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卷首语
看睹天下
阅读会所
开卷有益
书伴人生
轻松悦览
设置
欧阳修与曾巩的 师生情谊
作者:◎艾圣才      阅读量:226      时间:2022-11-08
在仕途上,官至中书舍人,在文学上,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成就斐然,这个人就是曾巩。曾巩能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自己的不懈努力,但是更离不开一个人对他的扶持,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欧阳修的一生,不但著述繁富,还慧眼识珠,培养和举荐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使他们脱颖而出。后来有人把欧阳修称之为“一代伯乐”。
曾巩受到欧阳修的青睐、扶持,欧阳修特别看重曾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封建社会,一个人想在仕途上获得功名,必须走科考这条道路。曾巩也不例外,18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进京赶考。他满怀信心地赶到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竟然没有考中进士。踌躇满志的曾巩没有灰心,回到家后,埋头苦读,精心备战下一次的科举考试。
时间一晃而过,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23岁的曾巩再次背起行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命运又给他当头一棒,再次落第。这次落第对曾巩打击很大,心灵上受到了创伤,想想十年的寒窗苦读与自己的梦想,让曾巩去时的高涨热情一下子跌入低谷,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彷徨苦闷中的曾巩想到了一个人,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这个人的指点。这个人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比曾巩大12岁,当时文章已享誉天下。怎样去拜访欧阳修呢?曾巩费了一番心思,思来想去,不能冒昧,还是先写一封信较为妥当。这封信就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曾巩在信中先表明自己为人的观点,说自己绝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也不是攀龙附凤的小人。信中透露出渴望拜师的愿望,诚恳地希望欧阳修收下他这个学生。
曾巩采取“上书”的办法,真可谓妙极。欧阳修看过信后,看出了曾巩的文章功底和志向,在信笺上写下八个字:“广文曾生,文识可骇”。他认为曾巩是个人才,很快就热情地接待了曾巩。这次拜见,让曾巩收获颇多。在写文章上,欧阳修给予诚恳的建议:“决疏以道之,渐敛收横澜。”这对曾巩影响极大,文风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大的收获是,欧阳修收下了他这位弟子。从此,师生之情笃定。
之后,欧阳修与曾巩常有书信来往。欧阳修在书信中,夸赞曾巩能坚持保持自己的文风,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欧阳修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在《送杨辟秀才》中夸奖曾巩说:“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欧阳修还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曾巩应该是欧阳修最喜欢的学生。欧阳修在《送曾巩秀才序》中写道:“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
之后数年间,欧阳修因牵扯进一桩案子,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州)。曾巩得知后,专程跑到滁州看望恩师。20多天里,他与恩师促膝谈心,尤其在文学创作上受益匪浅。一天,两人散步来到滁州西南的醒心亭,欧阳修便以此为题让曾巩写篇文章。文章写好后得到了欧阳修的连连称赞,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醒心亭记》。
1056年,距离第二次落第15年后,38岁的曾巩带着自己两个弟弟和从弟、妹婿,几个人结伴而行,再次赶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考试是由欧阳修主持,被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为参评官。欧阳修原本就对以往的科考制度心怀不满,决心利用这次机会,推行他的诗文革新主张,废除了晦涩的“太学体”,提倡那些具有真知灼见、文风古朴流畅的文章。对那些文意艰涩、讲求形式而内容空洞的文章,一律排除在外,不得入选。
与其说曾巩这次应考苦尽甘来,不如说曾巩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正直的恩师主持。这次的科举革新,正合曾巩的文风及所求所愿。在科考的这条路上,曾巩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光,这才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考取进士的第二年,曾巩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负责办理刑法事务。这是曾巩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地方官员。但时间不长,便被欧阳修向皇帝极力推荐,调回京城校勘典籍,和恩师一起修《新唐书》。修这套《新唐书》长达10年的光景,到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政变法时,曾巩才请求外调,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1071年6月,又被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太守。到齐州的第二年8月,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去世。
欧阳修的去世,让曾巩悲痛欲绝。想起恩师对自己的种种指点、帮助和教诲,倍加怀念恩师。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写道:“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感激之情。
(源自《井冈山报》)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