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户内生动力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342      时间:2019-06-27

[摘    要] 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形成机制,一直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关键,是精准扶贫中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扶贫攻坚“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要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分类施策,同时还要与外部力量的帮扶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方法论为指导,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扶贫风险收益分配制度、完善精准扶贫中信息沟通制度、健全教育扶贫机制,为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户;内生动力;以人为本;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 F328;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6-0110-07

  

一、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内生动力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志”的概述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强调“扶贫先扶志”,这个“志”,意为志气,志向。“志气是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出某事的气概。志向是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愿和决心。”[1] 168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对于“志”的描述和评价由来已久。《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可理解为有志;《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此处“志”意为心志,志向;《后汉书·伏湛传》:“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此处“志”意思是心志,志向;《吕氏春秋·重言》:“其三年不动,所以定志意也。”此处“志意”指的是意志,心志;《商君书·算地》:“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此处“志意”意思为意志,心志[2] 1927。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从扶贫工作中要发挥扶贫对象积极性的角度,提出要把扶“志”作为扶贫的首要:“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3] 7-8(《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的研究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虽没有提出精神动力的概念,但他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 9(《

毛泽东对精神动力本质的自觉能动性也有明确论述,他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6] 477(《论持久战》)毛泽东这里提到的“自觉的能动性”就是指主观能动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7] 37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这里提出的“精神”“气”“劲”指的就是精神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江泽民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8] 76(《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说:“正确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9] 367(《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三)中国学者对精神动力的研究概述

目前,中国学者对“精神动力”的研究很多,但起步较晚。2003年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精神动力论》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精神动力的专著。骆郁廷提出:“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业的精神推动力量。”[10] 6-7该专著对精神动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是我国精神动力研究的奠基之著。郝登峰提出:“所谓精神动力,是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认识和实践中,主要由精神因素激发产生,以精神满足为直接目的,导致主体有目的行为的精神力量。”[11] 21

(四)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内生动力内涵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型扶贫而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第一次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接着又在贵州讲了“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表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精准扶贫中的贫困户是指“符合国家和省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村居民户”[12]。而所谓内生动力,则指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自身能动性而产生的动力,强调由主体自主产生。对内生动力的研究属于精神动力的研究范畴。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内生动力是贫困户自身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意愿、需要和动力。贫困户内生动力足,则积极配合产业扶贫计划、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与驻村帮扶干部沟通顺畅;内生动力不足,则贫困户会因脱贫后收益小于脱贫前“兜底收益”而不愿脱贫,“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是贫困户不愿脱贫“摘帽”的关键。因此,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扶贫攻坚“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

   

二、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贫困户内生动力分析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分布。马斯洛就需求层次理论解释道:首先每个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实质上的满足,人们才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如果进入下一层次的需要,上一层次的需要必须同时得到满足。其次当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将成为主导需要;并且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整个这一层次的需要将不再成为具有激励作用的动力。生理需要是指饮用水、食物和其他需要等。安全需要是指保护自己免受情感和身体伤害。社交需要是指爱情、友情、归属等需要。尊重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等。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体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帮助主体实施完成,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主要通过内部力量来实现。

以四川为例,在精准扶贫中设置了贫困人口退出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并在此次基础上做到“三有”,即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四个好”,即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贫困村退出标准“一低五有”,即贫困发生率当年降至3%,有村集体经济、有硬化公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互联网。上述精准扶贫政策指标主要是满足贫困户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有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资金致贫等。通过对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对贫困户需要的层次进行详细分类、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做足绣花功夫,满足贫困户不同层次的脱贫需要,达到精准扶贫中帮扶效用的最大化,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效率,这样更有利于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形成。

   

三、正确看待贫困户内生动力与外部帮扶力量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中央政府制定了多项扶贫政策,号召全社会共同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四川为例,四川针对贫困村建立了“五个一”帮扶责任脱贫攻坚组织结构,即在每个贫困村帮扶组织结构中,至少配备一位联系领导(多为县级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队、一名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技员。除了有上述帮扶责任帮扶外,针对每个贫困户还设有到户帮扶责任人。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共同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据全国工商联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2.65万家,精准帮扶了388.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涉及2.46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2.1万个);产业扶贫投入382.52亿元,公益扶贫投入82.98亿元,安置就业30.76万人,技能培训31.63万人[13]。众多的外部帮扶力量为贫困户带来了不同的资源,汇聚成脱贫攻坚的外部帮扶力量,最终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而努力。但在实际情况中,贫困户不是不想脱贫,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人穷志不穷的志气和勤劳实干的精神气。

在脱贫攻坚中,贫困户内生动力重要还是外部帮扶力量重要?这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靠贫困户自身的脱贫能动性,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片面强调外部帮扶力量的重要性,忽略脱贫攻坚主体贫困户在脱贫中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过分强调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也是错误的。贫困户致贫原因多样,如在原生环境中,即使贫困户有积极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但如果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缺少物质的保障,仍然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能脱贫致富。因此,也不宜过分渲染内生动力的作用,而应因时因地辩证看待。

   

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途径

  

(一)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扎根在农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是党和农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战斗力发挥好坏、责任心强弱,直接关系到扶贫攻坚任务是否可以按期顺利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健全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一大保障。

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选优配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干部队伍,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让村级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领航人、先锋队,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

2. 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监督制度、决策制度,切实落实好农村工作中“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制度。

3.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农村在家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返乡退伍军人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变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大、文化低、无技能的现状。同时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员素质教育,通过农村共产党员示范岗位,培养一批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在脱贫致富中率先垂范的党员带头人。 

(二)完善农村扶贫风险收益分配制度

1. 建设完善的农村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体系。贫困户可抵押资产少、资产价值低、信贷融资观念不强等原因阻碍了农村金融扶贫项目开展。在农村金融扶贫中,应始终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融合商业银行、民间资金、保险金融的多方优势,激活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活力,让贫困户贷到款,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2. 变单纯“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物资捐赠等形式的扶贫,只能解决贫困户短期的生活困顿,满足暂时的生存需要。要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项目中来,让贫困户成为股东,增强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内生动力。

3. 加强农村保险的推广力度。农业经营风险高、收益低,要鼓励贫困户通过购买农业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的方式来分散农业经营风险,降低意外伤害等造成的损失。

(三)完善精准扶贫中信息沟通制度

  在农村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机制中,中央政府在信息沟通顶端。该信息沟通结构中由上而下依次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村级两委、贫困户。贫困户在整个沟通结构中处于最底端,多数情况下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在下行沟通中,因涉及到多个沟通层面,因此往往会引起信息传递丢失、过滤、扭曲现象。

  完善精准扶贫中信息沟通机制需要:

1. 鼓励、培育、建设双向沟通渠道。启用信息反馈机制,打通纵向沟通中的壁垒,建立分层反馈体系,让贫困户既能及时接收扶贫信息,也能及时反馈信息,并确保反馈的信息能及时得到回应,从而减少因纵向沟通壁垒造成的误解。

2. 加强信息多介质沟通组合。农村工作沟通介质包括信函、公告、报告、新闻广播、电子邮件、信息公告栏、会议、院坝会等,通过多种沟通介质,重复、强调沟通内容,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增强沟通效果。

3. 适当进行跨层次由上而下的沟通。在设置精准扶贫信息沟通机制时,鼓励不同政府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向贫困村派驻驻村干部,并将跨部门、跨行业驻村工作暗访调查作为精准扶贫常态化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应及时处理整改扶贫攻坚中检查出的问题,并及时将整改、处理信息反馈给贫困户。

(四)健全教育扶贫机制

扶贫必扶智,智慧来源于教育。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健全教育扶贫机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加强:

1. 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设备投入,加强农村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教学资源,缩小城镇和农村教育的差距。

2. 完善助学机制建设。让农村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整合社会和政府力量共同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助学援助开展爱心帮扶活动。

3.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及教育补助,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与优秀国家级或省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扶贫对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专业设置与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对接。一方面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初中及高中毕业尚未就业的农村户籍新增农村劳动人口、城镇返乡农村人口、农村留守妇女及其他农村闲散劳动力等的职业教育,使其能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形式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农业技术课程等送上门,在村文化活动室、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变“被动性”的学习为“主动性”的学习,调动农户学习积极性。通过“精准施教”,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1]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2]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EB/OL].四川人大网,2015-10-23.http://www.scspc.gov.cn/rdzt/jzfp2015/fpzl/201603/t20160323_30782.html.

[13]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片区座谈会在黔召开[EB/OL].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官网,2017-05-05.http://www.acfic.org.cn/web/c_000000010003000100010002/d_49524.htm.

 

编辑:胡  梁

Research on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Li Zhiqin

Abstract: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hotspo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key to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it is necessary to classify and apply policies based on the “demand hierarchy” theory, and combine with the help of external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to make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Guided by the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mprove the risk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poor households.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Households; Endogenous Motivation; People-oriented; Demand Hierarchy Theory

 

[作者简介] 李志勤(1976-),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和农村电子商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