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探析
作者:贾山三 吴东华      阅读量:259      时间:2019-10-28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所谓“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坚持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点;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
[关键词] 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C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0-0018-06
   
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外影响力也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呢?结合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在指导思想上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处处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在理论内容上坚持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同时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基础,体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用鲜明的实践品格去改变世界,致力于探索一条关于人类解放的道路。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针对前些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之中。如他在谈到文学艺术问题时,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1] 314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时,他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论述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旗帜鲜明地为解决我们党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要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牢固最可靠的力量源泉,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并体现在文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归纳起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民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群众的诉求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更确切地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如在政治学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 83,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4] 30关于法学领域,他强调“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5]。关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人民最有发言权,法律最终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的过程都有人民的参与,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都要依靠人民。关于新闻学领域,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 331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扎根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反映人民的诉求和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作品创作时强调:“文艺创作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产品。”[6] 199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作品创作的价值追求。在谈到新闻舆论作用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 332。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动力,在新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反映人民群众所思所盼,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群众发声。在谈到经济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 59。经济发展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
第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服务于人民为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人民诉求和心声,就要扎根于中国现实社会需要,最终落实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上来,这才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力和价值的体现。总书记在谈到有关经济发展问题时强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 30。在谈到司法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6] 94,人民群众是公正司法的评价者、受益者和监督者,要把公平正义落到实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想体现中国特色,实现其生命力和价值性,就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出谋划策,着力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权益。
   
三、坚持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特点
   
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具体说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和实际,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不断与时俱进,抓住当前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把握当代人民群众真正需求,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出谋划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民族性为基点,没有自己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不可能繁荣发展的。同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创新性为良方,只有坚持以解决我国实际问题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说,民族性和创新性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第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民族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奋斗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精神支柱不断推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自己的历史文化。对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只要是能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也应该吸收借鉴,在不断升华的基础上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更进一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借鉴西方文化,依据中国具体国情制定的。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7] 15。政治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法学研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1] 11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强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继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又要扬弃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的部分,直面中国现实问题,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创新性的特点。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归根到底是要提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8] 19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更进一步地致力于将其与国际社会接轨,体现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博大精深,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和中国的价值理念。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新理论。如在政治学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同时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观点;在哲学领域,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学领域,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领域,提出了“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些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必须建立符合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学术话语体系,从指导思想和理论内容上充分体现中国特有的风格和气派。具体来说,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话语体系内在地包含了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是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宝贵历史资源。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厚的历史底蕴。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毛泽东是我们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古代经典文化的范例,他结合我国时代特点对中国传统的仁、义赋予了新的解释,提出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吃饭问题处理得当,就是真正的行仁义。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我们党开创了新文风,树立了新榜样。近年来,央视推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成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为“古为今用”作出了新的典范。如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创造性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新提法,集中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都是中国风格话语体系在政治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等,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和风险也前所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民族性、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以及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鲜明体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处处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同时在内容上还需要我们在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
05-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4,(1).
[6]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利林]


[作者简介] 贾山三(1995-),女,湖北荆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吴东华(1955-),女,山东郓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