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人才供需合作路径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297      时间:2019-06-27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是一种涉及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融资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环节,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为目标的改革。确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随着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发展思路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将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显现出来。充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建立有效机制,实现高校与企业深度对接与合作,进而构建联合培养平台、就业指导平台、招聘推进平台、创业孵化平台,这对于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6-0079-07

  

确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而要解答好这一课题,则需政府、高校和众多企业共同承担起责任。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在经济下行、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预计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年新高,达到934万人(较2018年净增14万人),较10年前增加了26%,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实施以“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必须要科学筹划,积极应对[1]。充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搭建平台、建立机制,进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深度对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短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使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的矛盾凸显和放大,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是,随着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发展思路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将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显现出来,尤其是高校创新型教育的供给与人才供给的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将随之发生良性转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高校创新型教育供给的持续加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首重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创新驱动的本质就在于人才驱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体制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只有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驱动作用,才能通过供给侧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来实现优势导向的指引功能,增加创新型人才的供给。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对高校的部分学科与专业形成一定的冲击,部分专业(特别是与化解产能相关领域联系密切的传统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会凸显出来。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只有积极响应国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型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持续加强创新型教育的供给,将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与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2]。而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也将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与市场分享等方面为高校提供便利,同时为众多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与高校将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互相服务又互为依托,人才供需关系将实现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将得到有效缓解。另外,大量科技创新型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与成果转化将进一步促进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改革,现阶段由于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高校人才供给水平的不断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是一种涉及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融资结构、产品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环节,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为目标的改革[3]。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子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构与模式应以大学生通过就业而得到合理配置为目标。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供需环境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供给方,即大学生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而作为人力资源吸收与接纳方的企业,则是大学生人力资源供需市场的需求侧。高校的人才供给水平具体体现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质量、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水平;高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水平;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供需方面的互动水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供给模式和结构将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良性调整。这一调整有利于推动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科研攻关等方面紧跟市场导向,掌握市场需求,适应市场节奏,从而使办学模式与市场发展规律逐步匹配;有利于推动高校不断主动开拓与巩固就业市场,不断强化、深化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人才培养与供需的联动机制,从而切实加强应用型、实干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端正就业观念与择业观念,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从而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市场需求相融合。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良性转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化蛹成蝶”的过程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4]。随着化解过剩产能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劳动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凸现出来,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特别是一些曾经的“热门岗位”)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会有所减弱,加之短期内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会逐年增加,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会日益凸现。由于吸收能力所限,大学毕业生集中涌向大城市、热门行业、高薪领域的态势已不可持续,而国家发展所急需人才的行业与领域,特别是基层地区,将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所必须要适应的新路径和新选择。国家客观的经济形势与人才需求将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大城市”“铁饭碗”“高收入”等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倾向将会随同过剩的产能一同被弱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认真应对当年乃至未来的就业形势,了解并掌握市场需求与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形势,客观对照与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随着就业观念的良性转变,大学生对地域环境、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等非理性的固执将会越来越弱化,而市场需求与前景、发展空间与价值等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将会越来越强化,大学生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会不断增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对策  

  

建立联动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双方在人才供需领域的合作,是积极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必由之路。这种合作应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以企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为目标,涵盖人才培养、就业指导、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

(一)在人才培养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联合培养平台

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规定》明确指出,“大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针对当前形势,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为确保学生尽快熟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环境,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环节实现深入对接。双方依据行业指导、分类实施、互助合作的原则,通过联合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指针、侧重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联合培养平台。

构建大学生联合培养平台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充分发挥校企自身优势、探索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大学生联合培养平台,校企双方能够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实习环节,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真正实现以职业需求为要义、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改革。二是通过大学生联合培养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企业可以推选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并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交流会。校方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及实际需要,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三是通过大学生联合培养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共同推进学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机制。例如,通过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更加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在就业指导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就业指导平台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存在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对市场不敏感、指导模式与内容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已经难以满足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需求。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打造“关注多、动手早、效率高、基础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刻不容缓。

在就业指导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就业指导平台,一是要校方邀请企业提前介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双方依托自身优势,互相整合资源,共同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就业指导教育。例如,校方可以依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公共必修课),邀请用人单位以及知名校友代表共同编写侧重市场需求、凸显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教材,并从多角度为学生讲解。二是企业邀请校方定期组织低年级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加深加强大学生对相关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对就业工作的认知。三是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通过网站、QQ、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实时提供信息推送、政策解读、个人咨询、困难帮扶等“线上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全方面、全领域、全系统的改革,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就业指导教育严重落后于市场变革的局面。校企双方通过深化合作,使彼此能够在方向性、根本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方面相互适应,并力争实现低年级与高年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线上指导与线下指导相结合。

(三)在就业择业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招聘推进平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市场需求,各高校逐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是提高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经步骤。在校企双方深化办学和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巩固与拓展,仍然需要建立为企业招聘工作提供便利的专门平台,即“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终端平台。首先,高校应将提高就业质量与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及时跟踪、收集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评价反馈,建立专门数据库对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并据此对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与完善。其次,高校应预先与企业沟通并掌握其招聘需求,依据其具体招聘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其遴选并推荐匹配的毕业生,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精准对接、高效对接提供便利。最后,高校应建立相关机制,与企业共同分析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未来走势,打造长久的供需合作关系,共同商定并调整未来的招聘与就业计划。

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能够有效整合发展资源与空间以培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能够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能够为因去产能而失业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还能为新生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5]。招聘推进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可实现人才供需的深度对接,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输送、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

(四)在创新创业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积极培养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以主动创业带动就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方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在创新创业环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首先要校企双方相互配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共同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将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三大基本目标有机结合。其次需积极采用设置工作室、参赛牵引、模拟对抗、平台交流、风险投资、专利入股、项目驱动、订单介入等新型运作模式,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运作的有效机制。另外,校企双方还需共同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前移,运作环境前置,运用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思想,形成创业思路。校企深化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模式,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工作经验与业务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减少资金投入,降低人才成本,缩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减少创业风险,方便大学生创业者获得资金、信息、技术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是一种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也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合作良好局面的重要探索与有益尝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追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既孕育着长足发展的希望,又伴随就业困难的阵痛,紧迫且艰巨,持续且复杂。而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是万众瞩目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高校与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机遇。校企双方只有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改善人才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化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环节全方位的合作,优势互补,互为依托,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才能够相互助力,顺利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重关口。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2]徐帅,徐宏.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

[3]邵宇.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4]丁守海,沈煜,胡云.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J].教学与研究,2016,(3).

[5]龚雯,许志峰,王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1-04.

 

编辑:张  舸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o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e Leilei, Yang Hangzheng, Li Jiahui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o use increment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stocks. It is an economic link involving invest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financing structure, product structure, circ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supply system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reform aiming at the momentum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Ensuring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excess capacity,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corporate development ideas, the dividends fo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will emerge in the employment field of college students. Fully adapt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mechanism, realizing the deep dock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n building a joint training platform,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recruitment promotion platform,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platfor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employment dilemma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Employment

 

[作者简介] 何磊磊(1982-),男,山西太原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航征(196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法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家辉(1980-),男,陕西泾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