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内容
文章阅读

发挥历史主动性 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220次 发布日期:2023-01-06 09:06:30

[摘    要]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抗疫经验,上好“大思政课”。建党百年经验的总结和第二个一百年的赶考之路要求思政课适应新时代新特征,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力行、实践与深思。上好“大思政课”首先要厘清思政课文件,把握其本质和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思政课文件贯通起来理解;其次,要发挥历史主动性,展示说服践行,将思政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最后,要善于总结与反思,创新发展提升,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内涵式发展,搭好马克思主义学科这个平台,实现党建科研教学的综合平衡发展。

[关键词] 大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12-0076-09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到了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和成就,讲到了思政课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讲,更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的明确指示,要求把抗疫等素材融入思政课,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平视世界”。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并现场观摩了思政课教学,肯定了思政课改革成效,讲好道理,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需要一代代思政人力行、实践与深思,明确思政课的本质、作用、效果、目标,真正从内心去热爱思政课,用行动去践行思政课,把个人与时代辩证统一起来。

一、厘清思政课内涵,深刻把握本质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新中国高度重视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经历了非常漫长和复杂的发展过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教好思政课增强了精神动力[2]。这篇题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讲话,深刻指明了思政课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出了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剖析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以及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建设等重要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一下子把思政课提升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上,言简意赅又高屋建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重视党的全面领导同时,还以历史新高度审视思政课的现实意义,给思政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自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委发布了一系列的思政课、思政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相关文件,从指导思想、工作要求、改革意见、工作方案、建设规定等方面,全流程进行了顶层设计,赋予了新时期思政课新的内涵。总结和梳理2018年至2021年的所有关于思政课、思政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文件,应重点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文件类别关系、主体客体关系、综合协调关系。

数据统计发现,近5年的思政文件类别脉络清晰、高屋建瓴,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工作专项文件的发布各有针对性,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综合体系的建设也作了指示和要求。同时,国家要求建设一省一策思政课,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均创立了成熟的思政课品牌,思政课慕课、“深度中国”“同课异构”等创新模式已在省内外推广展开。

(一)文件类别关系

2018-2021年各级发布的关于思政类的文件按形式可划分为三大类:思政课文件(狭义的思政课,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大中小学所有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文件(专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而印发的指导性文件)、思想政治工作文件(包括学生工作、教师思政工作等全面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件),见表1。这一系列思政文件思路从粗放到集约、从轮廓到素描、从理论到实践、从指导到操作,逻辑清晰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这其中既有对思政课工作基本要求的若干意见,更有对思政课工作方案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演进过程,因而厘清三者之间的源流和辩证关系,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体会思政课的时代内涵。

第一类:思政课文件

思政课文件系列大体呈现出源流承继关系,逻辑清晰不断演进。2018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关于最特殊的一门思政课“形势与政策”的建设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此意见针对“长流水、不断线”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足量开设,按照教学要点进行教学。2019年,中共中央又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应该说,2019年是思政课突飞猛进的一年,思政课也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关于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创优工作方案都明确落地,在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导下逐步形成明晰的思政课建设蓝图。在2019年思政课蓝图的基础上,2020年,中共中央再次大力度推进思政课建设,发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除了五年规划外,还明确了基本规定,除了思政课程外,同时把课程思政提上重要议程,极大地拓展了思政的范畴。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同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实质上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规划,其内容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2017年和2019年版本。

第二类: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文件

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文件数量虽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文件多,但其延续性较好,主要指三个时间相继、内容更新的主体文件:《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首次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标准。一级指标有5个,分别是:组织领导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二级指标共有17个。可以说关于思政课所归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其2017标准已是非常全面和具体,5个一级测量指标也指向性鲜明。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与2017年标准一样,但在具体实施措施的三级指标中进一步明确了各主体的工作内容。比如,在二级指标领导责任中,2019年的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校级领导听课和上课的次数,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每学期不少于2次,其他校级领导为每学期不少于1次,严谨且具体。又比如,在机构设置二级指标中,2019年的标准在2017年一句话阐述的基础上分列为三个明确栏目,包含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党政领导班子配置的要求、教研室基层组织设置。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属于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其不仅从重要意义、存在问题、指导思想、具体措施、政策支持、监督保障六个方面再次明确了如何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明确了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不回避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短板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具体措施、支持政策,以及监督保障机制。

第三类:思想政治工作文件

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目前主要有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都是思政工作重要的指向性文件。

(二)思政课主客体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表1中系列思政文件明确了思政课的主体和客体,也逐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思政课主体师资队伍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五年规划,随后又发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实际上,几乎每一个思政课文件中都包含了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即使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专项文件中同样如此。五年规划文件更是明文规定了思政课教师的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四个大的方面和数个小的二级类目,既有全覆盖培训又有骨干研修,面面俱到。

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全面系统的关于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包含了总则、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附则六个方面,明确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细则,更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三)各类思政文件之间的关系

梳理各文件内容发现,所有类别的思政文件并非是可以割裂的单独个体,而是综合协调的整体。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是思政课的学院依托和硬件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4]。思政工作既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工作,又和学校整体思政工作相结合,把师生思政工作统领为一体。因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还是思政工作开展,都离不开思政课的建设发展这一核心问题。配合思政工作、师德建设、爱国主义、四史学习等,思政工作才能形成综合、协调、立体、流动的活的工作体系。这个活的体系既是相对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守正创新的思政课、思政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有机结合,也是实体硬件和虚拟软件有机融合发展的结果。

二、新时代上好“大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

在厘清思政文件间的关系,明确了主体客体的辩证统一,肯定了综合协调关系的同时,更要从根本上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和思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并将其贯穿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同时发挥好自身主动性。

(一)在“大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卓越成就充分彰显了发挥历史主动性所带来的良好局面,讲好“大思政课”就是把党的故事讲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世界的故事描绘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四个坚持”的表述中就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这是作为十九大报告第七个“坚持”中明确阐述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性去占领的,你不去占领别人就去占领,真空地带就更是竞争激烈的区域,这正是思政课有所作为的目的和意义。

在2021年2月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6]的要求。党始终高度重视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遵循,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还是新时代都格外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性去改造客观现实。把握历史主动更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6]。在2021年7月1日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概括党百年来所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时候用了四组形容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7],这四组词是中国人民发挥历史主动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精神面貌的展现,是在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地发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十个坚持”,其中就包含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自我革命”[8]等发挥历史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发挥历史主动性本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遵循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时代和历史的积极的、正面的精神状态和实践行动,思政工作也应在这样的前提下守正创新、有所作为。

(二)在发挥历史主动性的说服与践行中上好大思政课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重申了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意义与灵魂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历史主动性,对《意见》中指明的问题研习清楚,把《意见》中的具体措施、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贯彻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涵式发展,把学科、课程、学院建设有机融合,在展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性成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践行好思政课的目标与要求。

2021年12月,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文件在延续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2017年本和2019年本基础上,又基于新时期新的要求作了更为具体和系统的指示。文件明确要求要开足思政课,创造有利条件开设研究生层次的思政课选修课,围绕“四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进行课程模块建设。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规定了本、专科学分,改革创新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相统一”进行,鼓励多出教学成果同时,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推进。

以上两个文件都是在2021年下半年集中发布的,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需要从学科、课程、教材、实践、队伍、人才六个方面进行内涵式发展,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成长激励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平台支持体系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的展示、说服和践行,都应在以上两个文件的指导下进行。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全国审批通过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为9所、12所、16所,当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数达到了37所。同时,各省区市也培育了省级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等项目,为申报国家级平台奠定基础。思政课教材也把大中小学一体化构建作为重要目标,实现了教材的有序衔接。思政课的展示、说服和践行既有了硬件基础的实体学院支撑,又有政策和监督的软件支持,思政课教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在创新发展中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一)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解决好育人根本问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明确了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上好“大思政课”,要把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肺炎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思政课。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本质上理解思政课的目标和意义,完善思政课教学效果测评体系。

在一线教学中,有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案例一是笔者所在地方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总学生基数为4000余人,每学期不及格人数均超过百人以上。案例二是笔者所在地方高校的艺术院系学生排练红色剧目,但因此思政课请假较多,加之课程结课的慕课平台成绩不理想而导致部分班级半数以上的同学思政课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这两种情况虽均在后期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通过引入展示、说服和践行的方式得到了解决,但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随着对“大思政课”认识的不断深化,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育人的最终目标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武大马院制作和开设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网络思政课程。该课程面向湖北省大学生开课,首日就有2.5万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在线听课,点赞数达5.9万人次,获得了教育部发文表彰[9]。与其说是这门思政课获得了热烈关注,不如说是抗击疫情的实践真正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现实思政课。随后湖北省内各部属院校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思政课品牌,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系列已经成为“一省一策思政课”的推广品牌,华中师范大学的“同课异构”也已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平台等。而地方院系也逐步开始探索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一直以红色资源育人为基点,结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的研究特色,用创建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和建设大别山革命历史展览馆的实践活动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同时,黄冈师范学院还充分发挥鄂豫皖三省红色资源优势,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通过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黄麻起义、董必武和李先念纪念馆、红安烈士陵园、金寨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纪念馆等活动开展深入实地的“大思政课”教育。在讲好红色资源故事同时,更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融入其中,把绿色发展和红色资源相融合,讲出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实践感的思政课。

总之,思政课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思政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与专业课有着本质区别又紧密联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既然思政课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这一点是明确的,那么强化实践、上好“大思政课”就是必然选择。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更应该深入学习生活,思政课应是生活中、实践中的,是不断增强客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具有价值导向的“关键”课程。

(二)搭好学科平台优化顶层设计,实现内涵发展

从近5年出台的思政文件中可以看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思政工作都呈现出综合一体化顶层设计态势,且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2017年本文件中,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单列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的学科支撑。2017年本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设置硕、博士点进行学科建设,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学科成果的目标。2019年本在2017年本的基础上,对学科建设进行了细化,进一步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的具体问题。在《意见》中,要求的是“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4]。

马克思主义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经历了一个从从属到独立的过程,以往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自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才逐步建立与完善,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6个二级学科。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和二级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不再从属于其他一级学科,独立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则同样把学科建设单列以显示高度重视。此次标准用了三条说明:学科点设置在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内,主要任务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其他本科专业;学科骨干必须是教学骨干。2021年的标准把学科和教学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明确了学科服务对象的问题,思政课不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脱离这一点非常明确,更不能仅仅只进行学科建设而脱离思政课教学实际。

(三)党建科研教学综合平衡发展上好“大思政课”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是:政治引导、学理阐释、价值塑造。思政课的建设需要把党建、科研和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实现综合平衡发展。

因此,“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不是课堂的规模大[10],而是时代之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大。近年来,教育部思政课出台了相当多关于党建的项目,其中包括全国性质的样板高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师生党支部的建设,“双带头人”的工作室的建设,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建设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的思政党建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仅是党建项目,同时也具有思政项目的性质,内涵丰富且多元。党建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思政课和思政工作的开展,这并非“两张皮”而是一体化的。

同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学研究没有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基础也是无源之水,这同样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规律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2017年本文件中,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精神研究,强化思政课研究,但总体来讲还是碎片化的。在2019年本文件中,强调了原创性研究以及回答时代之问和重大课题。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则专门开辟了特色项目一级指标,其中单列了科研工作一项,强调了要求设立思政课专项课题,有针对性地围绕重难点发表论著。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来说,党建、科研和教学是不分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要贯彻好党的全面领导,搭建好科研和学科平台,上好“大思政课”,切实做好一线思政课教学工作,为育人服务。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观摩了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肯定了高校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强调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更提出了人民的大学人民办,赓续红色基因的要求。自2019年至202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契机,思政课获得了高质量发展,思政课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化,取得了卓越成效。

综上所述,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的是长久的定力和耐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讲话是明灯,把长久以来说不清楚的思政课规律说清楚了,把长期以来讲不清楚的目标阐释清楚了,给上好思政课增添了坚定的信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尤其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不断增强建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勉励我们“信心比金子更重要”,在抗击疫情这场“大思政课”中,我们践行了“大思政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思政课工作者,必须重视好社会大课堂,“社会大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空间领域”[12]。“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3],思政课必须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课堂,强调最终的育人功能,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一致发力,真正上好“大思政课”。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  胡瑞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及发展路径[J].决策与信息,2020,(3).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1-09-21.http://www.gov.cn/zhengce/2021-09/21/content_5638584.htm.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上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武汉大学将抗疫实践案例融入课堂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1-03-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0/202103/t20210330_523452.html.

[10]  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

[11]  佘双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办好思政课[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

[12]  项久雨.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J].中国德育,2021,(9).

[13]  丁俊萍,刘秀华.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2).

[责任编辑:汪智力 朱苗苗]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by Giving Full Rein to Teachers' Historical Initiative

 

CAI Xiao, WANG Xuedi, WANG Zhiyong

 

Abstract: In 2021,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anti-epidemic experience and make it a vivid illustration fo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summary of the century-old experienc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new journey toward realiz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requi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adjust itself to the demand of the new era, which further requires teachers of the course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by combin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To deliver an effectiv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e must first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documents on this course and grasp their essence and spirits, as well as General Secretary Xi's speech in this regard; secondly, as teachers we must give full rein to our historical initiative and combine the courses seamlessly with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finally, we should always complete the courses with summary and reflection after class,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courses with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omote its intention-type development, build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Marxist discipline,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ts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llege of Marxis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Theory

 

[收稿日期] 2022-03-1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之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1ZD2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蔡潇(1981-),女,江苏南京人,法学博士,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大别山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王雪迪(2000-),女,湖北十堰人,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汪智勇(1996-),男,湖北武汉人,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点击下载PDF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