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岁月书香浓
作者:侯玉石      阅读量:124      时间:2018-07-30
人的一生,就如同翻阅书籍。每天都在翻开新的一页,每天都在迎接新的日出,每天都在增加不一样的阅历。如果人生就是一本书,那这本书大概有三万多页,而六十三岁的我已经翻过了两万多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望自己已经翻阅过的篇章,有的是苦涩艰辛,有的是犹豫彷徨,有的是拼搏抗争,而更多的则是驰骋书海的浓浓墨香。“头悬梁、锥刺股、囊萤火、凿壁偷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以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名篇是我的启蒙教材,开启了我崎岖坎坷而又花香果硕的人生旅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五六十年代,我家所在的农村贫穷落后,每个家庭的情况是“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几顿剩不多”,人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度日艰难;我记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物质极度匮乏,精神世界更是相当空虚。父亲时常给我讲述读书的好处与作用,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想找点课外读物,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好在父亲喜爱读书,理解我对读书的渴望,硬是从他那杯水车薪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才让我有幸比同龄人有更多的精神食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艰苦时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当我步入中学之时,我因出身于“富农”家庭,而遭受了“史无前例”红色风暴的折磨,心里极度压抑。尽管我自幼酷爱读书,但当时左邻右舍对我鄙夷的态度让我对读书感到万分压力:“人家成分好的学生不用好好读书也能有好的前途;像你这种家庭出身不好的,书读得再好也没用”。好在冷嘲热讽并没有减退我读书的热情,而是化为了我加倍苦读的动力。夜深人静时,煤油灯下,我孜孜以求,背诵了《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37首》;对“老三篇”“红五篇”、样板戏唱词,我都能倒背如流;之后,我还陆续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古典与现代名篇巨著。这些不仅极大地充实了我原本空虚的精神,还很好地促进了我的学习。高中毕业时我成了整个毕业班中的两个“全优生”之一。并且,这些“死记硬背”的经典名篇,在我后来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仍在不断发酵发力。
怅寥廓,万类霜天竞自由。当时代的列车呼啸奔腾,匆匆驶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我国历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人们生活恰似“上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幸福指数逐年攀升,读书之人迎来了施展才华的海阔天空。时值风华正茂的我如鱼得水,事业上如日中天,婚姻家庭遂心如愿。此时,我更是把书籍当成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无论工作怎么繁忙,我都坚持阅读,雷打不动。广泛涉猎,深入阅读——政治经济、文学曲艺、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在读书的同时,我还开始写作,这让我在花甲岁月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遨游文山墨海,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贡献力量。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书籍赋予我智慧,让我摆脱了困境;书籍圆了我功成名就的梦想,使我的家风家教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四十年,书香激励我奋笔疾书改革开放新时代,让我一跃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阅读、写作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香伴我度甲子,四代共筑中国梦。我藏书读书用书的习惯熏染了我的一双儿女,他们也都嗜书如命。在书中徜徉,在书中进步,他们先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并在毕业后都找到了令人称羡的工作。儿女成家立业后争相效仿父辈的雅兴,将书房作为率先置办的物品,舍得花钱购买书籍。琳琅满目的图书营造出的浓郁的书香家风,自然而然又传递给了下一代,孙子和外孙女都用看书看报替代了手机游戏。
读书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阅读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智慧的良种。逢年过节大聚会,全家祖孙四代竞相阅读讲故事,咏诵诗词飞花令,琴棋书画舞,吹打弹拉唱,家庭笔会、歌舞会、朗诵会此起彼伏,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而今,我虽已年逾花甲但仍坚持读书,笔耕不辍。我相信,这将化为儿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正是:
改革开放四十年,
国富民强举世赞;
书香伴我度甲子,
中华美德谱新篇!
 
(作者为辽宁喀左人,退休干部)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