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效应及展望
作者:李 鑫      阅读量:460      时间:2020-06-22

[摘    要] “共享员工”商业模式虽然是为应对此次新冠疫情而提出的急救措施,但是,该商业模式具有能够精确匹配人力供求企业、帮助企业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实现员工时间自由、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特点。在“共享员工”商业模式下,将会催生出更多的研发型企业去建设更加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种平台能为供求双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公平的监管措施,能够避免由于企业和员工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此外,“共享员工”商业模式在将来也会催生出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并促使一些传统企业转型。

[关键词] 共享员工;共享经济;“共享”商业模式;劳动力市场;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6-0091-06

 

  一、“共享员工”的产生背景

  2020年1月23日,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武汉宣布“封城”,随后全国各省市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接下来的几个月,各地的餐饮、酒店、文娱、百货、商场等行业陆续歇业。

  2月3日,盒马鲜生超市对外宣布,将接纳云南云海肴餐饮公司的部分员工加入盒马门店开展工作,随后又接纳了多个行业闲置员工加入,这些员工将参加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盒马鲜生的此项决策拉开了“共享员工”商业模式的序幕。

  2月8日,联想集团首批开放了电脑、服务器、组装手机等工作机会,试图通过“共享员工”模式,来助力中小企业度过“寒冬”,同时解决联想内部各个工厂复工之后的用工难问题。

  随后,苏宁物流、沃尔玛、京东7FRESH、永辉、大润发、欧尚等众多企业也纷纷发布了“共享员工”计划,以期通过劳动力共享模式来解决各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从而达到抱团取暖、互利共赢的目的。由此,“共享模式”从原来的线上零售业逐步推广到制造业及物流等行业,涉及的区域也逐渐从一线城市发展至二、三线城市。

  二、“共享员工”商业模式的理念由来

  “共享员工”实质上是目前流行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作用下的新产物。“共享经济”一词最初来源于美国,其意义为“与人方便便是与自己方便”。它主要依靠第三方网络技术平台来服务于某一领域,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共享经济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供给方、需求方以及网络共享平台,而共享平台是连接供求双方的桥梁。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供求模式,最终消费者可以越过众多中间商从供给方直接获取产品或者服务。借助于共享经济平台,可以较好解决供给方的资金问题,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共享经济”下的经济活动大部分是以O2O模式来带动线下的实体经营,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即线上匹配、线下交易、线上支付和反馈的过程;而“共享员工”模式则是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合作,即线上找人、线下交易、线上反馈的过程。“共享员工”模式虽然与目前“共享经济”下大部分以O2O形式开展的商业活动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理念和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分别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人或物的匹配,同时为各方提供便利并解决各方存在的问题。

  三、“共享员工”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效应

  (一)实现企业供求精准匹配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盒马鲜生率先提出的“共享员工”计划无疑是一次创新之举。疫情期间,大部分暂时无法复工的传统企业,由于需要负担房屋租金、员工工资等巨额成本,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在此期间,线上零售企业的订单量却不断激增,例如苏宁易购的生鲜订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80%;而盒马鲜生的网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20%,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职位空缺,尤其是配送员职位。

  此时,“共享员工”商业模式通过将传统企业闲置的员工转移至拥有更大用工需求的平台中,一方面解决了线上零售企业员工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传统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强了传统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共享员工”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供求双方的精确匹配,为传统企业、线上零售企业以及员工共同渡过难关提供了可靠机会,促使三者之间有效融合并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抵御企业不确定性冲击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预知的。根据研究报告,新冠疫情的发生,使餐饮业在7天内亏损额达到了5000亿元,除此之外,旅游、交通、酒店、娱乐等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众多一时无法复工的企业,通过“共享员工”的商业模式转移了闲置的劳动力,从而极大地缓解了这一冲击带来的影响。

  另外,即便不考虑疫情因素,“共享员工”商业模式无疑也给有着明显淡旺季之分的行业带来了新的运营思路。例如旅游业,据统计,中小旅行社的人员流失率已经超过了20%。因为旅游业的旺季多集中于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在淡季,人们的旅游需求相对微弱,因而会出现员工过剩、人员流失的状况;到了旺季,由于人力需求迅速增加,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招纳员工。如果能够运用“共享员工”的商业模式,在淡季暂时转移过剩的人力,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人员流失,还能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一些季节性风险。

  (三)促进企业成本管控

  在企业众多的成本项目当中,人力成本往往所占比例较高,它不仅包括员工的基本工资,还涵盖了社会保障、福利等多项支出。因此,人力成本常常成为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对象。如果人力成本过高,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库存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例如一些制造企业,经常会由于销路不畅而面临停工停产的问题,如果能在停工期间通过“共享员工”模式转移部分产线劳力,则能够使企业的用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人员流失;对于一些淡旺季差异显著的企业,淡季的房屋租金及用工成本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在旺季资金需求迅速增加时,营运资金却严重不足,对于此类企业,通过共享模式,在用工需求淡薄的时机转移部分人力,同样也能够极大缓解资金紧张问题。

  (四)促使员工摆脱时间束缚

  传统的用工模式需要员工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来完成工作任务,而“共享员工”模式下,多数企业相比于过程更加重视劳动成果,招聘的员工可能最终以完成某种特定的工作任务为目的。因此员工可以不受固定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不仅可以通过这一共享平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还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多谋一份职业,实现一人身兼多职,获得更多的报酬。

  (五)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经济突然停滞不前则会严重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共享员工”商业运作模式,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再分配。通过劳动力共享,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得到了合理匹配,不仅提升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使社会恢复到了正常的产出水平,对维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四、“共享员工”商业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员工共享平台的短板缺陷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创造服务某一领域的第三方市场平台是共享经济的突出特点,而“共享员工”是企业、员工、第三方相互合作的平台。因此,如何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各企业和员工的第三方网络共享平台,将成为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目前,一些科技公司已研发出类似的员工共享平台,参与人员已接近万人,但是,这些平台作为搭建人力不足的企业与人力过剩企业之间的桥梁,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参与各方权利义务的规定、劳动纠纷的解决措施等。一方面,“共享员工”商业模式要求第三方网络平台能够帮助企业提供线上用工公告,达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的线上合作协议,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在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情况下,保障各方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员工共享平台还需建立信用监管措施,即类似于阿里巴巴平台的信用评分模式,披露企业与员工的信用得分,为用工双方合作提供参考依据。此外,第三方平台还应涉及税务、人社等部门,确保员工的薪资安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第三方平台不能仅仅只提供信息,更要求其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数据系统,能够对企业和个人的不确定行为发挥牵制作用。

  (二)企业员工考核制度的缺失

  对于员工的绩效考核,传统企业一般会围绕某几个特定的方面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但是在“共享员工”商业模式下,员工并不是聚集在一起工作,而是以分布模式进行,此模式下的工作目的性较强,员工通常是以完成某项任务作为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对于职工的绩效评价和综合素质考核则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价通常从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但是在“共享”模式下,对于员工的品德、知识等则很难作出有效评价,即使员工如期完成了某项工作任务,企业也不便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管,更无法对员工的潜力进行预测。因此,“共享员工”模式是一种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商业模式。

  此外,“共享员工”的薪资待遇大多数是以工时或者计件方式进行结算。企业和用工单位在签订用工意向书后,会根据员工年龄段、工作需求等安排相应岗位。借用期间员工的工资由借用单位承担并由原企业发放,按实际工作时间结算报酬,社保关系没有改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共享员工在薪资福利上与正式员工并不平等,同时共享员工的招聘、考核和奖惩也难以规范,一些共享员工对于用工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表现出水土不服,也会因为行业场景与待遇的差异,造成人才的流动,增加管理成本。因此,借调期间,既需要两家用人单位在借调协议中明晰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应提前与借调单位约定好借调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发放标准等细节,尽量避免发生纠纷。

  (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的不足

  一般来说,在共享员工模式下,用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共享员工的安全,对共享员工的安全承担雇主责任。比如盒马鼓励“共享员工”免费领取保险公司推出的疫情险;哈啰单车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为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还有些用工企业为临时用工购买短期的雇主责任险。这些举措都大大降低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可能的劳动争议,同时国家也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强制用工单位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此外,由于人员流动性较高,“共享员工”商业模式将使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将会并存。因此现存的劳动法律法规对于新型劳动关系的约束力显然不足,对于可能出现的复杂纠纷控制力较弱,尤其是涉及到商业机密问题的企业。“共享员工”模式成为常态之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且有必要出台专门针对该类平台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解决和避免复杂关系下的劳动纠纷,做到有法可依。

  五、“共享员工”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

  (一)“灵活用工”模式

  在“共享员工”商业模式下,企业的用工模式相对灵活,它将促进我国“灵活用工”模式的发展。实际上,“灵活用工”模式早在国际用工标准当中已经广泛存在,该模式主要集中于淡旺季较为明显的行业,例如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在灵活用工方面快速发展,有44.6%的企业采纳了灵活用工模式,并有接近70%的企业拥有灵活用工打算。因此,灵活用工将成为将来劳动力供给的一种新趋势,它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劳动力能够向有需要的地方灵活流动,从而解决企业劳动力过剩和资源紧缺的问题,促进供求双方健康、有序发展。

  (二)“去中心化”工作

  “共享员工”模式由于其极大的灵活性,有可能会催生一批脑力劳动较为集中的企业进行“去中心化”工作,即分布式办公。例如研发型企业,研发人员也许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出色地完成某项工作,通过共享平台建立与企业的联系。这在将来无疑是一种新的办公趋势,因为“去中心化”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诸如房屋租金、水电以及设施费用等,还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不可抗力或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此外,该模式下将会涌现一批高能优秀人才,他们将主要靠自己的知识及才能,摆脱场所和时间的限制而自主执业。

  (三)劳动密集企业转型

  人力不足与过剩催生了“共享员工”商业运作模式,而“共享员工”商业模式也必将引起各行各业对企业目前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将来如何发展的考量。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国内外竞争等因素,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以人工智能代替简单劳动对于主要依靠密集劳动力进行大生产的企业无疑是一种新的发展机会。例如2018年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就意在通过引入机器人来取代简单劳动力;去年5月,冠星集团也由于技术的智能化转型而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员工,传统的纺纱厂成为了智能化工厂。这些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压力,也能增强企业规避突如其来风险的能力。

  (四)物流行业进一步扩张

  “共享员工”模式是共享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新产物。同样,该创新模式也将促进共享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未来,随着共享员工模式的发展与普及,它将为线上零售行业在短期内召集大量员工提供可能,使得线上零售行业更加高效、平稳的发展。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将促使社会的物流需求得到进一步扩张,如快递、外卖等。

  在共享经济的作用下,企业不仅得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促成企业的经营业务,还能够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比如快递业务,就可以通过利用闲散的社会力量来提升配送效率;此外,物流行业也衍生出了新模式,例如同样基于大众群体的“众包物流”,这一新型物流模式结合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商品、信息、闲散人力等资源,利用闲置时间的共享,实现了快速、及时的物品配送,与传统物流企业相比,减少了众多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货物破损率,既节省了成本,又提升了物流效率。

  六、总结与展望

  “共享员工”商业模式虽然是为应对此次疫情而提出的急救措施,但是,基于该商业模式具有能够精确匹配人力供求企业、帮助企业抵御不确定性风险、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实现员工时间自由、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特点,该商业模式在将来不失为一种健康新颖的商业运行趋势,尤其是对于淡旺季差别较为明显的行业,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均衡发展,这些企业在将来也将成为受益最多的企业。

  同时,在“共享员工”商业模式下,会催生出更多的研发型企业去建设更加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虽然目前已有科技公司研发出了类似的平台,但是该平台应为供求双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公平的监管措施,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企业和员工更加复杂的劳动关系可能会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该平台还应涉及到社保、税务等方面来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此外,“共享员工”商业模式在将来也会催生出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并促使一些传统企业转型。有了这样的平台,更多的青年人士会更加倾向于无时间限制的自由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将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行业也将因此更加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张文龙,孙潇凯,孙海涛.共享经济视角下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以摩拜和ofo为例[J].商业会计,2017,(21).

[2] 龚德华,魏鹏.共享经济的经济学原理分析[J].武汉金融,2017,(8).

[3] 王莹.达达-京东到家的众包物流模式研究析[J].创新,2018,(5).

 

[责任编辑:汪智力]

Innovation Promotion Effect and Prospect of "Shared Employees" Business Model

 

LI Xin

 

Abstract: Although the "shared employee" business model is a first-aid measure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new crown epidemic, this business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match human supply and demand companies, help companies resist uncertainty risks, ease corporate funding constraints, and re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labor cost, realization of employees' freedom of time, and optim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Under the "shared employee" business model, more R & D enterprises will be spawned to build a more complete network sharing platform. This platform can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both supply and demand, establish fair regulatory measures, and avoid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caused by the more complicated labor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In addition, the "shared employee" business model will also spawn more flexible employees in the futur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me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Keywords: shared employees; shared economy; "shared" business model; labor market;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 李鑫(198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