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山论”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与实现路径
作者:任栋栋      阅读量:5301      时间:2021-08-11

[摘    要]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实践总结反思的智慧结晶,其以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互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习近平“两山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坚持习近平“两山论”,要牢固树立“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两山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要转变。

[关键词] “两山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2;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08-0026-07

 

关于“两山论”的最初阐述,是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15日到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针对余村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点评,实际上是充分肯定余村人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之后,习近平同志又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初步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阐述这一理念。2013年9月7日,在回答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学生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是对某一历史时期或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经验概括与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侧重于精神维度,这意味着我们要将“两山论”从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层面,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体会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从而牢固树立“两山论”发展理念,自觉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梳理和研究“两山论”。

一、习近平“两山论”的科学内涵

“两山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辩证关系,其不仅指向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还指明了生态优势可以转换为经济优势。“两山论”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通俗表达,寓意深刻,其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互转换。“两山论”是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在新时代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崭新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2],自然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这个关键变量。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3]。习近平总书记将绿水青山生动地比作金山银山,体现了他对“绿水青山”自然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人类离开自然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自然生产力的“完整性和丰满度决定了生产力总体的容量、空间和潜力”[4]。习近平“两山论”科学充分地说明了潜在的自然生产力(这里指“绿水青山”)和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里指“金山银山”)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要正确协调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从“绿水青山”中获取“金山银山”,又要以“金山银山”去反馈“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变革,生态经济化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两山论”纠正了以往人们对生产力关系的狭隘理解,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生产力概念做出了回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但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而且要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高度,重新把握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2.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习近平“两山论”指明了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更是意味着宁要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矛盾当中,尤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点表现更为尖锐。资本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引起了自然力质量降低和自然资源数量耗竭的后果,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曾说,“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干涸……”[6],若这种自然对人报复的情况不加以治理和解决,那么终将会破坏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两山论”从辩证法的角度,揭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关系。其实,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学者认为“‘两山论’致力于将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代际价值以及代内价值实现有机统一”[7],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使“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甚至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来换取经济增长,“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8]。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从区域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入手,既要在不牺牲、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又要充分利用“金山银山”去反馈、保护好“绿水青山”,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9]。实践证明,坚持“两山论”是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3.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两山论”蕴涵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人类的吃、穿、住、行都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给自然界打上人类的烙印。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秩序,就要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倡导民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中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情结。孟子曾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也要爱屋及乌;《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就是说万物在繁育之时,不能断绝其生长;庄子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一也”,可见,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已经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民族化的语言表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象地比喻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它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严重不和,但根子却是人自身发展的失衡”[10]。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反思和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谋划社会发展的全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秦岭考察调研时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新论断,强调人与自然要同呼吸、共命运、共生互利,进一步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守望。

二、习近平“两山论”的重要意义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通俗表达,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两山论”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释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1. “两山论”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两山论”理念的根本价值立场,“两山论”在孕育之时——发展之时——深化之时都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环境就是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分水岭。2003年7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提供质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生态产品,这既是践行党的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对已污染的土地积极开展修复行动,打造干净、卫生、宜居的生活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5]。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短板,影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需要的较高期待。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仍然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景美、户富、人和”,使“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 “两山论”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两山论”既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学者认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当做一种超越辩证认知意义上的解读,理解为一种基于当代中国实践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1],就是说要将人们的观念从仅重视经济利益转向以注重全局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点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首先,“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绿色、循环、低碳、清洁发展、生态优美、生活舒适等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其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随着经济规模和体量剧增带来的资源“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党的十八大作出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政治判断,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紧迫。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12],一旦失去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两山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辩证的回答,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创新性地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必然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助推力,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关键在于转变思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新路子。

3. “两山论”是落实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工作,“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作和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释放农村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能,逐渐缩小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向,从“两山论”孕育之时,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只要谈到“两山论”,必然离不开乡村。“两山论”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接力棒,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现实载体”[13]。在“两山论”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乡村已经呈现出一幅山水林田湖一体的美丽画卷,乡村焕发着无限生机。在“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两山论”理念,充分利用和管控乡村的生态资源,还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地区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凸显乡村特色,彰显不同区域乡村的文化“基因”,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优势,让乡村面貌“新起来”,让乡村生活“美起来”,使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优势互补、交相辉映。

三、习近平“两山论”的实现路径

“两山论”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因此,要牢固树立“两山论”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将“两山论”从物质需求推进到精神需要。

(一)牢固树立“两山论”的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说到底归结为人的文明,人的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生态文明的状况”[14]。是否长久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取决于人的实践和意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道,必须牢固树立“两山论”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发挥党建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以“两山论”发展理念为引导,强化党组织思想引领,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素养和生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忧患意识,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实践行动。

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政策执行者和观念倡导者的角色,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会活动、组织教育等途径宣传“两山论”发展理念,并积极开展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国情教育。

三是要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修养。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一定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态利益相契合,公众要通过自觉学习和接受教育,增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体认同,将“两山论”理念转化为群众切身行动的文化自觉,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形成生态优先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其实,单纯地解释或者说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涵的道理并不困难,关键是采取措施使“两山论”理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自觉和行为取向,换言之,就是要将社会成员培育成具有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新人”[10]。

(二)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贯彻落实“两山论”,让“青山更绿、金山更大、蓝天更蓝”,就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清洁生产、可持续低碳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目标,各地区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态廊道。

一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将农业生产与良好生态环境相结合,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推动区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产业化加工,形成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是实现生态工业产业化。针对部分工业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桎梏,必须倡导具有生态特色的新型工业,研究钢铁、化工等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使之成为生态工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实现生态旅游业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16]。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无价之宝,它能搭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台,生态旅游是“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将我国优美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17]。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就要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与主题湿地、水上旅游、文化影视、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内容相融合,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为实现经济利益和满足旅游者体验需要不同,不应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价值诉求,其前提要确保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坚持“两山论”,保护好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才能建设和谐、美丽的绿色家园。

(三)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两山论”的重要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8]。科学理论往往需要依靠制度才能更有效率地执行,落实“两山论”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管控制度。建立高效、科学、法治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是衡量政府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两山论”发展路径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标志着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更加趋于完善。

二是要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完善,例如对因开发利用西北地区矿产、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功能丧失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形成相应的惩治方案,这不仅让牟利者逃避了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也不利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围绕着生态环境的利益主体具有多样性,包括保护者和受益者、破坏者和受害者等”[19],各个主体围绕生态成本必然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要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要让付出了相应生态成本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不能让牟利者逃避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

三是要建立生态责任追究制度。近年来,国家对不顾保护生态环境而盲目搞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追责,释放出严加惩办的信号;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放水”“不作为”,在管理和监督层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做出了严厉惩处;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核实了一批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员,给予通报警示以督促整改落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负面典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解决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青海木里煤田超采问题、浙江千岛湖违规填湖问题等。2018年,“生态文明”历史性地被写入宪法;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赋予了新时代生态法制新的内涵,必将进一步为新时代坚持“两山论”发展理念提供新的规范指引。

(四)将“两山论”从物质需求推进到精神需要

马克思提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0],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文化需要”,到改革开放后“物质文化需要”,再到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出人的需要的历史性、层次性和丰富性,不仅对物质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加侧重于精神的需要,包括“高品质的文化需要、公平正义的政治需要、有尊严的社会需要以及和谐美丽的生态需要”[21],这意味着和谐美丽的生态需要同经济、政治、文化需要一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成为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两山论”从物质需求推进到精神需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22],从而让个体体会到和谐美丽的生态价值,发挥其个体精神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换言之,物质需要属于较低的生存需要,精神需要属于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当人类对和谐美丽的生态产生愉悦,感受到绿水青山对自身精神和审美的需要,就会“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创造出审美化的人化的自然,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卢宁.从“两山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J].浙江社会科学,2016,(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刘海霞,胡晓燕.“两山论”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8]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7).

[9]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20-01-22.

[10]  刘海霞.培塑新时代生态人:新冠疫情引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兰州学刊.2020,(3).

[11]  郇庆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学习论坛,2016,(5).

[1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  王淑曼,康达西,程金龙.“两山论”谱写乡村旅游新篇章[J].旅游学刊,2020,(10).

[14]  方世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奋力书写东北振兴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东北三省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8-09-30.

[17]  马勇,郭田田.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18,(8).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9]  李依林.论生态补偿制度的价值体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5).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  秦维红,张玉杰.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中“美好生活需要”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4).

[2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责任编辑:李利林]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Xi Jinping's "Two Mountains Theory"

 

REN Dongdong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my country’s ecological practice. It takes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profoundly reveals the mutual convers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Xi Jinping's "Two Mountains Theory" contains a people-centered political stance, the core ess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dhere to Xi Jinping's "Two Mountains Theory", we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development concept, build a modern ecological industry system,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from material needs to spiritual needs.

Keywords: "Two Mountains The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ow-carbon economy; gree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任栋栋(1995-),男,甘肃天水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