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融入《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体系的应用研究
作者:何磊磊,杨航征,李家辉      阅读量:272      时间:2020-03-06

[摘     要] 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日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网络化、信息化所带来的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已经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形式与政策》课作为高校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智能手机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带来了重大的教育契机。构建高校以网络为介质,以智能手机为平台,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机制,有利于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良好融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网络课程;微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2-0082-0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智能手机及其相关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信息扩散渠道与载体的改变使得课堂不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途径,信息处理方式与效率的改变使得文字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形式,信息存储途径与容量的改变使得教师不再是分享知识的唯一专家。网络化所带来的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已经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1]。《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骨干课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机遇在于,如果运用合理,网络与智能手机平台就能够成为其教育效率与效果的倍增器;挑战在于,如果应对不当,网络与智能手机平台则可能会流于形式,难见实效。当前,构建高校以网络为介质,以智能手机为平台,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机制,有利于实现智能手机平台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良好融合,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泛滥化的网络游戏挑战教学秩序的严格性

网络化、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极大解放了人类崇尚自由的天性。然而,高度自由只有建立在高度自律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否则,所谓的高度自由将终会是一场“末路狂欢”,而所谓的网络化、信息化也将不过是负能量的倍增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游戏的泛滥,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急剧下降,更有甚者将智能手机带入课堂,占用课堂时间进行网络游戏。此类顽疾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而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往往成为受到冲击的重灾区。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3]。课堂教学的气氛可以是活跃的,但课堂教学的秩序则应当是严肃的。课堂上进行网络游戏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挑战教学秩序,更破坏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挑战教学内容的严密性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降低了信息搜集、编辑、发布和传播的门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的隔阂与垄断,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更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的共享性,降低了知识获得的成本,这无疑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创造力的提升。然而,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的巨大转变,对人们的思考力与判断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唯一途径,并且授课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地点获得《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知识,并且授课教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并不必然超过学生。与此同时,数量庞杂的网络信息虽然内容丰富且覆盖面广,但是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往往难以查证[4]。再加上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与真假难辨的网络流言共同充斥着网络空间,这些都对《形势与政策》课原本固定的教学内容与封闭的教学环境带来了严重冲击。

(三)娱乐化的网络文化挑战教学方式的严肃性

娱乐化是网络化所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副产品之一。网络环境下由于利益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因而多数民间网络平台不惜以浅薄化、庸俗化、感性化为标签,以“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可以娱乐”为噱头来博取受众,特别是青年手机用户的关注已占领市场。长此以往,不仅使得大量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为核心,以粗鄙、搞怪、丑化、戏谑为特征的信息充斥网络,更使得受众的文化品位一降再降,甚至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日益模糊[5]。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以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为目标,其教学方式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与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以及受众的接受偏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与网络时代学生的认知偏好与行为习惯并不对称,因此容易受到娱乐化网络文化的冲击。

(四)复杂化的网络思潮挑战教学环境的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适时的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理论,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的现行政策,引导他们自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通过学习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感。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在网络环境下,少数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等论调,这些错误的网络思潮扭曲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理念,恶化了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积极意义

 

(一)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思辨学习,有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清形势,认同政策,认准走势,建立正确的政治认知。然而,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于课堂自身的课时与硬件条件所限,往往以系统而单向的知识灌输为主,缺乏足够讨论、交流与思辨的时间与空间。单纯的知识灌输不足以唤起广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以智能手机为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可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无纸化电子教学,开放式分享学习,交互式个性教学等教育模式的信息化、网络化转型,从而成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与升华。“在线”教育可以突破传统《形势与政策》课堂的种种限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思考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价值观认同为主要学习目的的优质教学。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全时段在线交流与互动,探讨与辩论,使广大学生在反复思辨的过程中将知识挖深、嚼细、吃透,掌握形势与政策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从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变固定课堂学习为随时随地学习,有利于提升教育的灵活性

传统《形势与政策》课堂授课的传播效率受客观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且对学生的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有较高要求,而且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完整性与准确性难以保证。智能手机平台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效率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使每一名大学生都成了全时段接受信息的终端。现如今,随时随地学习与终身学习正在成为大学生的理念追求与行为方式。在“线上”教育的保障下,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分配自己的学习精力。例如,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反复学习,在教室以外的不同场合可以同步学习,在课堂上错过的内容可以事后学习。作为不断追踪与解读时事热点和政策焦点并发掘规律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教育内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特性,其对教育内容的敏感度与时效性有着严格要求。基于智能手机平台而构建的“在线”教育方式的较强灵活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相对自主),与其特性需求高度契合,可以有效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的更新节奏与传播效率。

(三)变单一教育形式为多样教育形式,有利于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武器,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能掌握[6]。然而,单一、教条的平面教育形式(如简单的文字表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需求。系统的教育内容只有通过鲜活而生动的教育表现形式,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口味偏好,使其喜闻乐见,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硬件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移动手机应用软件(APP)迎来了声、光、电并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四位一体,特技效果、动漫表现等综合展示的时代。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在线”教学、直播录播、教学互动、课程点播、教学管理等多项功能,已经不存在技术层面的瓶颈。充分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微课堂、微动漫、微广告等多样化的网络教育形式以及智能手机平台的便捷性、兼容性,积极开展“在线”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实时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够使《形势与政策》课的趣味性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四)变过往数据统计为实时数据分析,有利于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相较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而言,《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知识点灵活、体系更新快、时效要求高等特点,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思维视野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可以及时反馈并收集相关信息,并建立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云数据库,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状态、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情况、反馈情况得以量化、直观、清晰的反映出来。例如,所有教学轨迹信息、学习轨迹信息、教学互动情况、认知反馈信息都可实时保存、更新记录并统计分析(自动生成相关图表曲线),建立台帐(自动为其匹配相关资源)。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与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与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使《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移动互联网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着力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专家系统

所谓《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反映的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平台的深度整合,是将教育内容的精髓与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的某些特质建立起匹配关系,以实现平台利用效度的最大化,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个所谓的“两个最大化”,就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与网络工具性平台及其资源的成功对接,建立有机的高度匹配的联系。要建立这种联系,就需要对智能手机平台的功能、特性、资源、效率、局限等细节有深入了解与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应集中力量建设一个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平台,聘请《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和网络技术两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力争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要避免纯工具化的单纯技巧倾向, 又要避免脱离实践操作的单纯理论灌输和说教的偏向。第一,该平台应当由《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专家对相关教育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专业筛选,并进行专业分析和归纳,将其整理成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内容详实、层次分明便于学生们学习掌握的体系。第二,该平台应当充分依据智能手机平台的特性,综合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网络技术,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的展示,将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便于学生接受。第三,该平台应当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并定期进行更新和整改,使其能够紧跟形势,保持新颖。第四,该平台应当实行实名注册,对进入该系统的人员进行备案登记,并对其《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记录和评价。第五,该平台应当设立辅助性的测试平台,可以对进入该系统的人员提供测试服务,分析其《形势与政策》素养中的强项与弱项,最后对其提供改进建议。

(二)不断拓宽《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网络空间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今,智能手机网络已经全面融入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普及率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如E-MAIL、BBS论坛、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等)、微博客、短信等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好智能手机网络这种新颖而高效的传播平台和媒介:第一,应当实现所谓的“主动进入”,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载体形式,弥补传统网络载体(如网站、网页等)的单一与不足。第二,应当实现所谓的“后续深入”,进一步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与网络载体深入的整合与对接并建立起一定形式的有机联系,以保证其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与预判性。第三,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立体化、全面化、线上化。概而言之,先进入,再深化。而这一系列动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提升。进入是手段,深化是目标,实效是目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对载体的选择和使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了其实际效果。不断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网络空间,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掌控能力,不断构建多样化的网络载体,将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在保证精神实质一以贯之的同时,在其形式层面进行有必要的调整和变化。

(三)持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人才培养

21世纪是信息化全面、深入发展的新世纪,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浪潮对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冲击,就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为此,高校应当不断地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当代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应当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紧跟形势投身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第二,应当熟知网络知识,精通网络技能,能够将网络资源、技术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精髓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不断地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网络形式与平台;能够发扬其优点,规避其缺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规律,更新观念、创新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三,应当具备高度的网络意识与敏感性,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升级自己的技能,以应对形势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加强网络《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人才的培养,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借助智能手机平台在网络这片虚拟而又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空间中,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不断开辟新的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微课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载体,网络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相对完整,结构紧凑,生动直观,便于传播等优势,其与智能手机平台具有先天的契合性。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在100兆以内,播放时长10分钟左右,视频格式通常为支持智能手机平台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rm、wmv等)。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学生在随时随地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也可以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教育资源,还可将其下载保存到手机,以备多次观看学习,从而真正实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形势与政策》课进网络,首要要将教育内容植入到手机网络教育平台中,以利用该平台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达到传播教育内容的目的。而在其教育内容与教育平台的对接过程中,微课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载体、介质,其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层次性、完整性与智能手机平台的便捷性、灵活性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微课内容小,制作简便,用时简短,成本低,每一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制作者,有助于研究内容的表达与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有助于教师通过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途径实现及时观摩、交流与研究。每一段《形势与政策》课的微课视频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等等。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与教学要点可以配套组合,形成多个线上“教学模块”,构成了一个个紧密联系又彼此独立,主题鲜明又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与课堂教学协调配合推进,为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五)广泛发掘《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的数字化资源

21世纪是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隔绝于互联网,疏离于智能手机平台的事物都不可避免会被边缘化。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为《形势与政策》课丰富教育载体、提升教育质量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多种网络媒体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载体,充分符合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同时也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欣赏品位与认知方式。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加速推进,数字化的教学空间将日益与高校传统授课模式融为一体,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数字化学习资源按其呈现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不断发掘、拓展与应用,将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极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共建与共享的模式,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周期较灵活、教学形式多样化等需求更加契合。特别是在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具体内容时,更加有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打破不同专业、学科、学院和学校的多重壁垒,使校内外的协同教学工作得以顺畅开展;有助于与《形势与政策》课特点相适应的特色性教学资源的积累与提炼,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由“规模和速度”向“品质和内涵”的战略转型。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当代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必须认真应对的事实,而充分研判、把握与遵循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规律,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在充分借鉴和利用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的特有优势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冷静看待《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虚拟世界中所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育要充分意识到手机与网络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技术性工具,而且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媒体手段的现实意义,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打破信息的封闭状态,自觉承担起虚拟世界中思想领航员的角色,让大学生能够在虚拟的浩瀚空间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赵志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建[J]. 江苏高教,2016,(4).

[2]  张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       

[3]  易鹏,李荣华,徐晓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4]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其指导价值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  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1).

[6]  佘双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指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       

 

[责任编辑:李利林]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i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He Leilei, Yang Hangzheng, Li Jiahui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smart mobile phone in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a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network, a series of profound changes have made hitherto unknown cognitiv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behavior happened irreversible change.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integration of smart phone platform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for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has brought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onlin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the mobile phone.

Keywords: Mobile Internet;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Online Education; Online Course; Micro-Lectures

 

[作者简介] 何磊磊(1982-),男,山西太原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讲师;杨航征(196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法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家辉(1980-)男,陕西泾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