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十四五”期间襄阳“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分析
作者:吴先全      阅读量:1225      时间:2020-12-31

[摘    要] 虽因疫情影响面临经济重振压力,但“十四五”时期仍将是襄阳快速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对于襄阳“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起着引领性作用。当前,要看清“一极两中心”的由来过程和“十三五”时期“一极两中心”对襄阳经济集聚作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襄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襄阳实力之城、魅力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的“四城”建设目标。


[关键词] “十四五”;襄阳;一极两中心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12-0073-06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湖北省襄阳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襄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疫情最严重、管控时间最长的湖北城市之一,襄阳经济重振一度面临较大困难。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1]。因此,襄阳在“十四五”时期应以“一极两中心”为发展目标定位,发挥襄阳自身特色优势,以更好对接中央支持湖北疫后经济社会重振的系列政策安排,更好肩负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重任,更好推动汉江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襄阳“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来之不易


所谓“一极两中心”,是指把襄阳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建设成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简称。“一极两中心”首次被完整提出,是在2017年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报告提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2]。回顾襄阳每个发展目标定位的形成过程,就会明显感受到“一极两中心”的来之不易。


“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早由学者秦尊文于2001年提出。他在《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由于湖北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鄂西确立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武汉的“二传手”。他认为,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可以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宜昌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可以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02年,此建议得到湖北省委的批示和肯定。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湖北省城镇体系(2003-2020)》,明确将宜昌、襄阳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后湖北省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


“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最早是在2013年召开的襄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城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雷同,突出自身个性,实施差异化发展,建设特色城市。但这一发展目标定位是从市级层面提出的,当时未被汉江流域沿线城市所认同。随着201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2017年,国家“十三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其中,汉江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被省级层面认同。2018年,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定位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同。


“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首次被提出,是在2017年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开始是在市级层面提出的,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到了省级层面。恰逢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襄阳母亲河汉江正好是长江最大支流,所以,在襄阳市的积极推动下,最终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被明确。
回顾“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形成过程,从2001年到2017年历时17年之久,其间的探索争议苦闷甘甜可想而知,襄阳“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二、“十三五”时期“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使襄阳发展获得巨大成就

 


“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明确后,襄阳发展进入快车道,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


1. 经济总量扩大。自2008年以来,GDP每3年增长1000亿元。2019年襄阳在全国城市经济增长最快的40个城市中位列第5;GDP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46位,稳居湖北省第二位;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城市第20强,全省唯一。


2. 城乡均衡发展。2019年,襄阳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2.5%,襄阳市高新区全国排名第31位,枣阳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第61名,宜城喜获“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称号。


3. 质量效益提升。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5%以上,高新企业数量全省第二,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3年为全省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08年的9.90倍。


(二)城乡建设


1. 全国性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高铁密度、通达性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高速路约600公里,县县通高铁、高速,公路约3万公里,拥有通达31城的24条航线。
2.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心四城环线、两轴三环九放射骨干路网、智慧城市、城市供暖工程等加快建设,城市更新成效显著。
3. 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生产生活生态不断融合,实施大城管体制,开展马路市场、出店经营、“三无”小区等治理,城市更加美丽整洁。
4. 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减量化增长为抓手,实施“蓝天、碧水、绿满、净土襄阳”四大行动,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优秀等次,餐厨垃圾处理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已达到104个。


(三)动力转换


1. 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提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国政府回应得分位列第11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宜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分别在全省、全国推广,“三医联动”改革获湖北改革奖。
2. 开放扩大。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扎实推进,保税中心封关运行,襄阳始发的8条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13个,“十三五”时期共引进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亿元以上项目650个,连续3年成功举办“奔跑中国·襄马”,连续6年举办中国大学生F1大赛等。
3. 创新提速。创新平台持续扩大,省级以上双创载体3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8个,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和汉江创客英雄会等。


(四)民生福祉


1. 民生发展在全国有位次。近年来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5%以上,在全国民生发展100强城市中排名第38位,“十三五”时期减贫22.4万人、出列贫困村304个、南漳、保康、谷城三县摘帽,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市。
2. 教育事业在全国有名气。近8年产生11名全国高考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状元之城”,多年来理科、文科重点大学上线率均居全省前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强,学前教育选择性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提升。
3. 安全健康在全国有影响。连续12年获湖北省综治优胜单位,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指数分别达到96%和95%以上,“三化五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成为国家卫生城市、食品安全试点市、健康城市评价试点市。


三、当前襄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当前襄阳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襄阳要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 抢抓自贸区建设机遇,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我国自贸区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使命。自贸区建设重在制度和功能的创新,强调的是经济范畴内整个“放、管、服”链条的打造。襄阳自贸片区要在承担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监管法治化、金融国际化等共性任务上发挥先行先试、对接国际、创新政策、完备法律、提供样本等主要作用的同时,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集群优势,积极探索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销售服务“两头在区”、中间加工环节在外的企业集聚模式,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打造高质、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2. 抢抓“两带”建设机遇,以巩固地位促发展。长江经济带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我国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的简称,包括9省2市,涵盖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云贵等地区。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率先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是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五是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美丽长江;六是创新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这要求襄阳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规矩,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在切实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基础上,加快实现襄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发轫于襄阳,规划范围3省17地市84县市区,面积19.16万平方公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点到襄阳的有38处,提到“襄阳”的32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托汉江水道,发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襄阳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为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实落细,襄阳组织编制了《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发展规划(2018-2035年)》,包括总体规划与空间、生态、水利、交通、城镇、产业、文化旅游七个专项规划,开启了“拥江护水”“水润城乡”新时代,努力把汉江襄阳段打造成为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新样板。


3. 抢抓促进中部崛起机遇,以彰显作为促发展。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从中部地区发展来看,正是势头正劲、大有可为之时。当前,与长三角城市群等相比,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虽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正在加快走向区域发展的前沿、产业发展的前沿、要素集聚的前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地区作出了“势头正劲、大有可为”的重要判断。这既是重新认识中部地区的逻辑起点,也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机遇。襄阳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八点要求”,抢抓促进中部崛起机遇,把襄阳打造成更加重要的区域支撑、产业高地、综合枢纽。


4. 抢抓国家应对贸易摩擦机遇,以调整结构促发展。中美贸易摩擦缘起于美国以对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发起的争端,但其真实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实质是两种制度、两种体系和两种文化之争,是守成大国——霸权主义美国与新崛起大国——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之争,也就是中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竞争。中美贸易摩擦中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工业体系的脆弱性。除了人工智能(AI)、超级电脑、航天、生物科技等少数几个领域,总体上说我国工业缺少核心原创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特别是芯片、高技术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形势,襄阳一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内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为顺利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对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留住原有资本的同时也要吸引外部优质资本;二是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硬实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法力度,营造企业良性竞争发展环境。


5. 抢抓应对疫情及其影响机遇,以提升能力促发展。面对疫情,襄阳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国际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使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陡然大增。一是全球生产链供应链断裂反过来“倒灌”影响我国经济;二是美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甩锅”“抹黑”影响我国发展;从国内看,一是就业形势颇为严峻,二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三是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扩大,五是银行体系流动性淤积,六是城市承载能力与治理能力补短板的任务重。然而危中有机,襄阳要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二是加快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三是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五是促使境外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六是抓住国家倾斜支持湖北恢复发展与灾后重建这一最大机遇。


6. 抢抓“一主两翼”建设机遇,以强化支撑促发展。2020年4月21日,湖北日报以题为《如何绘制好湖北“十四五”发展蓝图?这场会议提出要求!》报道了湖北对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其中提到,湖北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一主两翼”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湖北首次提出“一主两翼”的概念。“一主两翼”就是要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以襄十随城市带和宜荆荆城市带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支持中心城市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全省协调发展。襄阳作为其中的中心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


四、“十四五”时期襄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引领


“十四五”时期襄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定位引领,但在新时代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对“一极两中心”重新解读理解基础上,以“四城”建设支撑“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建成。


(一)对“一极两中心”重新解读


1. 一极: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可简单理解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是区域范围,要求襄阳跳出省域,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创造新业绩;“重要”是发展定位,要求襄阳成为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主力军、王牌军;“绿色”是指导思想,要求襄阳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引领者、示范者;“增长极”是落脚点,要求襄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火车头、催化剂。概括地讲,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把襄阳建设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强劲动力。因此,“十四五”期间襄阳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建设:一是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带动绿色发展;二是夯实工业基础、壮大主导产业、支撑绿色发展;三是打造比较竞争优势、增强要素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引领绿色发展。


2. 两中心: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两个中心的关系是: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对襄阳发展作出的科学定位,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发挥襄阳优势、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政治任务。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目标,省域副中心城市既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更是一种政治责任。因此,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总体要求,襄阳必须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在全省应有相对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在全省形成“三三制”发展格局;必须是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在全省应有相对明显的科教优势;对外开放程度必须居全省领先水平,在全省应有相对明显的市场化优势;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居中部地区同类城市前列,在全省应有相对明显的整体发展优势。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发展,主攻方向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战略基础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不竭动力是改革开放,核心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抓手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建设。“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襄阳综合经济实力应稳居同类城市前列,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引领区域风尚的文化发展高地,建成国家法治城市;被市场主体认可,成为魅力彰显的山水园林城市、汉江流域城镇化发展标杆;生态一流成为襄阳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建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业宜居之地。


(二)“四城”建设支撑“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建设


“十四五”时期,襄阳在建设“一极两中心”过程中,要着力推进经济建设提级、社会发展提质、城市建设提档、乡村振兴提效,以经济发达的实力之城、功能完善的魅力之城、生态一流的绿色之城、人文宜居的幸福之城建设支撑“一极两中心”发展目标,全面提升襄阳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打造“一主两翼”核心引擎。


1. 实力之城。高质量发展走在区域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区域示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强力支撑“一极两中心”建设的产业规模、结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走在中部城市前列,经济的首位度、创新度、开放度明显提升,成为汉江流域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


2. 魅力之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中心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配置高效、承载有力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山水园林城市魅力彰显。


3. 绿色之城。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系统完整,主体功能优化,山水特色突出,城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机制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


4. 幸福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高。建成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财富和家庭财产持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普遍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能力和依法治市水平显著提升,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宜业宜居宜养城市,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N].人民日报,2020
-05-25.
[2]  高举旗帜 牢记嘱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湖北日报,2017-07-03.

[责任编辑:胡   梁 朱苗苗]

[作者简介] 吴先全(1972-),男,湖北襄阳人,中共湖北省襄阳市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