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理念下职业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英哲      阅读量:228      时间:2019-09-10
[摘    要] 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经济社会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日趋增多,服务业显现出快速发展、国际化、智能化发展、层次不断提高的阶段性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校双制(治)、德技并修、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依据创新设计的中国式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标准,缩小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差距, 使教育与产业和社会更好地融合,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化;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9-0071-06
   
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经济社会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日趋增多,服务业显现出快速发展、国际化、智能化发展、层次不断提高的阶段性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服务业多功能型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和匹配,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总体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解决高职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尤其是中、低端市场人才定向培养的空白问题?如何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双育人作用,解决在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资源共享,教学课程与培训课程互融、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共建等一系列的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的问题?如何利用中国式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解决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管理的高技能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问题?校企如何践行“双主体、共育人、双责任、共资源”的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等问题?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难题。
通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既要考虑产教融合的制度文化和习惯,也要兼顾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1]。本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学校责任与企业形象相生共长的原则,首先要构建“企校双制(治)、德技并修、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依据创新设计的中国式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标准,缩小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差距, 使教育与产业、社会更好地融合,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构建“一体两翼三带定制化”的双轨式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两翼”是以企业和学校为两翼;“三带”具体指校企合作开发的线上线下课程包、双导师制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三层协同带动。实施“双主体”(企业和学校)管理和“定制化”(定制培养标准、定制培养内容、定制培养对象)的双轨式培养(见图1)。学校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企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脱节的问题。
首先,依据校企合作项目,共享校企优质资源,实施“双主体”管理和“定制化”培养。主体之一的企业,按照协议共享技术资料、捐赠教具、提供师资技术培训、设立助学金和派遣工匠入教等方式,全程参与办学过程。主体之二的学校,借鉴国际标准,联合企业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标准、技术规范、企业文化,并依据此标准,设计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实施定制化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内涵,构建“双主体” 管理和“定制化” 培养的“双轨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次,要建立“课程互植、团队双能”的机制。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团队深度融合(校企双能双师教学团队)、课程深度融合(课程互植)、实习实训深度融合等形式,实现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依据校企合作共创理念,探索实践创新“双优双课”体系
  
坚持“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中心思想,校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进行高层次合作,本着“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的原则,探索实践以校课为主、企课植入的“双优双课”体系(见图2)。该体系从校企生三方共同利益点出发,协同企业实现双主体教学、双场地授课、双教师教学、双测评考核联合培养人才,最终实现为学校培养优秀学生,为企业定制优秀“员工”的教学目的。该体系经过逐步探索推进,大幅提升了学校专业办学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解答了产教融合中最为关键的“合作什么企业、开发什么内容、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等四大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共享国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双主体、共育人、双责任、共资源的“课程互植、团队双能”的机制。把企业“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优秀文化引入学校,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把企业优质的培训课程与学校的优质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共享名师工匠、共享科技成果,从而全方位地构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成长路径,使德、技并修落到实处。
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涉及到具体的培养过程,也涉及到评价的过程,更涉及到技能人才的激励过程[2]。阶段性的考核激发学生职业发展动力,能够全面提高岗位迁移能力。
   
三、构建“递阶式、多维层次、过程监控”的双链条、双闭环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标准
   
组建校企专门教学评估团队,对培养的管理人才进行各阶段的递阶式动态性考核和评估(见图3)。通过多维层次、过程监控能够激发学生职业发展动力,也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专业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滞后和质量问题。
按照“从国际知名企业取真经,向国内知名企业传真道”的路径,联姻线上国内外企业,借鉴国际标准,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评估标准[3]。设计理念上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方式递进。设计开发“中国制造”的双链条式人才培养评价新标准,全面提升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理念创新是持续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企校双制(治)、德技并修、工学一体、知行合一”的校企合作共创理念,制定“集团订制、校企共育、管理起岗、本土就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人才培养规格重新定位,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从服务型向决策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转变。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合作形式必须进行重大改革,要与中国知名国企、民企牵手,产教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战略合作[4],将校企合作从 “单体企业”合作上升到与“知名集团”合作,进而实现与“国际合作”的转型。
   
四、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探索之路
   
首先,研究服务业管理人才培训论证体系课程,为职业教育1+X证书奠定基础。通过研究服务业的管理人才职业标准,对接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评估和考核体系核心课程。积极探索服务业高技能管理人才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面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全面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面向贫困地区,构建行业产业管理中高职教育立交桥,探索国家级贫困县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
其次,以专业为核心,突破行业企业内工种限制,打造各个专业的专业群,构建服务行业生态圈。服务业包括酒店产业、出入境及目的地旅游组织、商务及会议旅游公司、旅游分销商、在线旅游公司、运输行业、金融行业、科技企业等行业、产业,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线企业阿里巴巴打造了无人酒店,腾讯在长隆度假区打造企鹅酒店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间的壁垒已经打破,相互衔接、跨界已成为事实[5]。通过服务行业的各个专业群打造,培养跨界型人才,将服务产业生态圈作为中长期工作的重点。
再次,将教学成果服务于产业,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核心竞争力。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研究为国内外集团人力资源培养提供宝贵经验。通过在国内外企业中进行成果推广,加大人才交流、减少员工流失、提高员工服务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将服务业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在众多院校中推广。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为全国文科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6]。可通过湖北省(全国)中职和高职师资培养基地进行成果推广,提升省内、全国专业职教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初步形成湖北现代服务业职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但是相比国外,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还存在不强、不优、不活的短板,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多层、优质、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还存在矛盾。尤其是产教合而不深、体量大而不强、吸引力较弱、体系不完善等仍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7]。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日益推广,如何在国际化理念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亟需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凤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
[2]曹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4).
[3]汪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4]查吉德.进入新时代,在四大坐标系中谋划高职教育新发展[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5).
[5]彭佳学.教育服务型高校——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生机勃发的温州与高等职业教育[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6]匡瑛,石伟平.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教育与经济,2018,(4).
[7]冯建文.浅谈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背后的几点缺失[J].品牌(下半月),2014,(12).
责任编辑:邹立鸣
 
[作者简介] 王英哲(197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酒店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