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从疫情中的博弈看新国际秩序
作者:翁诗杰      阅读量:385      时间:2020-11-05

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的全球暴发,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固然是一场百年一遇的灾难浩劫,但同时也是一次全方位的惨痛考验,让人类社会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能够以变应变。一方面适应新常态以图生存,另一方面痛定思痛,思考整个国际秩序的重塑。

一、疫情测试和考验了什么?

(一)疫情测试了各国(不分贫富强弱)的治理水平,尤其是反应在医疗保健领域、面对灾难的应对能力、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等。

(二)疫情考验了区域性组织,如欧盟、东盟、非盟等的协作、应变能力。

(三)疫情也测试了国际性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甚至包括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协调、驰援能力的执行力。并等同检视了现阶段负责全球治理的相关主要机构的能动性。

(四)疫情还是对西方国家主导、并以多边主义为主轴的全球一体化,展开的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抽考”,考验现有的全球治理水平和国际秩序。

二、疫情面前的国家反应典型

疫情同时测试出人性、民族性格、社会习性,乃至一个国家的格局,堪称是一面“照妖镜”。值此疫情仍在肆虐之际,综观各国对疫情的反应,可粗略归纳如下:

(一)以举国之力防控疫情的扩散,宁可选择以非常手段短暂牺牲国家经济发展、个人生活自由等,以阻缓疫情外扩,为他国乃至世界争取更充裕的时间空间来防控疫情——尽管中国这次首当其冲,可它树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典范。

(二)当本国受疫程度趋缓,不忘将自己应疫经验、医护人员、医用物资等驰援境外多国抗疫一线,体现“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典型例子,仍非中国莫属。

(三)中国受疫之初,一些西方国家以种族、体制、文化的偏见与傲慢看待疫情,以为这只会殃及黄种人、亚裔人,与己无关,故此漠然视之,而致错失防控疫情的时机。待疫情蔓延至自己国家时,毫无防备、惊慌失措的国家多在欧、美。

(四)武汉疫情暴发之初,那些期待中国经济受到重挫,进而阻缓中国崛起势头的“幸灾乐祸”,首推美国。美国执政当局如此,主流媒体也不逞多让。

(五)面对本国疫情日趋严重,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如:寻求竞选连任、纾缓国内民情舆论压力等),而不惜甩锅卸责,将疫情污名化、政治化,剑指中国,甚至折腾出天价索赔的荒唐闹剧。美国朝野政客已是始作俑者,还有欧洲若干国家,乃至亚洲另一个人口大国的某些政客、精英、媒体也跟着起哄。

三、百年变局的新趋势

在这一片纷扰当中,构建百年变局的新趋势,已在疫情的催化下逐渐涌现, 冲击着既有的国际秩序。这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下,美国自我放弃领导全球性的防控抗疫。这也是自二战以来,美国首次缺席全球性的联合行动。它让美国的一众盟友感到群龙无首,无所适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也逐渐出现领导真空。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愈发迫切需要团结与合作,以面对当前和日后的全球危机,譬如气候变化或其他可能发生的流疫。同时,这也会引发世界对美国领导全球的角色反思,以及加速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机制寻求变革的步伐。

(二)中国的“抱疫驰援”,不管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或是归因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智慧,都体现出一个大国当仁不让、敢于担当的角色;也同时为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一个迥然不同的互鉴互惠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

(三)现有的全球一体化,过多聚焦和建立在经济GDP追求竞逐的基础上,却不能在灾难流疫面前发挥国际合作、守望相助的作用。从G7、G20、欧盟、非盟乃至东盟等,疫情当前,尽显“各扫门前雪”的本色与无奈,使一众区域性或跨国组织多沦为空泛的清谈平台。在疫情当头,人类大家庭理应“抱团自救”,回归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性省思。

(四)疫情暴发后,全球的医用物资供应链过度倚赖中国,这让欧美各国蓦然惊觉。在当前新一轮的“防华、反华”思维的弥漫下,疫后多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预料会重新部署本国的医用物资供应链,乃至整顿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这将会形成一种崭新的战略布局。

(五)弱小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碍于多方面资源的匮乏,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暴露出他们对国际合作的期待与依赖,这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耕的沃土。

四、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轮新的变局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抱疫驰援”体现了大国担当的本色,也以行动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为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在国际重大议题上开拓更大话语权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疑虑和排斥。西方媒体对中国“兼善天下”的美意,已渐次由起初对所谓“中方的公关宣传,志在扩大影响力”的冷嘲热讽,发酵为针对“输出中国治理模式”的疑虑,甚至是无限上纲地扭曲为“输出极权体制”。目前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舆论围剿战”已经全面开打,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号角再次吹响。

因此中国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战“疫”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必须倍感珍惜,善加经营。面对西方国家的甩锅卸责、抹黑污蔑,有关“驰援抗疫”义举的阐释, 不妨将之定位在通俗易懂的“同舟共济”的人道主义基础上,而不要作为批评、对比西方治理模式和社会体制的根据。

有道是“打铁还须自身硬”。中国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努力厚植本身的软实力,积极扮演好作为大国的国际角色,而不必竞逐所谓全球治理的领导角色,以免坐实西方国家所谓“意图输出中国模式”的指责和圈套。中国要始终坚持互鉴互惠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对外交往方向,面对全球性危机的考验时,要始终如一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中国宜把握这百年变局的机遇,适时调整“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布局,如以“重整医护体系”为出发点,借“一带一路”为载体,按亲疏远近、战略考量的排序,选择性地向外提供自身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加大帮助弱势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力度,这更是刻不容缓。其实“医护外交”可作为中国拓展软实力的另一试金石,只要运用得当,其地缘政治红利,当非经济效益所能比拟。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至今,已不纯然只是由中国人讲中国故事。它既然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就要欢迎更多中国境外的声音,共同唱响这一曲属于世界大家庭的新时代乐章。

   

(作者系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前副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