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本存折
作者:李玲玲      阅读量:117      时间:2018-10-10
2014年那年,我病得不可救药: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揶揄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于连、奥涅金、苦沙弥,成了单位里的“多余人”。连同事们小声说句话,我都觉得他们是在嘲笑讽刺我。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一度想到自杀,质本洁来还洁去。
我迷茫、彷徨,常常在屋子里蹀躞,有时候半夜也会踟躇徘徊,先生这时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把我送进医院。我一看到那些疯疯癫癫的病人,便速速逃离了医院。
回到家里,失眠是我一贯的状态,凄厉的猫叫声也时常令我惊悚不安。没办法,我就通过读书来打发漫漫的长夜。不记得是在哪本书里读到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阅读需要亲自把文字当药煎服,使其进入体内,和身心、血液、神经中枢发生奇妙反应,没有人能替你进行新陈代谢。
文字能够当药煎服吗?不知道。但是,我还是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把每一本书慢慢地煎熬,使其进入我的体内。我用一个小本子按日期标注自己的读书情况,每读一个小时的书我就画一个小圆圈,不久小本子上尽是密密麻麻的圆圈。读《平凡的世界》似乎看到了孙氏兄妹为命运抗争的影子,本子上画了一百个小圆圈;读《君往何方》了解到公元一世纪罗马人民对杀妻弑母的尼逯的反抗,本子上画了有一百五十多个小圆圈。慢慢地画得多了,我的心也豁然开朗了。人生之船难免遭遇风暴的洗礼,我们要做的绝非任由命运的摆弄,而是与其抗争。尽管读《最后一片藤叶》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画圆圈,但老画家贝尔曼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那光芒四射的人性魅力,和那片藤叶永远留在了浩瀚的宇内。我不知道自己读《王阳明》的时候画了多少圈,但他的心学很有道理——人们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致自己的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我的第一本存折了。
我的良知是什么?我经常扪心自问,却百思不得其解。一天,看到一位好友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张潮。”张潮是清初文人兼刻书家,他关于幸福的梦想其实也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有时间读书,是人生第一幸福的事情。但这只是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帮助别人,有力量就要去“济人”,有学问就要和别人分享。后者才是我想要的幸福。
但是,怎样“济人”?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差点因家贫无法完成学业,又看到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教育对个人而言,可以增长知识,为实现自我价值打好基础;对社会而言,则可以通过教化减少犯罪,实现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大规模推广,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犯罪率也随之越来越低。正因如此,很多有识之士大力兴学。清末武训因为捐资义学,而“垂训于世”。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随即加入一个捐资助学团队(爱之源公益联盟),发挥自己的文字优势,周末和队友们一起上门入户做调查。看到因天灾人祸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我决计要走到底了。回来起草公告、倡导捐资,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每参加一次活动,我就在自己的义工证上打上一个鲜艳夺目的标记。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文明仪式启动、爱心高考、暖冬行动……看着自己的公告文字变成一笔笔捐款,捐物,受助孩子开心的微笑,我的内心是充盈的……看着自己的两本“存折”上的“存款”逐渐增多,我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也许不久的将来自己也是“百万富豪”呢!
工作之余读书,深度思考,写下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淡淡的乡愁,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闻着淡淡的墨香,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读书一个小时,在本子上画一个圆圈;每发表一篇文章,我给自己画三个圆圈;每有一个朋友让我拉进团队,我给自己画两个对号。
也许我做的事微不足道,但我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在我的影响下,加入我的捐资助学团队,何愁万涓成水不会汇流成河?
我记得一个心理咨询师给我说过一句话:你的心理现在毫无问题,你的能量一旦释放,将是不可阻挡的!感谢那段昏暗的岁月,让我积攒了无穷的力量,积蓄了两本“存折”,收获了人生的幸福。
夜深了,我拿出自己的两本“存折”,画上了又一个圆圈,打上了又一个对号。看着越来越多的圆圈和越来越多的对号,我笑了。一阵困倦袭来,我已经不知道多久都没有失眠过了。
 
(作者为河南省漯河市五里岗小学教师)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