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
我一直以为《活着》是很容易翻译的,因为它的叙述语言是最简单的中文,后来我的日文译者饭塚容教授告诉我,《活着》很难翻译,他说《活着》的语言确实简单,可是很有味道,要把这样的味道翻译出来很难。
我在写《活着》的时候,已经意识到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这部小说的语言越出了我此前熟练掌握的语言系统,时常会由于一句简单的话耽搁几天,因为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言。
举个例子,有庆死后的那个段落,福贵把有庆背回家,埋在屋后的树下后,站起来看到月光下的那条小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那条小路在那一刻给了福贵什么感受。小说前面几次写有庆跑步去县城,有庆要割羊草,经常要迟到了才急忙往学校的方向跑,把鞋跑坏了,福贵骂他,说你这个鞋是吃的还是穿的?后来有庆每次跑向学校的时候就把鞋脱下来拿在手上,赤脚跑到学校去,由于他每天都要跑着去学校,后来在学校举行的长跑比赛里拿了冠军。因为前面有这样的描写,而且福贵又一次次看着他这样跑去,所以当福贵把孩子埋在树下,再站起来看到那条月光下的小路的时候,是不能不写福贵的感受的,必须要写,这是不能回避的。
可怎么写呢?一个父亲失去了儿子,刚刚埋下,极其悲痛,他看着那条月光下的小路,我知道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多了没有意义。那时候我个人的感觉是,写一句到两句话把福贵悲痛的情绪表达出来就够了,好比是格斗里的最后一刀,如果写一千个字,那就是对格斗的铺垫了,不是最后一刀。福贵是一个农民,他对那条小路的感受应该是一个农民的感受。我写不下去,耽搁了几天,找到了“盐”的意象,盐对农民来说是很熟悉的,然后我写福贵看到那条通往城里的小路,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想想那是怎样的一条月光下的小路,撒满了盐,这个意象表达的是悲痛在无尽地延伸,因为盐和伤口的关系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到的,所以当一个作家用朴素的语言写作时,其实比用花哨复杂的语言更困难,因为前者没有地方可以掩饰,后者随处可以掩饰。
这部小说发表好几年以后,我有时会想,当时怎么就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了?可能就是一条路走不通了,换另一条路。我曾经觉得这只是写作技巧的调整,后来意识到其实也是人生态度的调整。像福贵这样的一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除了苦难就没有别的了,但是让福贵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苦难的生活里充满了欢乐,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曾经是那么的美好,虽然一个个先他而去。
《活着》告诉我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责编: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