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作者:朱青青,郭伶俐      阅读量:1234      时间:2020-01-20

        [摘    要]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价值缩影,与社风、党风、政风密切相关。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并进行家风建设,对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引领社会风尚、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家风;红色家风;家风建设;家教;家庭观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1-0005-07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而家之本在于家风,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1]。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发展,也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家风的建设,传统家风的形成有赖于以“家和万事兴”为根本准则的家庭美德;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要以良好家风来促进社风的健康发展,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每个人也要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以无数个和谐的“家庭梦”来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更把家风建设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党员干部要以良好的家风来提高党性修养,使之成为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以家风促党风、政风,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坏境。新时代弘扬和建设良好的家风对我们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理论来源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习,包括家教、家规、家法等,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世代相传、习以为常的共同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稳定性[2]。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是以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前提,并在发展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包含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等一系列内容,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是其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对家庭的形成、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研究,其在《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文章以及书信中,都涉及到对社会家庭结构的研究,为我国新时代进行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认为家庭是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是人类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3] 13强调家庭的发展状况是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问题的剖析和探索,在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的论述中依然有所体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优秀的传统家风思想是其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对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家教、家规、家训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优良的家风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也认识到家庭、家教、家规对家风建设的重要作用。首先,家风的培养是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致力于构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的和谐的家庭氛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家和万事兴”的殷切盼望更是古人对和谐家庭的向往,家庭和睦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才能引导社会风气的变化,因此,要始终牢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4]。其次,家风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引导,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的苦心;岳飞成为一代名帅将相,离不开岳母“精忠报国”的刺字教导;陶侃一生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最后,要通过家规、家训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家庭教育之中,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对自己的行为作风有着引导和约束作用的无形的力量,即家风。古人十分重视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数量极多,内容极其丰富;当前较为推崇的如《曾文正公家书》《朱子家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家教经典,其中蕴含的哲理至今仍然令人受益匪浅。今天我们要对优秀的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因子,树立起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新家风。

        (三)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是其历史传承

        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为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廉洁齐家、坚定理想信念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承着廉洁自律、无私为公的优良作风,老一辈革命前辈一贯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因此在进行家风建设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回顾党的历史不管是中央领导还是基层干部都始终坚持清廉奉公、无私为民、利不为家谋的优良作风,高度重视家风的建设。毛泽东主席就教导子女要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他曾说:“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周恩来同志更是为家人定下“不许请客送礼”的十条家规;胡耀邦也要求他的亲友,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不能以他的名义和特权谋取私利。国家领导人都把“廉洁奉公”作为自己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也都注重自己家风的建设,焦裕禄有“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至今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对现代家风的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吸收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精神,自觉以他们为榜样,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4]

        二、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5]。家风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培育什么样的“家风”,什么样的家风是“好家风”,是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论述中的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全社会要广泛参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从总体上概括了新时代“好家风”的核心内涵,为推进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指明了方向[6]

        (一)优良的家风是家庭和睦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国家不断富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家庭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五世同堂”“四世同堂”变为现在的“三口之家”,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却显得不那么和谐。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对家庭冲击很大,家庭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子女只养不教、父母离异的增加、“空巢老人”的孤独、“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一度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忧,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这一现状,提出了当代的家风建设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首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健康幸福的家庭对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家族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因此要着力构建以家庭为载体,家教、家训、家规为手段的完整的家庭教育结构,在家教、家训的熏陶下形成一种引人向善、积极乐观的家庭风气。其次,家风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家教的教化引导作用。古人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个家庭的家教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代子女道德品行的优劣。最后,一个人能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情怀,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家风的好坏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培育优良的家风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二)优良的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家风建设出现了断层的现象,普通群众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导致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滑坡严重,缺乏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以至于形成“人心不古”的社会心态。家风建设的缺失使少数领导干部丢掉“廉洁奉公”的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腐败分子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严重影响党的威信和形象,形成“乌烟瘴气”的党风、政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7] 355-356

        首先,以家风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家风的好坏决定家庭成员的道德好坏,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又决定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对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而言,良好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一旦形成良好的家风就会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指向标,只有家风优良的家庭才会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家庭的力量虽薄弱,但千千万万个家风优良的家庭必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其次,以家风促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注重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其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风成于上,俗形于下。”[8] 261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普通民众具有“上行下效”的引导和示范功能,所以必须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家风来改善工作作风,廉洁修身、廉洁治家。只要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家风正,党风、政风、社风必定风正气清。

        (三)爱国爱家是优良家风的基本价值追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集合全体人民共同的力量。优良的家风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连。而如今由于家风建设的缺失,有些家庭把“小家”和“大家”割裂开来,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中存在片面性的认识,认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种社会现象值得注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首先,自觉地把爱国与爱家相统一。没有国哪有家,我们在进行家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自觉地把爱国与爱家相统一,把每个人的“家庭梦”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努力和奋斗。其次,以“家庭梦”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从筑好每个家庭的“家庭梦”开始,只有以优良的家风促进家庭的和谐,千家万户好,国家、民族才会好,“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根基保障。最后,要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每个人幸福美满的”家庭梦”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才能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人民幸福最终也是体现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因此,在家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塑造家国情怀,经营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通过培育良好家风来推动社会和谐,凝聚中国力量,把兴家与强国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家风与党风、政风,乃至社风都紧密相连,家风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社风淳。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家庭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责任感下降、道德滑坡,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良、品行不端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风不严,没有形成崇德向善、廉洁修身治家的家庭风气。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更需要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优良家风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家风促党风、政风。因此,新时代家风建设至关重要。

        (一)良好家风建设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人都是处于家庭之中,良好的家风建设对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起着直接和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家庭中形成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指导,以克勤克俭、孝悌为本、父慈子孝等为主要内容,发挥家书、家训、家教的教化力量,把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核心精神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培养出明德向善的子女,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通过建设良好家风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化,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家庭必定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首先,家风建设有助于个人高尚品德的养成。在家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借鉴传统优秀的家教、家训教育子女,使其形成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良好个人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在家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在外诚信守礼、爱岗敬业,这样的家庭必然是幸福的家庭。其次,家风建设有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优良的家风反映着一个家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引领下,“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孝敬父母的典范与榜样层出不穷,形成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最后,个人良好的品德和家庭美德形成优良的家风,好的家风也催生淳朴的村风社风。由于良好的家风建设,在乡村社区评选出的家庭模范代表会起着引领作用,在浓厚的氛围中会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践行孝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敬老、爱老、孝老蔚然成风,形成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新时代把家风建设落实、落细、落小到每个家庭之中,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家庭中落地生根,也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家风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对家庭成员有着润物无声的影响,良好的家风建设必定会使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每一个家庭的力量。

        (二)良好家风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好坏决定家庭成员的道德好坏,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又影响着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我们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建设与社会风气之间形成正相关的关系,良好的家风建设对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优良的家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着力营造重德修身、爱家爱国、诚信友善的良好家风,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提高品德和责任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的养成。其次,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提高了社会成员应对各种错误价值观的能力水平。通过良好的家风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时能够明辨是非,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时刻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高标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推进社会和谐。此外,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至关重要。家庭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也为家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家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最生动的实践,进行家风建设的过程就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社会[6] 4-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优化社会风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良好家风建设有助于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心骨,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好坏。把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特点,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修身”“齐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家风关系党风和政风,家风不严是一些领导干部走向违法乱纪的重要原因。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因妻子和岳母殴打公交司机,平顶山一副检察长被停职;重庆“保时捷女车主”怒扇男司机耳光,其丈夫、某派出所所长被立案调查等事例表明,家风不严往往会使一些领导干部受不了“枕边风”的煽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能坚守廉洁奉公、勤俭自律的作风,必将会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品行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荣辱,更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党风政风的发展具有“上行下效”的引导作用。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建设廉洁奉公、无私为民、勤俭廉洁的家风,从而形成天朗气清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自觉营造良好家风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廉洁齐家、治国的责任与义务,必须要以明文规定来对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进行硬性约束。一系列关于“廉洁齐家”的规章、措施不断出台,如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明文规定领导干部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家庭,这既是自己的责任也是组织的要求。制度保障是外力约束,而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要通过家风建设的道德的自我约束,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家人,领导干部的好家风必然能够影响、促进形成好的党风、政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族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党风、社风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时代要求和以问题为导向,把新时代家风建设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的高度,告诫全党要以良好的家风氛围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向善、党风政风的清正廉洁。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因此在新的征途中我们既要看到家风建设的新气象、好成绩,也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家风建设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连,以良好的家风促社风,带党风、政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

        [2]  张帅帅,张小飞.论习近平家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5]  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1-01.

        [6]  李毅弘,戴歆馨.习近平新时代“好家风”论述:内涵、价值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汪智力]

The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and its Value in Era

 

Zhu Qingqing, Guo Lingli

 

Abstract: Family style is the spiritual core of a family, and it is also the epitome of the values of an er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yle, party style, and political style.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is not rootless, which not only absorbs and learns from Marx and Engels' family view, but also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based on the red family style of the revolutionary predecessors. In the new era,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Jinping's the important directive spirit of "focusing on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style" and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will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helping build happy families, leading social trends, purify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ountry and the n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Family Style; Red Family Style; Family Style Constructio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View

 

[作者简介] 朱青青(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郭伶俐(1964-),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劳动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