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作者:尹礼汇      阅读量:366      时间:2020-12-3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考虑“十四五”发展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总结概括为六个“新”。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经济建设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社会建设内容包括“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主要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体现了在新发展阶段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也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准绳。


根据《建议》,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都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在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纲要里将会提出相应的量化指标。2035年的远景目标可以概括为国家实力、经济体系、国家治理、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国家安全、人民生活等9个方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安全发展观。“远景目标”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综合实力、经济总量、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四化同步”、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对外开放等目标。二是文化建设。包括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目标。三是社会建设。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平等和法治、共同富裕、安全发展等远景目标。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等。


相较于“十三五”发展目标,“十四五”发展目标要按照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要求,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更加注重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从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至今已有5年,在《建议》中,更加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建议》分论部分包含12个方面重大任务,首当其冲体现的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这与“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一致。“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这既是目前国际复杂多变形势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主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需要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三是更加注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十四五”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而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四是更加注重发挥国内市场作用。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是顺应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大背景下的应有之义,必须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升,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到体现,推动消费升级,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五是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继续奋斗。城乡收入差距仍需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六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方面,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七是更加注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农村治理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加强调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