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院校文职人员教育管理的“人学”启示
作者:王 晶 李俊臣      阅读量:245      时间:2019-09-10
[摘    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是加强武警院校文职人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只有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上认清文职人员、理解文职人员,找到并消除文职人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弄清文职人员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系、价值定位、主体、方法选择等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文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文职人员队伍的战斗力。
[关键词] 武警院校;文职人员;教育管理;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9-0058-06
 
任何教育管理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加强武警院校文职人员队伍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上认识和理解文职人员,离开了这一哲学基础文职人员管理就可能出现偏差。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下的“文职人员”特点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武警院校文职人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须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哲学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理解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来解读“文职人员”的涵义。
1. 文职人员的需要。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 82“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2] 353。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各种生活、生产资料,满足人的正当需要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文职人员的需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需要和院校需要。个人需要是文职人员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没有个人正当需要的基本满足,就没有院校的存在和发展。文职人员的需要从其作用上又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合理性,恩格斯也严厉批判了那种“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共产主义”。可以说,文职人员发展的需要是文职人员为了自身的完善与个性的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 文职人员的主体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文职人员的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自主性是文职人员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主体性是活动主体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文职人员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人格是文职人员的主体性在文职人员身上的集中表现。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做人、当做主体来看待,要“绝对承认人格原则”,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而每个文职人员的主体性又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体性在文职人员身上的表现就是哲学所讲的个性。所以,文职人员的个性和主体性始终是统一的,文职人员的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
3. 文职人员的价值。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人是分为个人、集体、社会等不同形式的。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文职人员对院校的价值,简称“社会的价值”,就是文职人员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院校的价值,即文职人员对院校的责任和贡献;院校对文职人员的价值简称“个人的价值”,就是院校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文职人员的价值,即院校对文职人员个体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是文职人员或院校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于自己的需要的满足。能否满足文职人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院校人事管理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三种形式的价值在原则上是统一的,对于文职人员来说,只有对院校有所贡献,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对于院校来说,只有重视文职人员的需要,才能强调文职人员对院校的贡献,形成社会价值。
4. 文职人员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3] 235,可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发展概括为,“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 491。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发展。文职人员的个性发展除自身的某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表现在:一是文职人员的独特性的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时说,“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二是文职人员自主性的发展。文职人员的个性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职人员的自主性的发展,或者说,只有自主的文职人员才可能是真正有个性的文职人员。
   
二、传统文职人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研究人、培养人和塑造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武警院校教育管理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重新审视院校传统教育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传统文职人员教育管理中存在以下误区。
1. 在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文职人员的院校价值,教育管理目标过于理想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管理中,也存在着把文职人员的院校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的做法,片面强调院校价值,忽视甚至否定文职人员的自我价值。传统教育管理容易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偏狭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个性自由。这种只强调集体,忽视人的个性的做法,抑制了文职人员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 在教育管理主体观上:过于突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管理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教育管理视教育管理者为唯一主体,教育管理被理解为管理者的活动方式,忽视被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文职人员的物质文化需求,把文职人员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的被管理客体。这必然出现教育管理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文职人员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管理客体。管理对象过于客体化不能发挥教育管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挫伤了文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 在教育管理的任务上:只注重单一目标的实现,教育管理内容不全面。传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相关的伦理道德管理,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仅仅注重这一单一目标的实现,对于文职人员其他方面的管理不重视的片面现象。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文职人员需要接受更多的业务能力的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教育方式比较注重文职人员对院校发展的社会功能,但同时要重视教育管理在促进文职人员个体发展方面的功能。
4. 在教育管理的方法上:存在唯自上而下灌输式,教育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的现象。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管住”,即把文职人员管听话了,而忽视培养文职人员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否定文职人员个性的倾向。因而在教育管理中简单命令、硬性注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种忽视文职人员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只重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忽视其塑造、激发作用,结果就只能是使教育管理工作的功能削弱。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文职人员教育管理的启示
   
文职人员的功能革新成为武警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管理要推动文职人员的现代化,就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哲学基础。文职人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应从人学思想中得到启示:
1. 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系:应兼顾“道德本位”和“能力本位”,实现文职人员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摆脱血统、权力、金钱对命运的操纵,按照能力本位的理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职人员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文职人员能力的全面发展,弘扬能力本位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当前,文职人员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则日益加强。作为文职人员的最高需要之“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文职人员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教育管理内容应有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一是院校建设层面,即院校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三是人学层面,即文职人员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主体性的高扬和发展。这就要求院校在教育管理内容的深度上兼顾“道德人”和“能力人”的塑造,实现文职人员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管理的价值定位:应达成文职人员的院校价值与院校的文职人员价值、文职人员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强调,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 146因此,既要保障和鼓励文职人员对自己合理利益的追求,又要防范和制止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利益的损害。文职人员队伍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其对院校全面发展和文职人员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之满足的性质和程度大小。因而,只有确立文职人员的院校价值与院校文职人员价值、文职人员的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才能促进院校需求与文职人员自我需求的协调发展。
3. 教育管理的主体:应确立院校主体性与文职人员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它要求人们必须破除固有的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武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管理过程既是管理者按照军事教育规律积极组织实施管理的过程,也是文职人员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管理的影响,同时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充分发挥文职人员的智慧和才能是武警院校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文职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文职人员的主体意识,培养文职人员的人格魅力,提高文职人员的参与程度,实现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与文职人员能动地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4. 教育管理的方法选择:应实现院校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教育管理工作不是要堵塞人的个性发展的道路,而是要为个性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因此,必须克服片面的院校规范灌输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院校规范灌输倾向,确立院校规范与激发创造双向互动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改革管理方法、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和引导文职人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主体精神,使之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践。事实上,任何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总是内在地规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活动方式。院校管理要确立以文职人员为中心,以院校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活动方式和文职人员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造,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院校管理者自身的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文职人员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职人员的才智和创造力,更好服务于武警院校的内部管理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利林
 
[作者简介] 王晶(1982-),女,内蒙古集宁人,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军政训练系讲师;李俊臣(1968-),男,辽宁瓦房店人,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军政训练系教授,主要从事部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