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北极公域治理转型的中国方案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2期 浏览:92次 发布日期:2024-02-23 16:06:55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综合价值的不断显现,北极公域的治理问题频繁引发国际热议,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西方国家的北极封锁,北极非政府组织的碎片化合作,各国利益行为对北极治理秩序的冲击,使得北极公域治理陷于困境。全球化背景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绿色低碳与和平和睦为前提,以对话协商与交流互鉴为途径,以合作共赢与共建共享为宗旨的合作共治,是实现北极地区多元协同治理,提高北极公域治理成效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北极公域;治理;多元协同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2-0005-09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 421的时代旋涡中,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促使国际关系处于较以往更为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的演变不断加剧。目前,国际上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局部战争、军备竞赛、冷战思维等不稳定因素势头仍盛,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蒙上了沉重的阴影。2022年2月发生的俄乌冲突就是有力佐证。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矛盾更多显现的是利益的争夺以及部分国家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更为突出。因此,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重要作用尤为凸显。

在世界各国利益追求和科技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北极地区成为了大国政治博弈与利益竞争的“冰上主战场”,这对北极地区甚至全球的生态、气候、安全及资源都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鉴于此,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寻求突破北极治理困境的发力点,希望能为我国提高北极公域治理成效,实现北极公域良治提供新思路。

一、积极参与北极公域治理的重要意义

“北极”的广义范围是指“北极地区”(Arctic)和“北极点”(North Pole)的一定区域,在学术研究中一般将“北极”视为“以北极点为中心划定的一片区域”,该区域不仅辐射北冰洋主海域,还包括周边岛屿及部分陆地。在“极地放大现象”的作用下,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远高于以往测算和预估的速度,其重要价值也随着海冰融化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区位、资源、气候、环境和国际安全等多个方面。北极地区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国际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各国以自身的价值基础和解释框架为指导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中,冲击了现有的北极治理秩序,为北极治理带来了无序性与更多不稳定因素。

首先,北极区域航道是重要的国际运输航线。随着破冰船技术的提高、冰层的快速融化与变薄使得北冰洋航道全年可通行时间大大延长[2] 19,其中东北和西北两条航道基本可以实现全年通航。以东北航道为例,到目前为止,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东亚各国和欧洲之间的大宗贸易大多选择的是马六甲海峡至地中海航线,中间途经印度洋、苏伊士运河,航程大约为2万海里。但如果选择沿北极的东北航道进行运输,航程距离可以大大缩短一半。在各国政府的参与及跨国贸易集团的推动下,更多有价值的北冰洋航道将会涌现,届时也会直接关系到亚洲、欧洲以及北美等地区和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其次,北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且浮游生物数量可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北极已发现约450个油气田,总数占世界未发现常规石油储量的13%,占常规天然气储量的30%[3] 8。故而,“第二个中东”成为了北极的学术代名词。除此之外,北极的公海辽阔壮美,海域面积大约有28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种类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的加快,位于北极区域的高纬度海域水温升高、海冰缩减,加上冰川融化所释放的富养物质,北极区域的浮游生物数量迅速增加,吸引了大批海洋生物迁移至此,使得北极海域成为鱼虾的天堂。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北极地区足够的魅力,从而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

再次,北极的生态安全关乎全球利益,也关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北极在给予我们巨大的资源与价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川和永久性冻土持续消融,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被释放,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对全球生态结构产生了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北极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资源的无序开采、渔业过度捕捞、航船燃油意外泄漏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如不及时开展保护,北极生态的破坏同样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北极的生态保护也是全球生态保护的关键。

最后,从战略视角上来讲,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冷战时期,此地一度成为美苏争霸的必争之地。北极地区虽然气候恶劣,但其厚重的冰层和巨大的风噪能为核潜艇的航行与隐蔽提供天然的保护。同时,北极处于全球空域核心范围圈中,占据着全球制高点,实施空中打击距离最短。根据俄罗斯“布拉瓦”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参数可知,其射程超过8000公里,这意味着可以覆盖北半球的所有目标地区。因此,限制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力量部署是国际军事安全的首要目标和关键举措。

二、北极公域治理中的治理困境

一般而言,由于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特征,公共区域较私人区域更加难以治理,北极即是如此。北极地区以其是否具有主权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任何国家的领域,无任何主权性质的地区,称为北极公域;另一类是在北极区域内的部分国家领域,称为北极非公域,也称北极私域。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北极非公域属于北极各国家的主权范围,为本国政府所管辖,并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而北极公域不存在排他性的主权性权利,并在全球气候、环境、资源、交通、军事安全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世界各国利益息息相关,需要全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同治理。也正是由于北极公域的重要价值和非排他性治理特性,北极公域治理问题在国际政治中显得更为棘手,极易陷入“公地悲剧”的困境。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北极封锁”战略

任何国家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在“本国利益中心论”的普遍原则下,北极的治理难以达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想状态。国外研究机构通过对北极地区海冰融化的速度测算得出:北极未来或将成为无冰海域的公地,对其进行部署、开发并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美国便是其中的第一梯队。美国虽北邻北冰洋,有一部分疆域甚至处于北极圈以内,但却是北极八国中最后一个提出“北极战略”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虽不断提出北极治理的相关政策,但却一直未有实质性文件出台,直至2013年5月,奥巴马政府才发布了首份北极战略文件,即《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同年11月,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美国国防部发布了《国防部北极战略》,提出要持续向北极部署军队,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这充分暴露出美国对北极的野心。2015年,美国政府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报告》强调,美国需要继续加强北极活动、发展北极通信和基础设施、提高北极海战意识,促进国际法和海洋自由,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4] 18。这意味着美国北极政策正式开始重点布局。但就目前而言,美国政府并没有在北极地区实质性地投入资金和其他资源,现有的北极港口、交通、通信等的设施建设尚处于落后乃至停滞状态。所以美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智库都一致认为:“美国已经落后于其他所有北极国家,包括中国。”[5] 19

但在北极治理问题上,美国仍存在单边主义倾向,美国政府试图利用西方的地缘定义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北极开发,质疑除北极八国之外的“北极利益攸关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合法性,意图联合北极沿岸国家垄断北极治理开发权。2019年5月6日,在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公开演讲,无端指责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并鼓吹“中国北极威胁论”,希望借此进行地缘政治博弈并剥夺中国在北极治理中的参与权。西方国家在北极事务上的封锁使得其他非北极国家在参与北极治理事务方面步履维艰。

(二)北极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趋于碎片化

北极公域治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有效的框架和模式,呈现出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在参与北极地区治理的事务上,国家行为体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北极原住民组织、跨国集团等主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极地区有20余个非政府组织,涉及生态保护、海洋渔业、贸易合作、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就范围而言,其中既有国际非政府合作组织,也有区域性国家间或者仅针对北极地区部分问题构建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国家行为体进行北极治理的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比政府组织更为积极。实际上活跃在北极地区的大部分非政府组织背后的操作力量却是西欧和美国。比如,阿拉斯加荒野联盟和太平洋环境组织都是源自于美国的环境保护组织;贝罗娜基金和地球之友是隶属于挪威的环境保护组织;北极非政府组织论坛是由欧盟委员会的环保部门提供的创立基金[6] 64。北极地区的非国际组织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不仅在北极事务协商中扮演了方案提供者的角色,甚至充当了决策者的角色。一方面,这些北极区域非国际组织强化了西方治理模式的话语权,不利于北极公域治理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的非政府组织也带来了一定的治理乱局。由于各非政府组织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关注的焦点也就各异,所以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常常会出现因出发点和目标不同而导致的矛盾,甚至与部分国家行为产生冲突。同时,北极地区现存的以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和巴伦支海-欧洲北极理事会(Barents Euro Arctic Council)为代表的北极区域合作组织关注的领域主要为环境和海洋,且近些年来逐渐式微,能够真正全面主导北极事务的国际组织缺失,这就必然会出现北极治理主体和领域分散化的局面。出于对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谴责,北极理事会八个成员国中的七个国家都拒绝前往俄罗斯参加会议,北极理事会目前处于“暂停”状态,这也让北极理事会的未来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国家利益行为对北极治理秩序的冲击

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概念,它可以指一个国家当前时期或未来有利于本国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主权、外交、经济、能源、军事力量等具体利益。美国现实主义学者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曾就国家利益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具体定义,他认为国家利益应当由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三个部分所构成,其中国家生存问题是关键。学者王逸舟把国家利益看作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7] 160。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下,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将自身利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并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国际政治活动。以2007年俄罗斯在北极点海下插旗为导火索,掀起了国际范围内对于北极的争夺,北极周边国家陆续宣告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合法主权。到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北极地区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及对世界的重要性,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北极事务中。

从北极治理现状来看,复杂的历史、特殊的地缘以及多元的政治因素使得一直以来的北极治理呈现界定模糊与多中心化治理的局面,各国北极利益需求与治理责任规避的矛盾使得北极公域治理变得更加困难。在发达国家国内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的热潮席卷之后,北极公域因其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重要军事价值以及便捷的经贸航道,愈发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乃至非沿岸国家争夺的焦点。这种围绕北极地区自然资源、话语权和治理权的争夺使得当前北极的治理秩序(包括北极理事会及一系列北极相关协定和国际法规)受到压力和冲击。一方面现有的北极制度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北极地区局势变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北极事务参与国家在不同领域影响北极治理方向,让北极治理的复杂度大大提升。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北极治理新秩序的中国智慧

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发展,给冷战后的各国带来了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但全球化也让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既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智慧与当代价值的凝结与升华。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价值

“共同体”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因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具有高度的价值相关或相似的特征,并在存续过程中休戚与共。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有关共同体的思想,并由伊壁鸠鲁进行归纳和系统化论述。而西方政治学中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是源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卢梭继承了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洛克(John Locke)的思想观点,进一步解释了国家这一共同体产生的原因与合理建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思想,但周秦以来“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中却广泛包含着“共同体”概念和因素,“家”是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最小的“共同体”;“国”是一定政权范围内的疆域和民众的集合,是一个较大的“共同体”;而“天下”的定义更加广阔,作为“家”与“国”之递进的疆域观念,“天下”被视为“四海之内的领土”,也是古代封建政权的终极目标。“家国天下”的价值观把“和”与“合”的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将个人的道德和追求与国家荣辱结合在一起,共同体中的个体便在集体中培养起了责任意识与共同的价值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是人类的前途命运与共同体理念的融合,并在全球观和发展观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全人类主题,有中国传统智慧的凝结,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历史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大同”思想的因素,是“大同”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升华。《礼记·礼运》中就描绘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 1其中就包含了注重公利的天下利益观,和睦友善的仁爱之道以及公道公平公正公有共享的崇高理想。这无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对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渊源。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有关共同体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进而说明只有“真正共同体”[9] 5,即共产主义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民才享有真正的自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为基础,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其理念观点为当下构建新国际秩序、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释,他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这是应对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是时代要求与时代必然。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各国对世界更具依赖性,资源、人口、技术、市场等要素也出现了更具流动性的全球特征,对于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来说是必然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国家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全球化格局当中,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合作更为密切,利用各国的优势进行合作,让世界经济呈现蓬勃活力。但全球化在带给全人类社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例如,一定范围的局势变化甚至可能会波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布伦特原油价格指数显示,在俄乌冲突暴发的两周内,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45%,对全球原油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另一方面,当前的国际秩序不稳定性、不确定凸显,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适应性变革。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国家崛起,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20世纪建立起来的战后秩序基本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是以西方价值与意志为基础建立的,没有给予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倾斜和以西方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的世界秩序使得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与协定在处理国际共同议题时举步维艰。因而,在国际秩序变革上需要新的思想理念与更加公正的价值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依据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应运而生,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应对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北极公域治理新方案

在北极公域治理中,存在秩序、理念、主体等多层面的困难。目前西方的价值思维与话语权仍是北极地区治理的主流,在气候环境保护和利益协调机制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匹配性,甚至由于北极内部治理不断地精细化,出现了治理效应边际递减、治理赤字逐步扩大的内卷化现象,其实质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各国都有其固有的诉求,故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存在的主体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中国作为北极利益攸关国,理应肩负起参与北极治理这一世界性责任。围绕北极的治理,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探索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统一的北极治理新路径。

1. 立足现实:以绿色低碳与和平和睦为前提。北极公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与财富,北极气候的变化对全球生态都会产生影响。对北极气候与生态的保护最为关键的手段就是减少碳排放和污染,以和平的方式达到北极地区多元协同共治。全球碳排放量增加使得气候变暖效应显著,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如今,北极海冰的面积正以每10年大约12.8%速度在减少,厚度也在不断减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连锁反应。一方面,北极海冰承担了反射80%的太阳辐射的作用,如果海冰持续减少,更多的太阳辐射会被海水吸收,让海冰内的大量温室气体——甲烷释放,进一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海冰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对北极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海岸线产生侵蚀,导致更多的海洋和气候灾害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目标就是还世界以清洁美丽,各国同在一片天空下,对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遵从《巴黎协定》的要求,着眼于北极的可持续发展,力图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同时,北极公域是全球关键的地理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冰上航道,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但对于北极公域的开发要遵守北极理事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等组织协定和国际法律的有关要求,合理且合法地进行北极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法律和公约作为解决国家间利益争端的方式,实现北极治理的和平和睦与有序化发展。再则,作为北极治理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北极理事会近年的国际权威与影响力逐渐式微,难以协调北极地区纷繁复杂的区域争端。因此,北极理事会应当根据当前的北极治理问题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更多力量,积极承担维护北极治理秩序的责任,重新树立应有的国际权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智慧在北极治理上的体现是希望各国能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准则,有效处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协同保护北极地区环境和资源,使得北极公域的治理效率最优化,治理结果惠及全人类。中国始终将实现北极公域绿色低碳与和平和谐奉为北极公域治理的重要任务,中国积极参与北极公域治理不仅仅是出于国际道义,更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保障人民生存安全的表现。

2. 实干为要:以对话协商与交流互鉴为途径。有效的治理来自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赖于各国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北极治理来说,与之相关的议题都是紧密且耦合的,仅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无法应对。当下北极国家严格限制域外国家参与北极治理,但其能力和手段的匮乏又成了北极治理的最大掣肘。以北极地区的气候治理为例,北极气候的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福祉,这就需要借助全世界的技术和力量,北极八国虽然在北极地区拥有更多的权利,但是不能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与诉求,同时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北极复杂的气候问题。因此,在北极公域治理中各国要坚持以平等协商为前提进行北极的开发与保护,以对话和交流的形式解决北极利益争端,以包容互鉴的方式参与北极公域治理,这不仅有利于各国资源在北极治理活动中的有效配置,更能够在北极公域形成和睦的国际关系,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要的内涵。

实现北极地区的兼容共济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交流与协商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利益,也包括由人组成的组织、宗族、地区、国家以及人类个体等主体,这些主体有各自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观念,也拥有共同的北极利益,因此在北极公域治理中需要畅通表达渠道以维护各主体的权益。北极地区的治理应在北极理事会的主导下,构建更加开放、平等的交流体系,积极推进北极各领域的主题磋商,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北极多元协同治理的凝聚力量。另外,北极公域治理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建议、监督、协助作用,支持其在北极地区进行科研与勘探,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话语权,并以公约和法律的形式对其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为北极公域治理领域增添更加多元化的声音。

3. 美美与共:以合作共赢与共建共享为宗旨。“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合作共赢的思想,呼吁各国在全球各领域深化合作、交流互鉴,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合作,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多方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全世界展现了一种“和合”之美,与西方“普世价值”论致力于建立“同质化”世界的文明——野蛮逻辑不同,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和”,“和”包含和平、和谐之意。“和”不是一种无差别、单一的统一,而是一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统一[11] 55。对比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摒弃了权力斗争、价值互斥与文化差异思想,力求在新时期打破旧国际秩序,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来促进各国之间的良性互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聚焦在北极公域治理领域就更加强调国家行为的公益属性,要求国家在参与治理时要超越本国利益,着眼于全球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树立“同荣共损”的观念,以广泛合作的形式突破禁锢北极治理发展的碎片化困局。

世界各个国家交往与联系不断深化,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共生体,各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要求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北极公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财富,而不是各国资源争夺的角斗场,这就要确保参与北极公域治理的各个行为主体要以促进资源、技术和信息共享为导向,立足于国情实际,致力于协同合作,探索一条行之有效而非徒劳无功的北极公域治理新路径,填补当前北极公域治理的漏洞。唯有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共建共享,才能打破北极地区现存的二元价值对立,筑牢各国之间的合作基础,实现内外部兼容,最终达到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呼吁各个国家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进行合作,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观念与智慧,更为北极公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四、结语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在北极治理进程中已经参与了近百年,其历程大体可分为,以建立“黄河站”为核心的探索发现时期(1925-2012年)、以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身份行使合法权利以及牵头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全面参与时期(2013-2017年)和由治理参与者到新秩序倡导者的身份重塑时期(2018年至今)。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近年来对北极的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尤其在科研勘探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北极作出巨大贡献。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无疑为北极治理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核与北极公域治理相结合,建立其与北极公域治理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参与北极公域治理中的运用,是提升北极公域治理成效的根本之策,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北极公域治理成效,最终为实现北极公域治理良治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中国智慧,为解决北极公域治理提供了基于全人类高度的思维理念与格局,符合各国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念,是一种公正、合理、可行的中国倡导与中国方案,能够为建立北极公域治理新格局贡献力量,同时也能为全世界处理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和人类共同关心的国际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北极地区环境与资源潜力综合评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3]  王大锐.北极的油气资源[J].石油知识,2020,(1).

[4]  王丛丛.美国北极政策军事化及其影响[J].战略决策研究,2021,(2).

[5]  郭培清,邹琪.特朗普政府北极政策的调整[J].国际论坛,2019,(4).

[6]  闫鑫淇.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极事务参与问题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7]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8]  赵欢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J].江苏社会科学,2018,(5).

[9]  唐爱军.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方案[J].哲学动态,2021,(8).

[10]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  张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挑战与实践径路[J].决策与信息,2023,(8).

[责任编辑:李利林 朱苗苗]

Chinese Solu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tic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GU Hongneng, RAN Jinl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the Arctic region continues to emerge, the Arctic governance has frequently triggered international heated discussions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the Arctic blockade by Western countries, the fragmented cooper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Actic, and the impact of various countries’ interests on the Arctic governance have plunged Arctic governance into a dilemm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quires people to take green low-carbon practices and peace and harmony as the premise, and employ dialogue, consult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s the approach.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win-win cooperatio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the Chinese solution to achieving diversified and coordinated governance in the Arctic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rctic domain governance.

Key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Arctic domain ; governance ; diversified and coordinated governance ;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收稿日期] 2023-08-31

[作者简介]古洪能,男,四川资中人,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及政党政治研究;冉金澜,女,苗族,重庆黔江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