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本刊特稿
特别策划
民生安全与保障
国家治理
党内法规研究
公共管理
设置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思考
作者:李 敏 李帅旭      阅读量:315      时间:2020-09-17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意识形态资源,也是城镇居民增进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坚定政治价值理念的“转换器”、遵守认同制度规则的“调节器”、规范政治参与行为的“校正器”。但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绩效不满、知行脱节等误区,由此不断淡化、弱化甚至消解着城镇居民固有的政治认同。因此,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义,端正城镇居民政治认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能,提振城镇居民政治信心;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措,强化城镇居民政治行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镇居民;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 D64;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9-0072-08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1]。政党政治时代,任何政党都需用代表本阶级政治利益、政治观念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教育政治主体,并为政治体系做出合法性论证。换言之,意识形态“它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它通过培育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认同和情感来起作用,有助于政治权威的形成”[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口迅速增长、政治民主意识显著增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政治稳定的重要群体。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城镇居民受内外因素干扰和限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认同误区,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态度冷漠、政治参与盲从等。在此态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发挥其功能作用来化解城镇居民政治认同误区、增进政治认同,成为共产党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
一、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重要价值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主要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价值理念的信任信仰、制度规则的遵守认同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规范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诉求和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它是国家或社会着力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标尺”[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含丰富政治理论思想和鲜明政治行为取向的信念系统,对城镇居民心理上坚定政治价值理念、遵守认同制度规则、到实践中规范政治参与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坚定政治价值理念的“转换器”
政治价值理念是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核心和归宿,也是对内心期盼政治生活的追求和政治客体价值的观念表述。从政治价值角度看,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主要包括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主体价值;平等、协调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价值[4]。但使城镇居民坚定政治价值理念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有利于把政治价值理念转换、内化为广大城镇居民所认同、易掌握的政治理论、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价值追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理论思想,体现着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对政治价值理念的高度浓缩和表达。对其宣传、培育的过程,实则是积极向城镇居民传递、灌输政治目标、政治信仰等的过程,有助于城镇居民学习政治理论、提升政治素养、提振政治信心。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当政治客体提供的政治产品(政治理论、政治法规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时,便会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也会对政治客体诠释的政治价值理念产生认同和信仰。因此,言简义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对政治价值理念做出科学、客观、全面评判的理论标准,也是其坚定政治立场、激发政治情感、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鲜明政治行为取向的信念系统,城镇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引导、激励城镇居民追求、实现政治价值理念的过程。可以说,政治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反映着人们对未来政治生活的期盼和利益诉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遵守认同制度规则的“调节器”
制度规则是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也是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关键和保障。一般意义而言,制度规则是指政治权利的获得与运行所要遵循公认的各种程序、规则,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则安排[1]。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城镇居民往往受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和政治参与途径短缺、政治诉求渠道不够畅通等制度短板影响,易对相应制度规则产生不满和抵触,少数人甚至会通过不合法、非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利益诉求,这严重削弱了制度规则的权威、动摇了政治合法性的根基。面对城镇居民对制度规则的不满、抵触,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进行调节、减压和疏导。所谓的价值理念,是指具有一定价值观的行为主体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基本价值倾向[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念,是在基本国情、人民根本利益和历史文化风俗等基础上凝练概括出来的,其贯彻力度、辐射广度、认同程度及传播效度等,能有效引导城镇居民以客观、全面、公正的价值立场和政治态度审视现行制度规则安排,并对其澄清误解、厘清迷思、还原本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一系列制度规则确立、存在的依据和准则,也是其有序运行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有利于城镇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制度规则的公平与正义,也有助于城镇居民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对其生发情感、筑牢信心,从而积极遵守、执行和捍卫制度规则。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规范政治参与行为的“校正器”
政治参与行为是城镇居民政治认同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方法。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自觉自愿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6]。然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利益作为激励和支配城镇居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动机,受体制市场化、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时常发生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公权私用等现象,不仅解构着政治崇高、消解着政治权威,而且时刻威胁着政治稳定、消减着城镇居民政治热情。在此态势下,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端正政治动机、激发政治热情、维护政治权威成为城镇居民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的关键。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其蕴含的政治价值理念也对各种政治观念起着统摄、引领作用,对其的宣传和践行,能有效保证城镇居民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唤醒政治权利意识,提升政治鉴别力、判断力,并在自觉抵制错误政治观念侵蚀、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中,端正政治动机。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政治行为取向的信念系统,能够引导城镇居民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径实现自身利益,当城镇居民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则易对政治制度产生信任和依赖,并激发出强烈的政治热情。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一种行为取向的标尺,有助于城镇居民在端正政治动机、提升政治热情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审视、校正自身政治行为,并在政治参与活动中,同削弱政治权威、破坏政治秩序的行为做斗争。
二、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面临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约义丰,自产生一来,就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唤起了政治主体的政治权利意识、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信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城镇居民对其可谓耳濡目染、人尽皆知。但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对价值观绩效不满、知行脱节等现象,这严重淡化、弱化甚至消解着城镇居民固有的政治认同。
(一)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淡化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地位功能等的感知、理解和评判。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它同政治客体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城镇居民信任其政治价值功能、坚定政治价值理念、增进政治认同。然而,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部分城镇居民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一定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其一,概念认知异质。部分城镇居民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认知模式,受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范畴界定不清,易产生概念认知混淆、误读、曲解等现象。例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城镇居民,易将“平等”完全等同于“平均主义”;而受西方政治文化影响的城镇居民,则将“平等”视为普世价值所宣传的“平等”。其二,评判标准错位。对事物评判标准应坚持客观性,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受多元政治文化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的城镇居民,倾向追求他们所认同的政治价值理念和政治目标。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实现的政治目标和他们所接受的政治理念描绘的政治愿景存在差异时,易对前者产生不满和受欺骗的主观心理反映,并以此为标准,主观地评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价值功能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功能是多样的。从价值观念角度而言,它有利于城镇居民提高认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然而,极少数城镇居民由于对有害社会思潮和政治价值理念缺乏理性的、系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易偏激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少数人政治权益的思想理论工具,其功能就是同化、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不认同或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相对动摇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思想根基、淡化对政治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绩效不满弱化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进公民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方法和手段,也是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识性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绩效,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能够产生让公民认可、信任和服从的结果。由此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绩效将直接影响公民政治情感亲疏、政治认同强弱。对城镇居民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绩效最显著的表现是统摄和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维护和增进个人合法利益、表达和满足政治诉求。目前,社会全面转型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量非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交融而又矛盾冲突不断,而处于统领和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多元价值观念进行认同性整合,使生活在多元、多样、多变价值观念环境中的城镇居民,易在疑惑与反思、迷茫与苦恼、焦躁与不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疑虑和不满。同时,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推动了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利益主体分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经济地位差异化等现象。而被负面思想言论所左右的城镇居民,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易做出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社会责任;崇尚个性解放、无视社会法规等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受限于具体环境,有时会出现“失语”现象,致使合法权益受损的城镇居民对其产生困惑。加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法治建设,存在政治参与途径短缺、形式单一、诉求渠道不足等问题,也易引发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绩效的不满意、不认同,必将严重降低、弱化城镇居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认同感。
(三)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脱节消解政治认同
所谓知行脱节,简言之是人们对一事物的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的不同步、不一致或相互冲突、自相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意识形态资源,为政治客体提供合法性诠释,并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等举措,使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产生心理上的归属和行为上的支持,即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有机统一。因此,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则易形成理性的、积极的、自觉主动型的政治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熟能详、人尽皆知,但仍存在部分城镇居民对其学而不深、知行脱节等消解政治认同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未能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教育浅表化。宣传教育是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从而夯实政治认同根基的重要方式,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显性宣传多而内隐性渗透少、官方用语多而生活用语少、应景式宣传多而务实性宣传少等现象,致使一些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停留于表面,难以润沁心田、激发政治情感、规范政治行为。二是实践养成形式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城镇居民需通过实践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思践悟,但在现实中,对实践养成不重视、实践活动形式化、实践活动娱乐化等,易使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表面认同强而实质认同弱、暂时认同强而长期认同弱、理性认同强而行为认同弱”[8]等形神分离现象。三是社会环境复杂化。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9]当今城镇居民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纷繁复杂、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制度缺失、监管缺位、引导不当等,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现象,如诚信缺失、道德下滑、消极腐败等,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镇居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不断消解着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
三、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现实策略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践行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知,很难有正确的践行[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镇居民形成政治认同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社会转型背景下,要聚焦城镇居民的思想困惑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并在注重理论与现实对接、强化分类指导和制度保障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城镇居民心里走、深里走、实里走,促使城镇居民端正政治认同、提振政治信心、强化政治行为。
(一)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义,端正城镇居民政治认知
政党政治时代,“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思想理论去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的思想理论去转变思想、塑造人格,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11]。因此,面对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偏差:一方面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价值研究,还原社会主义价值观本义,实现以理服人、以理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立足基本国情、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在研究中要从大处着眼,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挖其历史渊源、哲学价值、时代内涵及战略意义;从小处着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层面的价值目标、每一个关键词的内涵功能、不同价值观相近概念的异同,为其溯本正源、还原本义。同时,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政治纲领、政治制度、政治方针等的内在联系与作用;并通过与多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政治性、时代性等特征。使不同文化素养的城镇居民,从时代背景、历史发展趋势及生活化情境中思考、评判、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对其的宣传教育中,端正城镇居民政治认知。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城镇居民坚持真理、辨识真伪、修正错误的能力,为城镇居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政治认知夯实根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在多元共存、善恶交织价值观背景下,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武装城镇居民头脑,提高城镇居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和解读各种价值观政治本质的能力,避免被有害价值观遮蔽双眼、误入歧途。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提升城镇居民政治免疫力和洞察力,来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和渗透。从而为城镇居民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经,端正政治认知、增进政治认同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能,提振城镇居民政治信心
意识形态是影响人们政治思维、规范人们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合法性的重要力量,因为它能在与时俱进中顺民心、合民意。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12]。在发挥“政”能量中,应以城镇居民内心期盼、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改变城镇居民对其绩效不满而引起的政治信心不足、政治认同弱化现象。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效能。多元价值观并存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排他的,都由统治阶级思想独占”[13]。否则,意识形态领域就会失序,引起人心混乱、社会动荡。因此,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效能。同时,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力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方略,对有益无害的价值观要吸收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引导其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反之,则给予强力回击。从而为受多元价值观念困扰的城镇居民坚定政治信仰、把稳政治方向提供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4]否则价值观将变成一种摆设。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居民公约、民风习俗、人际交往中,号召城镇居民讲诚信守约、讲崇德向善、讲明礼尽责,并渗透到城镇居民礼仪规范中,内化为城镇居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在社会治理中,制定的各行各业规则制度、开展的各种协商会议等,要充分贯彻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城镇居民政治权益、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典文艺作品中,占领城镇居民的精神高地,使家庭环境、职业特征、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性的城镇居民,在美的享受、善的感动中受教育、获启发,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政治穿透力、说服力和现实约束力,提振城镇居民政治信心、增进政治认同。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措,强化城镇居民政治行为
任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若未能科学地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便将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真理性、科学性,也就难以端正城镇居民政治认识、强化城镇居民政治行为、增进城镇居民政治认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5]因此,面对部分城镇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而不深、知行脱节等现象,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上下功夫。首先,落实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举措。在宣传教育主体上,强化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发挥各类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教育力量、提升宣传教育者政治素养、落实宣传教育媒介主体责任;在宣传教育内容上,充分体现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时代性,并根据城镇居民群体特点,使内容设置上有针对性、侧重点;在宣传教育方式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创新和改革推出城镇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宣传教育制度上,完善宣传教育贯彻执行、督查问责、评价反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镇居民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以知促行中,强化城镇居民政治行为。其次,落实实践养成举措。要善于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广泛搭建城镇居民便于实践的平台、拓宽乐于参与的渠道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服务类活动;同时,根据实践活动性质、城镇居民特征,构建一套政府主导、社会监管、大众参与的“认知、认同、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效果评价体系,实现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兼顾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多向输出”[16]机制,以确保实践活动不走形、不变样。使城镇居民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行导行中,强化政治行为。最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健全褒奖善行义举、争当楷模的奖励机制,强化违规必惩的监管问责机制,使城镇居民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风气中,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行为、增进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胡建,刘惠.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2]  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  杨峻岭,武淑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4).
[4]  葛荃.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与宽容社会愿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政治文化解读[J].理论学刊,2008,(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方芳,王成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创新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陈晓英,李婧.高校基层党组织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1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2]  张雷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功能[J].高校辅导员,2017,(5).
[13]  程恩富,谭劲松.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J].红旗文稿,2016,(18).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李爽,周玲微,刘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长效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
 
[责任编辑:李利林]
 
Relying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Improve Urban Resi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LI Min, LI Shuaixu
 
Abstract: Socialist core values?ar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realizing political identity, 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value support for urban residents to enhance their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translator” for urban residents to firm up their political values, the “regulator” for abiding by the rules of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corrector” for regulat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ever, urban residents have misunderstandings such as cognitive deviations, dissatisfaction with performance, and disconnection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oward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hich have continuously weakened, weakened and even dispelled the inherent political identity of urban residents. Therefore, relying o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enhanc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urban residents require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stor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rrect the political cognition of urban residents; give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boost the political confidence of urban residents; implemen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urban residents.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rban resi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作者简介] 李 敏(1975-),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李帅旭(1990-),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