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及发展路径
作者:胡瑞年      阅读量:403      时间:2020-04-28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创新主要包括:战略思维的精准表达,总揽全局,协同发展;系统思维的科学诠释,凝心聚力,齐抓共管;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有机结合,因材施教;创新思维的合理演绎,突破传统,克难奋进;历史思维的有效投射,把握现实,谋划未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路径创新主要包括:落实立德树人,领航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这个根本;提升教师素养,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推进改革创新,提供根本遵循,充分用好“八个统一”这个路径;打造思政“金课”,提升教学质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指导地位,着力夯实“党的建设”这个基础。
   [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方法;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3-0087-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细致化、具体化,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意见》指引着我们深刻思考并系统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与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邃思考,发出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再出发的动员令。因此,新形势下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要善于抓住“牛鼻子”,突出思政课的中心地位,同时统筹兼顾,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与之同向同行,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火起来。
一、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剖析
思维方法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思想,制定正确的政策,选择合理的路径,实现预期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养、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路、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论述,凸显了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2]。
  (一)战略思维的精准表达,总揽全局,协同发展
战略思维强调着眼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方向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以把握大势、把握大局、谋定未来。对思政课根本任务、战略地位、建设关键等问题的阐释,诠释了思政课建设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一是明确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开设思政课,并非中国特有的做法,西方国家同样开设了类似课程,差别在于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在中国,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二是明确思政课的战略地位。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其目标和功能定位,要凸显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三是明确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党。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办好思政课也要求加强党的领导,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解决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系统思维的科学诠释,凝心聚力,齐抓共管
系统思维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事物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涉及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各方面,需要全社会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着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思维。具体来说:一是思政课要循序渐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良好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的养成,要从学生抓起、从学校抓起。二是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归结为“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三是思政课大格局的建构。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辩证思维的综合运用,有机结合,因材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更重视辩证法的运用。他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样饱含辩证法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具体来说:一是“八个统一”蕴含的辩证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二是思政课教师素养要求蕴含的辩证思维。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辩证看待问题,避免走向片面和极端。三是思政课建设现状的把握蕴含辩证思维。就思政课建设而言,就是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基础,又要看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创新思维的合理演绎,突破传统,克难奋进
创新思维强调突破陈规,要做到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大胆突破。思政课的改革需要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新时代思政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就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思政课建设时,突破了以往的思路和格局,体现了高度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一是对思政课的定位有创新。思政课在学校立德树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二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有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论、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对学生产生着直接影响。三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路有创新。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与举措。就整个体系来说,“八个统一”的论述是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发展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传授技巧、道德素养”,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
(五)历史思维的有效投射,把握现实,谋划未来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是现实之源,不了解历史难以准确把握现实,也无法科学预见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教科书”“营养剂”,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历史学习。在谋划思政课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视野的开阔与历史资源的运用,彰显了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思维。具体来说:一是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甚至将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生命线”的高度。二是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的厘定。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历史视野,熟悉中外历史,用历史教育学生、启迪学生。三是思政课历史资源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开阔的历史视野,目的在于能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教育学生,真正发挥“教科书”“营养剂”的作用。
二、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路径探索
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以知识武装人、理论掌握人、价值引领人”的使命,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3]。思政课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最终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这里既包含了人才培养高屋建瓴的总要求,也包含了指引教学实际工作的方法论,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因此,要办好思政课,需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铸魂育人”。
(一)落实立德树人,领航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这个根本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学校办学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办好思政课,要有“立场观点、理想信念、方法路径、世界眼光”[4]。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既是我国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又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事实上,讲好一堂课并非易事,讲出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更需要百倍努力。正所谓教学相长,可以说,一堂无“魂”、无“理”、无“情”、无“趣”的思政课,一定是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一堂有“魂”、有“理”、有“情”、有“趣”的思政课,一定是老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起劲[5]。
毋庸置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要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扣对、扣牢人生“第一粒扣子”,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二)提升教师素养,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科学真理和先进思想的播火者,是思政课情感温度的传导者,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引导者。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什么是好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近些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数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升。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课教师队伍评价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这一评价,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认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6]。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7]和宽广胸襟,以真情感化学生,以真爱润育学生;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思维方式;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社会视野、国际视野;要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言行一致,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8]。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传“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要擅“术”(优秀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与把握“道”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内在关联。传“道”与善“术”是不可分割的,“道”的传递需要“术”的辅助,“术”的价值在于推动“道”的入脑入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结合自身教学特色与教育对象需求,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规律,将“道”与“术”有机结合、内在贯通[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还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政课。在这里,关键是要激发思政课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思政课教师要“磨炼脚力、精练眼力、研练脑力、凝练笔力”,不断提升自身本领。不可否认,在现有评价体系下,一些思政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被动教、应付教”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切实改变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使评价真正向教学倾斜,才能促进思政课教师热爱教学,进而研究教学、创新教学,解放和发展思政课教师“教”的能力,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推进改革创新,提供根本遵循,充分用好“八个统一”这个路径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但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表面化、理论与现实脱节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思政课教师自信不足,思政课教学亲和力、针对性不够,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等。因此,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以守正为前提、以课堂为依托、以实效为目标,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又要掌握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路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政治引导,一方面对现象和问题做好透彻的学理分析,使观点和结论经得起学理的检验和学生的追问,另一方面要凸显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不能因学理性而弱化了政治性,思政课要理直气壮讲政治,明确政治立场、弘扬政治智慧、培育政治担当。二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做好价值观传播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性使命,应在历史与理论等的知识传授中以知识为载体,以价值观建构为目的,不断培育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选择力,用宽厚的知识体系滋养价值体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是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建设性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办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旗帜鲜明地批判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想,在批判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确保思政课教学形成完整、全面的内容体系,全方位地为学生价值观建构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支持。四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实现理论“进学生头脑”,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更好地体悟和践行理论。五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统一的目标、使用统一的教材,而教学对象却在学校属性、地域属性、个体属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因此,一方面是要落实好统一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尊重、鼓励探索多样性,要通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来避免简单照本宣科,要在善于识别多样性的同时形成针对性和实效性。六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需要倡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习惯。但教师也要发挥好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研究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问题,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和行动倾向,引导学生多读典籍,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七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把真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式。科学的理论很难自发地产生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而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但“灌输”不是“填鸭”,也非教条,而是要通过灌输使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觉悟,这就要求结合历史与现实,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地增强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实现个体思想意识由自在到自为、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八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显性课程,开展显性教育的性质不可改变。当然,要讲好思政课不仅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论。运用正确的方法论,高校思政课教育要不断开拓创新,这具体表现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想引领,善于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切实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并善于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清,特别要在回答深层次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创新理论话语表达,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用理论分析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开辟“大思政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四)打造思政“金课”,提升教学质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对于规范高校教育,推动本科教育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首次专门针对一门课程举办的会议,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笔者认为,思政课不是“复读机”,而是“解码器”,要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其中思想性是课程的“定海神针”,“基础不实,课就容易倒;立场不明,课就容易偏;导向不正,课就容易错”。
  树人之道,内容为王;立德之基,课程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建好“金课”指挥部、探索“金课”方法论、构筑“金课”孵化器、当好“金课”代言人,从而打造“高精尖”的思政“金课”。具体而言:一是在统筹谋划和深入一线相结合上下功夫。一方面,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统筹设计、全面规划,对涉及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议题均通过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对于思政课相关的条件支撑坚持“绿灯先行”,确保思政课优先地位。另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那样,“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1]。这“三带头”要求学校领导随时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确保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符合实际。二是在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相结合上下功夫。在从严管理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课堂教学政治关、质量关,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科学治理上,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现思政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全方位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三是在教师培养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上下功夫。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力度,实行重点倾斜,培养更多青年理论家,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辈出。同时,还要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机制,创造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化设计、贯通性培养,在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础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力度。四是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上下功夫。在改进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继续巩固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的优势,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认真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既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以创新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坚持“以本为本、打造金课”的建设原则,优化课程设计,明确责任清单,全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好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在文献资源、技术融合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优质服务[11]。要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正确导向,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12]。
  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环节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思政课堂建设设计包含六个环节:一是至少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深化探讨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重点实现一次理论的精彩提升;二是必须配置一个重点案例教学环节;三是在每一单元中搞一次精心设计实施的教学互动;四是至少探讨解决一个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思想问题;五是探讨解答或阐释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六是选择一个理论观点或思想,着重讲解它的方法论意义[13]。通过健全和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指导地位,着力夯实“党的建设”这个基础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使之得到优先发展。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规划明确要努力培养造就数十名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数百名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数万名思政课教学骨干,以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发展[14]。
  高校思政课任重道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要以深厚的理论修养奠定政治信仰,以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展示政治定力,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强化政治担当。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建设好思政课的责任使命。学校党委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作为时代赋予的光荣责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围绕加强思政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常委会要开展专题学习,深入研究,落实举措。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带头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把强化协同配合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坚实保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政理论课基本建设。学校职能部门在师资引进、学位点建设、课程教材改革、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要量身定制,为思政课建立协调推进机制。三是坚持把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配齐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党委常委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从明确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集全校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四是坚持把建好教师队伍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在办好思政课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积极的主导性因素[15]。要积极开通“绿色通道”,计划单列、标准单设、评审单列,引进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同时,大力推动综合改革,以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杠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教师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6]。
  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人文观、幸福观”,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17]。做到政治站位跟上党性要求,思想观念跟上形势发展,工作内容跟上需求变化,应对风险跟上技术创新,自身能力跟上使命任务。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奋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实践证明,抓紧抓好党对思政课的领导,铸魂育人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放松或者丢弃党的领导,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就会偏离正确轨道。
  总之,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越办越好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未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发力点,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坚韧的政治定力、坚强的政治担当”,全面提升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话语力度、情感温度”,打造思政“金课”,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用信仰的力量讲授信仰,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自信,讲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有的定力,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2]。从而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世间行”;把“一枝秀”变成“满园春”[19]。回顾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再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从宏观把握到具体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教好思政课增强了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把稳方向不松劲、咬定目标不懈怠、盯住道路不偏移”,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潜心育人,让优秀教师有志于长期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20],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  陈金龙.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9,(4).
[3]  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9-04-19.
[4]  王洪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光明日报,2019-06-03.
[5]  艾四林.领航理想信念 落实立德树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5-16.
[6]  黄雅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9-06-03.
[7]  刘建军.思政教师要做深广情怀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9-04-04.
[8]  莫岳云.新时代思政课的根本遵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25.
[9]  项久雨.高校思政课的“道”与“术”[N].光明日报,2019-05-08.
[10]  徐蓉.办好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N].红旗文稿,2019-04-25.
[11]  靳诺.站在新的起点上把思政课越办越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13]  张澍军,王占仁.上一堂高效生动的思政课 这六个环节不可少[N].光明日报,2019-04-16.
[1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2019-04-17.
[15]  佘双好.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04-19.
[16]  郑永安.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N].光明日报,2019-05-28.
[17]  习近平.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020-01-10.http://www.sizhengwang.cn/szzx/skxx/2020/0110/3753.shtml.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新华网,2019-11-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12/c_1125223796.htm.
[19]  陈建强,刘茜,李青.讲出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9-01-31.
[20]  程建平.践行教育报国 培养大国良师[N].光明日报,2019-11-22.
                             [责任编辑:李利林]
Thinking Method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Hu Ruinian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speech deliver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school ’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 seminars has pointed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us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Li Deshu people,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The innovation of thinking method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in the new era mainly includes: accurate expression of strategic thinking, over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systemic thinking;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 and struggling to forge ahead; the effective projec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grasping the reality and planning the future. The inno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mainly includes: implementing Lide people, navigating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lways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nd firmly grasping the key of "teacher team" Promot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vide fundamental compliance,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eight unifications" path; create a "golden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losely focus on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 party leadership and consolidate guidance We will work hard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party building."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nking method; course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 胡瑞年(1982- ),男,湖北黄冈人,武昌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