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首卷语
热点追踪
环球风
书海航标
经典赏析
交流汇
著书者说
农家书屋
广闻博见
智慧星洞
奇文欣赏
书海探秘
名士风流
文化苦旅
一家之言
恋书癖
博文速读
知识窗
微品会
设置
读《人口论》有感
作者:宋 烨      阅读量:104      时间:2019-04-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一部争论了二百多年并将继续激烈争论下去的著作,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它既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价值和光辉性,又有其固有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人口论》是一部争论了两百多年并将继续激烈争论下去的著作,是一部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全世界的著作。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人)的《人口论》,是一部顺应当时历史环境而产生的著作。15-18世纪,英国相继进行“圈地运动”,农民被剥夺土地,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大量失业,英国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反抗运动遍及全国各地。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使英国劳动群众的斗争热情更加高涨,英国部分思想家和学者对法国革命是表示赞同和支持的。但马尔萨斯对法国革命和国内流传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故写此《人口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口论》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个命题,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两个级数”: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是以算术级数增加。“两个抑制”:积极抑制,即提高人口死亡率,如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手段来减少人口;道德抑制,即降低人口出生率,如通过禁欲、晚婚、不育来减少人口。“一条规律”: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即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增加投资不能相应地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基石。“一个适度”: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三个命题”:1.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3.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四点结论”:1.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2.建立在共有财产制度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按人口自然法则产生的;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工资同样受到人口法则支配,工资水平受人口增减而变动;4.应该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只会帮助穷人制造出更多的穷人。

我个人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既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价值和光辉性,又有其固有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马尔萨斯是建立系统人口理论的第一人。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人提出过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但都没有综合为一个体系。马尔萨斯首次分析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生育欲望提高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他的“两个公理”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从侧面说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两个抑制”特别是道德方面的抑制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人口控制的理论基石。而他的“一个适度”原则和“一条规律”更使我们看到了关注人口增长的客观必然性。从这些方面来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无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但正如葛德文批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一个“使人绝望的理论”和“他个人充满了悲观的论调”那样,马尔萨斯没有看到科技的力量和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有思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有能力克服这种“绝望的循环”。“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已经被现今科技证明是错误的了。而他站在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基础上提出的四点结论更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不想用“社会体制”和“为全人类幸福”之类的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来批判他的观点,在这里,我只是从个人看书时写在旁边的批注来提一点自己对他的理论的疑惑。如马尔萨斯在第五章中写道,“故结婚而不能维持家庭的劳动者,在若干点上,可以说是全劳动阶级的仇敌。”“如果救贫法从来不曾制定,极严重的贫困事件,也许要多发生几起,但普通人民间的幸福总量却会比现在大得多。”我想,社会资源分配本来就不均,怎么能让不好的结果由不幸的人独自承担呢?难道贫穷的人就不是人,他们就没有结婚、生育的权利了吗?人和动物毕竟是有区别的,我们有怜悯之心,不能单纯地把“物竞天争,适者生存”这样的法则拿到人类社会中去。我们固然都追求幸福,但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再者,如果马尔萨斯不是处于较优越的地位,他会说这样的话吗?

我坚信马寅初在特定环境中所说的那句话。“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关于人口理论这方面,我看到了马寅初作为一个学者所应有的脊梁。

(作者为湖北省赤壁一中高二·17班学生)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