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403      时间:2019-06-27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实践证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的需求。新时代,在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的背景下,厘清高校课堂教学中“水课”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探求高校课堂教学中“金课”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堂教学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改革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坚持以生为本,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突破传统壁垒,由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强化内涵建设,由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聚焦根本使命,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

[关键词] 本科教育;高校教育;课堂教学;“金课”;“水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6-0099-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教大计,本科为本。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要求各高校严抓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并要求高校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专门管理规定,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1]。毋庸置疑,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专业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唯有如此才能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生态。

   

一、厘清课堂教学中“水课”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何谓“水课”?笔者认为,“水课”就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涯是不完整的。”对待“水课”,逃离是很多学生的一贯选择。研究表明,大学里的“水课”有一些共同点:作业少、课堂管理松、课程绩点高,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值得反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讲,“‘水课’说严重点儿就是没良心的课。老师不用心教,学生也不用心学。要让这种课成为‘过街老鼠’,成为学生抵制的课,成为让老师羞于拿出手的课。”简言之,“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课。

追根溯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很少存在“水课”?因为基础教育没有“水课”存在的“阳光、水份、土壤”。老师潜心教,学生更是拼命学,目的就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好大学。从客观状况来说,“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和评价可谓褒贬不一。历来老师和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是“初中辛苦,高中更辛苦,高三最辛苦”,言外之意,只要进了大学,就可以相对轻松自由了。孩子们在12 年的基础教育中形成的固有思想观念,要想进入大学后就立即转变过来还存在一定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淘汰“水课”的信息应逐步地反馈到高中及中小学阶段,让学生及早做好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始终坚信“学习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那么我国高等教育为何“水课”不少?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淘汰率偏低,即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相对过高。淘汰率低,反馈到大学学习阶段就是没有形成学习的压力,学生得过且过,考试通不过可能还有人帮着你想办法。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一旦不付出或者少付出也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大部分人或许就不太想付出了[2]。因此,造成“水课”的原因有多种,如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对学情研究不深不透,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管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合理等等。总的来说,形形色色的“水课”应有尽有。因此,高校课堂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教与学的活动组织教学、借助评价考核改进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探求课堂教学中“金课”及其基本特征

   

何谓“金课”?笔者认为,“金课”就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于“金课”的界定,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认为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认为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自学都有较高要求。具体来讲,“金课”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开发内化,辩证统一

高校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基本导向。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两个要素。当前,教育部正在推行的“课堂革命”恰恰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而师生互动就是“课堂革命”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佳的评判点。互动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一称“单声道”,只闻老师讲;其二称“Q & A”,偶闻简问答;其三称“互动”,不仅是“教”,更是“学”乃至“研”;其四称“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不惧权威,发散思维;其五称“辩论”,师生能唇枪舌剑,妙语生花。总体而言,当前高校的教学大多还是处于第一或第二层面,因为“满堂灌”式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效率最高的途径。因此,必须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内化相统一的原则。开发,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化,就是要将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记忆、理解、运用转化成内在的素质。研究表明,教学中要将潜质、潜能开发与知识内化相统一。具体来讲,只注重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或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忽视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教育的成效都会不明显。从开发的角度来看,教师灵活高效地“教”,不在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在于通过知识传授,促成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内化的角度来看,学生自主地“学”,不在于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通过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运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教”与“学”是彼此促进、互为融合、相得益彰的协同推进过程,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地剥离开来,要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灵活推进五大教学模块,即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精讲提升、释疑创新,确保开发与内化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到实效(如图1)。因此,只有通过加强教与学的对话互动,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影响者和接受者转变为新时代教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3]。只有将潜质、潜能开发和知识内化有机结合,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在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4]

QQ图片20190531172722.png

(二)注重过程,循序渐进,供需有效,均衡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不同的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严格来讲,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应该对考试和分数过于崇拜,以为考得好,就一切都好。实际上,仅仅考得好是远远不够的,考试涉及的往往是书本知识,考得好表明学生记忆力超群,或是揣摩标准答案的能力较强,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将会更有收获。因此,高校必须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端正学风考风,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要实施“三效课堂”,即“素质至上”“效能立校”“真实有效”。在“三效课堂”理念指导下,经过自身的运行与实践,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体制、长效的课堂教学机制、领先的课堂教学观念,强调素质至上的导向性,效能立校的基础性,真实有效的目标性,从而构成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规律[5]。研究表明,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者(学生)、施教者(教师)。而有效学习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施教者的供给侧和学习者的需求侧等相关因素的动态调整以及情景系统的介入,形成供给与需求的闭环,促使施教者的施加和学习者的接受保持均衡,使其保持在最佳的知识技能接受与消化的内化状态上,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最为有效[6]。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构建出有效学习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系统运行图 (如图2) 。

QQ图片20190531172821.png

(三)坚持原则,严格要求,遵循规律,科学评价

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形成不良的默契,而是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评价系统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最后只起到了分数虚化的效果。具体而言,学生给老师的评价打分越来越高,很少见到90分以下的评价,另外,老师担心学生不给高分而放松对学生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严格实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等违纪行为,确保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严格自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评价模式——素质学分制。它是一种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以素质测评结果为依据,以素质学分为计量单位,以专业素质、通适素质、创新素质“三维评价”为基本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素质评价的教学管理制度[7]。根据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全面系统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如图3)。

QQ图片20190531172917.png

   

三、高校课堂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改革发展路径

 

大学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大学的良心是潜心教书育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未来中国要打造五类“金课”:线下“金课”(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线上“金课”(慕课:互联网+教育催生的新形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虚拟仿真“金课”(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推进“智能+教育”的创新一招)、社会实践“金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计划到2022年,我国将建设国家和省级“金课”2万门,涉及92个专业大类,共计630个专业。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这类‘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8]。笔者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构建基层教学组织,创建系列核心课程,构建立体实践体系,推动中国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或者研究导向型教学,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由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

(一)坚持以生为本,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谓众人皆知,实质上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即使做到了也还需要上升一个层次。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可以人人为师、能者为师、互为师生,但就其根本而言,是忽视学生的。那么,作为学生的“学者”该如何呢(注意,不是“考者”)?“学者,所以悟道求业生惑也”,所谓悟道、问道、寻道,求是、求学、求真、求业,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悟道求业生惑”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学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行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那么,如何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个性。一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兼顾既定与生成、普遍与个性的关系。在授课的统一管理模式下,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教师的指导与设计要强调生成;二是发展必须归位于“学生本位”之上。因为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学习期间,教师负有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向导等职责。尤其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的目标要求,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用心规划课程;三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再套用标准化考试的办法来设计教学活动。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学过程能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意见。

因此,高校教学应该并且必须做出改变,这是基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判断提出的,即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区别较大,高校之间教学区别各异,中国高校教学与国外差别较大,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否则本科教育中就会存在学生不适应、教师不习惯、资源不够用等问题,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围绕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逐级狠抓落实[1]

(二)突破传统壁垒,由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

考试的作用和意义无须赘述,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基本做法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如果降到50%以下会怎样,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练习(互动)、课后的复习或研习。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如何使用教材?笔者认为,照本宣科的读课不是好课,面向学生说得太清楚的讲课也不算好课,能够做到课堂有节奏,并与学生深度互动,激发同学们思维的课才算好课。用教材,分“用●好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三种境界,“用●好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共识,“用好●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用活教材”则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实现由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突破传统壁垒,鼓励自我发展。一是“三一机制”,即“一门课、一千字、一刻钟”。对于通识课或者大类课而言,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多交流,通过不断的训练,锻炼观点新颖、文笔流畅、言之有物的写作功底;对于专业课而言,让学生勤演讲、善辩论、多主持,形成愿讲、善讲、能讲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学会上台讲“一刻钟”不是结结巴巴,而是游刃有余,更加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三一机制”,使得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真正的培养途径。二是“三自模式”,即“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对于期中测验成绩排名前20%的学生,可以申请不参加常规的期末考试。虽然不考,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考卷,把答案全面求解,描述出题的体会。学生可以感受出题之不易。“三自模式”必然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因此,高校教学改革除了要有机协调规范管理与引导创新之外,还要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让课程模式顺应教学改革,倡导协同育人,包括招生与培养协同、教学与思政协同、通识与专业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教学与科研协同、学校与社会协同等等,同时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动力和活力,让学习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头等大事。

(三)强化内涵建设,由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9]。新时代,“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其中,学科建设是重要的,科研是必要的。但是对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科要支撑专业,科研优势应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然而,“三重三轻”,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真正关注学生成长才是教育之道。

那么,如何实现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内涵建设,对接社会需求。一是根据产业需求与学校实际,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停办两难(招生难、就业难)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强化内涵建设,注重培育特色专业。依托省部级重点学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聚焦专业内涵建设。三是加强新办专业建设,选优配强专业带头人。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充实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着力满足新办专业的教学需要。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路径,坚持以生为中心,突出人本性;以育为中心,突出导向性;以能为中心,突出实践性;以业为中心,突出职业性。学科的评价相对容易实施,主要的因素是科研,而专业的评价难度相对较高,主要的因素恰好是教学。目前,高校排行总体上看是偏向于科研或基于高校长期声誉的,本科教学对于高校排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应该改变对高校的评价策略,通过学科竞赛高校排行榜,关注人才培养,以此来转变教育观念,从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四)聚焦根本使命,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

实践证明,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显然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将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8年11月1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增强荣誉感、使命感、方位感、紧迫感,为努力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振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那么,如何实现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呢?笔者认为,应该聚焦“根本使命”,振兴“本科教育”。一是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抓出成效。要从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期待、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要从坚持和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要从落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二是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面振兴本科的第一要务。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见实效,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上有突破,要在教育途径和模式上有创新。三是牢牢抓住“教”这个核心,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广大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技术方法娴熟,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爱为核心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紧紧抓好“学”这个根本,要狠抓学生刻苦学习,解决好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问题。要狠抓学习资源建设,专业要建强,课程要建优,资源要到位。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五是切实抓住“创”这个关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着力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10]

因此,聚焦人才培养、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责任落实到人,让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严把出口关,坚决取消(客观上存在的)“清考”制度,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有危机感、让刚刚入学的学生有压力感、让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有责任感,要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成为有用之才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大学时光绝不能轻轻松松度过。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打造有深度、有挑战的“金课”,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和高阶性。同时,推动高校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根据《国标》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抓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确保国标能够“落地生根”。

总之,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11]。淘汰“水课”是利好消息,对于规范高校教育,推动本科教育水平都有着积极作用,当然一定要有“良法善治”护航[12]。从“水课”到“金课”,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设计意识提升、教学方法升级、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工具支撑。同时,打造“金课”,应做到五大保障,即政策保障(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组织保障(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规模最大、覆盖最全、水平最高)、机制保障(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评价保障(推进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经费保障(加大“金课”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因此,给高校课堂教学挤“水”添“金”[13],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高校教风和学风的培育,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全面实施互动式教学、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把“金课”的建设作为专业认证的重要核心要素,落实到具体指标上,形成可量化、可监测、可评价的硬指标,着力培养有高尚道德操守、有社会责任担当、有研判质疑思维、有跨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4],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08-27.http://www.moe.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2]福州大学教务处.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3]吴朝晖.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3).

[4]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孙绵涛,吴功明.课堂教学效能和质量提升——“三效课堂”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16,(9).

[6]刘志军.有效学习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

[7]赵作斌.大学生评价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9).

[8]大学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N].广州日报,2018-11-

25.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12-19.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812/t20181219_364080.html.

[10]陈宝生.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努力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振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人民网,2018-11-0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1101/c367001-30377076.html.

[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遍(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2]李云勇.大学淘汰“水课”需要“良法善治”[N].中国商报,2018-09-12.

[13]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14]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

                  

编辑:李利林

A New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the New Era

Hu Ruinian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basic form of teaching, and a main channel for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improve their skills and form idea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the traditional "instillation" teaching model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realit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lly rectify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rde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perfunctory classes" in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main reasons, and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classes" and 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eliminating “perfunctory classes” and creating “essential class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mainly includes: insisting on student-centered, transforming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breaking through traditional barriers, transforming from examination-centered to learning-centered;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ransforming from discipline-centered to major-centered;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transforming fro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entered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centere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ssential Class"; "Perfunctory Class"

 

[作者简介] 胡瑞年(1982-),男,湖北黄冈人,武昌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