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死后为什么要化蝶
作者:顾 典      阅读量:159      时间:2018-10-10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死后双双化蝶,永远相伴的结局,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那么,“梁祝”死后为什么要化成蝴蝶,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化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寓意呢?
说起爱情,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比翼鸟、双飞燕、连理枝,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蝴蝶。
“狂蜂浪蝶”“招蜂引蝶”等与蝴蝶有关的词语都是花心的意思。李商隐的《青陵台》中更有“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的句子。
可见,蝴蝶虽然也常常双飞,但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并不能代表对爱情的忠贞。
既然如此,传说故事中为什么要让一对如此坚贞的爱人化为蝴蝶呢?
一种很可能的原因是:蝴蝶象征着二人的灵魂。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过秀才刘四九的妻子郑氏去世后发生的故事:
“既掩圹,刘秀才邀请送葬来的亲朋在坟庵饮酒。忽然一个大蝶飞来,可有三寸多长,在刘秀才左右盘旋飞舞,赶逐不去。
刘秀才道是怪异,戏言道:‘莫非我妻之灵乎?倘阴间有知,当集我掌上。’刚说得罢,那蝶应声而下,竟飞在刘秀才右手内。”
可见在我国民间,蝴蝶是亡灵的象征,而且是新死之人的灵魂。
在中国,还有一个与梁祝齐名的“化蝶”故事——庄周梦蝶。
据《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这里的“梦蝶”实际上是在梦中灵魂出窍,反过来看到自身的体验。
从庄子梦蝶开始,蝴蝶也代表着一种梦幻、虚无,以及灵魂与躯壳的分离。
在中国传统中,化蝶也是生命与复活的象征。
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重生”都被安排在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春天,中国也不例外。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就是传统的“复活、升仙与死亡日”,这一天恰逢“日长蝴蝶飞”的暮春时节。
《梁祝》的故事中,“化蝶”的情节正是发生在暮春时分,恐怕这种安排并非偶然。
无独有偶,蝴蝶的前身蛾,在西方文化中,也被当作重获新生的象征。
电影《沉默的羔羊》的那幅经典海报中,主人公口中便含着一只蛾子,表示嫌犯试图从男性变为女性的蜕变与重生。
之所以用蝴蝶代表重生,大概是因为蝴蝶的演化方式——蚕蛹“破茧成蝶”,获得了身心的双重自由,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由此看来,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幻化为蝴蝶,背后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渊源。
蝴蝶是灵魂的化身,他们肉身虽死,魂魄却可以永远双宿双飞,得到永生与安息。
不仅如此,蝴蝶更意味着他们复活的可能,是善良的人们对二人最真诚的祝福与祈盼。
正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所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梁祝化蝶”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段相思梦。
责编:王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