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作者:水田禾      阅读量:117      时间:2018-11-29
看破放下五蕴空,含笑驾鹤倚天飞。
10月30日查良镛先生仙逝,家人对外发布讣告:遵遗嘱将在十一月的某一天举行私人葬礼,时间地点皆不告知外人,更不会邀请新闻界参加。大侠就是大侠,活得风生水起名震寰宇,死也要去得与众不同。虽然事后证实12日下午有个极简单的告别礼,也有数张现场照流出;但无主持无致辞无哀乐,更没有谁见到他最后的尊容。11月13日,金庸的遗体在香港宝莲禅寺火化,一缕轻烟飘向蓝天。他的儿子查传倜写了这副佛教意味很浓的挽联,送别父亲。
但这丝毫没影响世界华人的悼念潮。国家主席习近平派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专程亲往查良镛先生家中”“深表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新华社的消息还说,李克强、韩正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哀悼”。这对于一个香港作家来说,可谓备极哀荣。但金庸先生不止是作家他还是著名报人、社会活动家、《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爱国爱港,拥护一国两制”。内地少有人知道,文革期间他是香港反“四人帮”最激烈者,所以,他成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接见的“第一个香港人”。终究,他是蜚声海内外、有华人处即有其读者的武侠小说泰斗,而更多民众了解他、熟知他,则是通过他的小说改编的那些影视作品。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最大、最好的影视IP,如果没有他的武侠小说作为母本,中国的武侠电视剧、电影创作,恐将面临巨大的缺失。中国的影视史或许将改写。
金庸写小说很偶然。1954年,香港武术两派起了争执,先言语再拳脚,斗殴不断,最后相约澳门设擂台比武以决雌雄。此事轰动港澳。《新晚报》总编罗孚觉得这事吸睛,找副刊编辑梁羽生写武侠小说登载,《龙虎斗京华》连载一年很成功。但梁羽生受不了每日两千字的速度与节奏的约束,说什么也不肯写了。罗孚只好请与其同桌的编辑金庸写,金庸勉为其难,《书剑恩仇录》便诞生了。1957年金庸创办了《明报》。《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越女剑》,金庸成了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名人。《明报》也成为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60年香港地区率先将他的《神雕侠侣》搬上银幕,之后几十年,金庸作品频频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许多作品被不断翻拍,有的甚至隔几年就翻拍一次,但每次都有大量海内外金庸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拥趸,反复比较品评,常年乐此不疲。金庸去世后的这几天,有人认真做过统计,总数竟达360部之多,令人咂舌。而金庸作品的销量也是他去世前的350倍。研究者认为,金庸在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学养,使他具备超越小说家的能力、视野和襟怀,作品特别适合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其本人善于在影视方面拓展,是金庸武侠小说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当然,金庸的成功也绝非偶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明清两代,海宁查家出了22个进士,仅康熙一朝,就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宁波查氏宗祠的门联是康熙帝亲自书写:“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与金庸同时代的查家名人亲戚,随便挑一个出来也让我们寻常百姓亮瞎双眼:蒋百里、穆旦、徐志摩、琼瑶、钱学森与蒋英。出身这样的名门世家,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加上勤奋,不成功都难了。
我国自来有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也有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之别。金庸武侠小说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依然存在争议。这段时间,微博网文里也有对金庸的褒贬之别,毁誉都有,包括他的婚姻和金钱观。对这些,先生生前是坦然面对的。2003年和2006年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没有他写的那些大侠那么高的道德,对爱情有过不忠,对早逝的大儿子一生愧疚;也从没对路人有过施舍,尽管他很富有。对此,理性的文化工作者也须客观对待。但他所推动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是毋庸置疑的。风起云涌的时代,演客如烟,看客如云。金庸武侠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比纯文学创作更便于观众、读者了解历史文化知识。陶冶读者、成风化人,金庸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做到了。
巨匠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金庸最好的纪念,莫过于阅读他的作品了。他常说,此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去世后的一二百年里,还有人读我的小说!”
 
责编:王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