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势
作者:吴 非 董实忠      阅读量:1697      时间:2021-06-25

[摘   要] 国家治理重在基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和细胞,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统率作用,树立全周期管理和共同体意识,为基层社会毛细血管的治理提供由外到内的支撑,推动基层党建“提质聚力”,整合资源力量,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基层问题的发现、商议、处置,突出为民服务,积极实现科技赋能,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机制、手段和技术,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关键词] 社区党建;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社区治理则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核心统揽作用,在政治、组织、机制、能力方面实现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各方主体广泛参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宏扬伟大的抗疫精神,解决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建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组织力,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党建引领,将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促进社会基层善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新时代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一、社区党建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党在基层社区的组织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新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循序渐进,从初步实施到成熟完善,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基层社区治理曾遭遇的困境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很重视社会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在各地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基层党组织,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党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展现高速发展及增长趋势,同时社会形态、社区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分配、社会生活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和更新。1986年起“社区”的概念植入中国社会基层,由居委会党建逐渐转为社区党建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推进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大变局中,人们居住地从熟人社区过渡到陌生人社区,社会生活场景时空的转换带来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义。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单位人”更多地演变为“社区人”[1]。国家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很大提升,而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涌现各种社会问题,当原有的单位社会渐而退出时,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基层社区不可避免地出现涣散状态,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对基层治理提出了现实挑战。同时基层社会出现的去政治化现象也带来负面影响,基层社会正在从“延安体系”下“团结的基层”转变为市场体系下“松散的基层”[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在基层社区中党的形象虚化,党的领导作用弱化,党的声音边缘化。基层党组织的弱化、基层民主的失序、人民的主体作用发挥难等因素都成为基层社会良性治理的阻碍。

(二)夯实新时代的坚强战斗堡垒

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党在社会基层的领导作用,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3]。其中指出要加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包括社区在内的基层各领域党建工作提出指导和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0年4月5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3]。党中央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初创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共驻共建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社会管理”一词更替为“社会治理”,说明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观念上的重要转变,提出要积极适应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现实情况的变化,在健全基层党组织架构体系的同时,与以往侧重行政式社会管理的手段相比,更加强调激活“人民社会”的潜力,更加强调开放包容的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治理。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推进社区党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要求,推进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是社区,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基层社区,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精准精细服务。在2020年湖北武汉及全国的抗疫战斗中,充分彰显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这场伟大抗疫战的决定性成果。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工作重要、基础性组成部分,在社会基层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增强党的凝聚力,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基层善治,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及探索创新

(一)全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概述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立的“枫桥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后基层治理的范本,全国闻名及影响至今。20世纪60年代,枫桥镇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矛盾调解和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以党的领导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在全国产生了基层党建示范效应,毛泽东同志曾对“枫桥经验”给予肯定性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广好“枫桥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路径,通过地方政府推进、职能部门指导、街道社区主导,在社区治理中总结出效果显著的实践经验。上海市委重视基层社区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党委对区域化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融合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4];强化治理重心下移社区,通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社区骨干、严格考评制度从而加强队伍建设,对1万多个社区基层党建服务站加强阵地建设和经费保障。杭州市推行社区党组织有效联结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委员会及兼任社区党委委员的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武汉市实践“红色引擎工程”,为社区减负,聚焦物业服务,将物业赋予政治引领功能,打造成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的党的红色工作队。

同时,学术界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及参与同样是个有益的探索和补充。近年来高等学府及社科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展开对各地社区实证研究,提出了适应不同特征的社区治理方案,并将基层治理过程提炼为新的理论依据。例如北京的大栅栏是典型的老旧街区,9个社区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印迹,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从2014年起深入调研,根据大栅栏社区存在的公共环境破旧、脏乱差、居住拥挤、水管等硬件设施老化,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邻里关系紧张等状况,在市区街道工委、社区两委的支持下,对社区实施公益微创投项目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落成和组织培育工作的开展[5];通过在社区开展“我们共有一个家”等主题项目运作,营造社区共建氛围;孵化平台则是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对社区进行自组织培育,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谐邻里,又推进了社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二)案例分析:武汉社区党建概况及成效

武汉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强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以红色引领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社区治理水平和成效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丰富经验,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特别是在2020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中,在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广大党员干部以党的领导为指引,在全市社区疫情严防严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与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建英勇的抗疫长城。

1. “红色引擎工程”推进创新社区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既面对新机遇,更面对比以往更多的新挑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城市工作占据重要位置。当今城市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都在呈现较大转变和复杂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武汉市委于2017年在全市开启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以“八个红色”系列为主题内容开拓党建引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红色引擎工程”落实的重要环节在基层社区,“红色引领”充分发挥了社区“大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服务功能,通过取消目标责任书、评比活动等过多的行政事务为社区减负,让社区党组织、社区干部更专注于为居民群众服务;“红色物业”聚焦群众关注的物业服务问题,通过对武汉市社区调查分类、组建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吸纳党员大学生进入社区物业、托管老旧社区等举措,推动社区、物业企业、业委会的“三方联动”,带动全市1700家物业企业投身红色物业建设,解决了一批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心中最期盼的物业突出问题[6],打造为居民群众高质量服务的红色物业队伍;将政治思想过硬、群众信任的党员干部选拔为社区书记,加强对这些社区“红色头雁”的工作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近年已实行对满足年限及考核条件的社区书记纳入事业编制岗位措施;让社区党员干部通过政治锻造成为党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红色细胞”;建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及惠民服务的“红色阵地”;将社会主义的“红色文化”基因融入群众广泛的文化生活;“红色旋风”推动社区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针对群众反映的最突出问题加以整治和解决;“红色基金”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供专项活动和惠民的资金保障。

2. 社区党建成效显著。武汉“红色引擎工程”推进实施几年来,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及长效机制,特别是形成以党建引领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城市基层党建品牌,实现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换届选举优秀人才进入社区“两委”,开展智慧及网格化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等创新机制。2017年,全市选推274个社区,在协商民主、“三社联动”“三方联动”、智慧社区、社区文化营造等方面开展社区治理创新示范创建,66个社区命名为“三项联创”示范社区[6]。中宣部、民政部向全国推广“武汉模式”“武汉经验”,并多次联合在武汉组织全国社区工作培训班。“武汉模式”是在“红色引擎工程”的基础上,以“1314”体系细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方法。“1314”治理模式经过广泛社区实践加以提炼集成典型样本,实际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例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是武汉老工业棚户区改造的公租房小区,依托社区大党委为核心领导,有效联接居委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团队实行开放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促进社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居民参与自治、改善人居环境等,营造“幸福社区”。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市青和居社区,对社区以党建引领促进群众自治等工作给予肯定;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是“城中村”改造社区,通过织密社区党组织的“网”,开展民主议事,社区干部深入群众,落实惠民利民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措施,让曾经的“泥腿子”变成新时代文明向上的“城市人”。这些党建典型社区形成示范效应,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带动武汉社区治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3.武汉社区抗疫经验提示。2020年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奋勇战斗,取得了湖北武汉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决定性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精神体现,是亿万人民团结一致的爱国情怀体现。曾经为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及武汉人民,经历了城市发展中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难忘历程。武汉社区在面临疫情初期的危急时刻、中后期疫情防控工作中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为抗疫取得决定性成果做到关键性保障,抗疫阻击战再次充分证明党领导一切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是根本保证。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统筹部署不同阶段抗疫防控工作。党中央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汇集各方力量支援相助,党的领导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坚强保证。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多年来武汉基层社区加强覆盖党组织的工作已形成广泛基础,“红色引擎工程”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党建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组织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全员下沉社区,充分发挥带领示范作用,与社区党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抗疫。

三是党的领导形成强大凝聚力。党的领导是带领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党中央的正确果断领导激发武汉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团结抗疫力量。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武汉人民参与抗疫的力量和智慧,英勇的抗疫战斗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深刻体现。

四是展示英雄城市的精神特质。武汉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已融入武汉人民的血液,敢于在艰难险阻中勇往向前,在党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共同前进。

三、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通过广泛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要看到社区党建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形成这些问题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推进社区治理发展中必须加以重视。

(一)思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

中国共产党将作风建设放在党建的重要位置,基层群众看党风、政风就是看身边的党员干部,有些社区书记、党员的工作作风、方式方法让群众不满意。如部分社区党员干部存在着不作为、懒作为现象,平时很少到所辖小区实地了解管理及群众的需求和问题;有些社区工作者对居民群众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能推脱就推脱;有些社区干部工作态度粗暴,觉得居民问题太多,解答很不耐烦,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与居民发生争吵,说话粗鲁,挖苦讽刺居民,激化矛盾;有的社区过于看重形式,而不是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做好实事,工作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据有的居民反映,当有上级部门视察或相关部门检查物业服务等工作时,社区为应对检查在各小区张贴宣传横幅、宣传板等,群众认为其“装样子”“作假”。这些作风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一些地方的社区党委没有重视加强党支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风建设,导致在思想上脱离群众,工作中必然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样的社区党员干部难以得到群众的信任。

(二)“红色阵地”建设存在不足

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主阵地,有的社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对服务载体的运作创新力度不够,在打造党建引领和服务引领方面的硬件及软件还有欠缺,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发挥党建作用有限。一般来说,社区是由多个小区组成的,小区党支部是嵌入社区社会力量之中的党组织[7],是党在基层的组织末梢,建强党的红色阵地需要广大党员参与建设,作为居民一分子的小区党支部成员既与本小区居民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也更了解本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7]。有的社区没有将辖区居民中的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建立小区党支部,不仅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呈现弱化趋势,而且小区党支部、党员的政治和公信力优势在小区建设中难发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重视小区党支部建设及缺乏规范有序建设机制。一些社区对所辖的各小区不注重运用“党建+”线上线下的“红色阵地”建设,即便有不少场地,为达到经济效益,多用于出租收费,而较少用于在居民群众中进行组织党建宣传、党建活动,引领群众、发动群众的效能明显降低。

(三)物业服务工作还存在短板

服务引领是社区党建主要工作之一,有些社区党员干部受自身文化知识和个人素养所限,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出现不细致和偏差,工作不能做到精准精细、人性化服务。物业服务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当前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设卡收费,账目不明是物业管理中的常见弊病,此类问题在新建商品房小区及老旧小区均有所体现。为获取经济效益,物业管理方利用小区公共用地改成大量停车位收费、公共场所张贴各类广告牌收费等,但却从未向小区广大业主公布收费账目,所获取的可观收益也并未用于改善小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发居民不满。物业企业收费多,但服务质量低,公共区域占道严重挤压小区环境的舒适度,有些小区脏乱差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导致小区居民意见很大,甚至采取不交物业费为对抗手段,居民群众与物业矛盾加剧。有些社区党委没有重视物业服务问题对居民切身利益的损害,对物业企业或物业管理承包从业者未有效实施引导和监督,导致居民群众质疑社区管理缺失。在实施《物业法》以来,现实中物业管理依然问题很多,这也暴露出监督物业服务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同时也表明党的领导还没有广泛地在业委会加以延伸,代表着居民利益的业委会作为自治组织作用体现也不明显。

(四)居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薄弱

社区是区域内广大居民的自治组织,居民群众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当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社区党组织引领不够。有的社区没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不充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较弱,在物业矛盾、拆迁改造、有机更新等基层痛点难点问题上功能发挥不力[8]。从而形成居民对这些社区党委工作的认同感不高。二是居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西方学者曾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社区感指的是对联系个人与集体的归属感、依赖感和相互责任的感知[9]。现实情况是有些居民观念里依然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工作者单方面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社区感较低,以“局外人”的角色加以自我认定,没有形成社区利益共同体意识。三是基层民主活跃度低。目前在社区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程度还不高,看民情、听民意的渠道畅通有限,居民群众直接参与治理环节受阻,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就会出现消退,究其原因在于基层民主建设管道的制度机制需要改进,用人民群众的民意消解科层制的僵化,防止垄断行政权力的专业官僚脱离社会生活[2]。

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现实思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国际、国内深刻复杂变化提出的新时代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要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居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言行代表着党在基层的形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建引领下全面统筹布署,建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促进各方主体联合共治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党的领导是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区党组织要牢记其政治属性,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将基层党建紧密联系中心工作,创新社区治理。

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对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常态化,做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教育管理党员,强化党性锻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维护”。

2.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0]社区党员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要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通过党建引领服务居民群众,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1],社区党组织书记要选优配强,社区党员干部在工作时间要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广泛组织开展党的各项主题活动,建设“党建工作云”平台,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经常化,民生问题不是小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员干部要积极在线上线下、在网格向居民群众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居民群众真诚交心谈心,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二)服务引领是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红色阵地”,是联系党员群众的纽带。首先要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还存在的弱项和空白点,根据不同社区特色增设符合社区群众需求的服务内容,如有场地优势的社区可增设便民服务厅、健康服务站、文体活动站等;运用科技手段,加快政务服务智能化,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建设“社区服务云”模式,形成社区资源、信息共享,将社区党建、政务、服务综合在一个平台上,对群众宣传、服务等各项工作及时跟进追踪,推进社区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其次要提升服务能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窗口,需整体提升社区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培训,对社区年轻工作者做好传、帮、带;设立若干名工作指导员,让社区所辖各领域、各单位的优秀党委负责人、工作人员进入社区担任兼职指导员,给予社区工作具体指导建议;增加各社区之间的参观学习交流,通过示范型社区传授经验,营造向优秀社区学习、互学互帮的氛围,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理念及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基层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物业服务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矛盾聚焦点,社区党委要发挥党在物业企业和小区治理的引领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1. 建强党建联动机制。社区“两委”成员和物业项目负责人加强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物业企业的覆盖;社区党委与辖区物业企业党支部联合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如定期召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加强物业企业党员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为居民群众服务意识;联合在社区打造“红色阵地”,推广“红色文化”,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红色文化生活,营造居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2. 建强服务联动机制。开展社区、物业企业、业委会的“三方联动”机制,社区与物业企业、业委会经常性举行服务联席会议,合力解决物业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解好矛盾纠纷;鼓励物业企业托管老旧住宅小区,提供优质低价的物业服务,对辖区相邻老旧小区提供帮扶式物业服务项目;选聘党员大学生充实物业服务队伍;开发信息、智能的物业管理方式,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共建服务体系,为业主提供现代化便捷物业服务,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3. 建强社区治理联动机制。联合组建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站)在社区开展公益性活动,对小区公共设施进行维护维修及便民服务,对小区有生活困难的居民、孤寡老人等给予扶贫济困和居家养老的帮扶工作,营造幸福和谐社区氛围。

(三)完善统筹机制是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城市治理的重要基础是社区治理,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在政治、组织、能力、机制引领作用,树立社区全周期管理意识、建立社区“全周期管理”体系,解决薄弱环节和短板,走创新社区治理之路。

1. 建立社区“全周期管理”体系。社区作为城市运转的重要基础子系统,要直接纳入城市垂直管辖范围,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将“全周期管理”理念和体系植入社区运行的“微脑”枢纽,管理细化分配到具体负责人,通过收集动态信息、及时研判预警、实施应对方案、总结经验标准,形成分环节分步骤进行的社区动态及闭环式管理,将存在的隐患和痛点在社区这个“神经末梢”上及时得到有效治理。

2. 提升社区治理机制水平。实现社区治理良性循环,不仅需要社区党组织及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居民群众的参与,在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上体现出民主协商的职能[12],要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党建引领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畅通人民群众社区治理民主参与权力渠道,增强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提高群众自我教育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多个环节,共同建设社区家园;通过党建引领提升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水平,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卫生健康、环保节能、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行为准则。

3. 实现各类资源下沉社区。社区党组织与所辖各领域、各单位的党组织要进行有效联结,形成以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当面对基层社会突发“黑天鹅”紧急事件(如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能迅速联动组织起来采取措施应对解决;落实老旧社区改造、基础医疗进社区、社区居家养老等惠民工程。

4. 增强社区智能化治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穿针引线”式联结服务群众的载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赋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网格以现代化智能,将“社区治理”与“便民服务”有机结合,提高治理和服务双效能。

5. 建立党员干部队伍培养考核机制。精减社区过多的行政事务,加强和完善社区工作考评制度,对那些急群众之所急,真诚为群众服务的优秀社区党员干部要给予提高薪酬等奖励,对社区工作懈怠的人员则要给予适当处罚,做到优胜劣汰,让群众参与考评工作,公示考评过程和结果,真正做到人民群众是出题人,社区党员干部是答题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满不满意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引用信息:吴非,董实忠.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势[J].决策与信息,(2021),(6):35-43.

[参考文献]

[1]  何绍辉.陌生人社区:整合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  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  本书编写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5]  李强,等.协商自治·社区治理:学者参与社区实验的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  龙良文.武汉年鉴:2018[Z].武汉:武汉年鉴社,2018.

[7]  韩冬雪,胡晓迪.社区治理中的小区党组织:运作机理与治理效能——基于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J].行政论坛,2020,(3).

[8]  郎晓波.构建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N].中国社会报,2020-06-29.

[9]  詹姆士·H·道尔顿,毛瑞斯·J·伊莱亚斯,阿伯汉姆·万德斯曼.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M].王广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EB/OL].人民网,2012-11-15.http://cpc.people.com.cn/

18/n/2012/1115/c350821-19591246.html.

[11]  金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党建常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12]  张永理.社区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吴非,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实忠,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