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互联网+”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基于对重庆市相关政策梳理和部分高校的调研
作者:谢家建,王卉蕊      阅读量:367      时间:2019-04-29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时代方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1]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2015-201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15年20.4万,2016年20.9万,2017年21.49万,2018年22.16万),预计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2.6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一直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予以保障。但着眼现状,无论是从政策落实的力度、还是从效果上来看,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现状

  

2012年11月,易观董事长兼CEO于扬提出:“互联网正在像水电一样变成基础设施,我们所在的行业和服务都在被互联网所改变,移动互联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自此,各个领域开始基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化学融合”,例如“互联网+银行”即产生了网上银行,“互联网+教育”催生了网络化学习开放教育新模式——慕课。“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本文中“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个体或团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创造出的新颖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产生效益,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即广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人数多不多、过程顺不顺、效果好不好,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定义为: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2])创业不仅事关“双创”政策的有效落实,更关乎民生及社会稳定和发展。调查发现,因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瓶颈,意识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相对不高,对“互联网+”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到位,认为就业才是尽快脱贫的道路,创业成功率低,且无法承担失败后果。大学生的亲戚、父母辈有创业经验或者从商经验的,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较大[3],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往往地处偏僻,且以农村为主,受到的创业意识熏陶较为欠缺。

二是能力瓶颈,心理弱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容易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在与人交际、沟通互动、团队融入方面能力相对不足,更迫切满足物质层面欲望,易引发消极情绪,由此造成心理素质较低,倾向维持现状而无法突破常规,缺乏冒险精神,即使有想法,心理上的“软贫困”也使得他们无法鼓起创业勇气。

三是资金瓶颈,预期较高。经济问题往往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的瓶颈,他们对资金回报的渴望极大,期望在较短时间内回本盈利,但实际创业初始往往是不断的投入而非回报,缺乏资金投入也使得效果与预想大打折扣,经济窘困步步紧逼,贷款的严格评审制度也使贫困生望而生畏。

四是发展瓶颈,资源匮乏。成功的创业者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个人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宽阔的眼界,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成长在贫困偏远地区,知识的获取渠道单一且匮乏,眼界、格局相对受限。另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遇到经济、政策、思路、方法等困难时,求助无门或过程坎坷亦容易导致他们创业失败。

   

二、重庆市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梳理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目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重庆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据统计,2008-2017年,重庆市制定并实施了25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本,以渝府办、渝人社文件为主[4]。自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重庆公布实施了大量关于深化高校改革、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部分文件如表1。

QQ图片20190428170545.png

  QQ图片20190428170551.png

(一)从内容归类来看,上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课程新体系。在专业设立时,建立学科交叉新机制,形成“互联网+专业”新模式,并成立特色教学实验班;在课程建设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创业基础、“互联网+”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并要求实践课程占有不低的课程固定比例,同时课程中需加入前沿学术、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等内容。

二是推进实践新样态。建立多种校内外创业平台、实验室、俱乐部、协会、中心、园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并对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助其转向市场化。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众创空间、自主创业;建立专门奖学金和荣誉称号项目,给予学生物质及精神奖励;针对休学创业的学生,保留3年学籍;构建创业导师制,通过绩效、评职等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参与。

三是构建服务全体系。完善创业指导培训、项目推进、创业孵化、政策解读的全程跟踪服务模式。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包括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提升你的企业)等。资金支持方面,鼓励高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和设备购置等。大学生在众创空间内孵化项目,应有专门机构、团队、资金为其服务,并予以培训、毕业创业补贴。

(二)从政策梳理来看,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政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意识扶贫,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气氛,扭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难,我更难”观念,树立学生责任意识,鼓励贫困地区毕业生返乡,依托家乡特色产业运用电子商务创业。二是能力扶贫,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深入学习。三是物质扶贫,根据重庆市财政要求,组织协助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四是平台扶贫,在部分项目聘用等工作中,将符合条件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列为优先推荐对象。

   

三、高校落实鼓励支持学生创业政策问题分析

  

围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创业扶持,通过对高校教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访谈,并对4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部分高校在政策落实上仍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构建不完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随着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不少大学生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的新契机。而要将意识转化为科学合理的创业行为,就需要创业教育的正确引导。但实际上,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或培训,高校创业课程一般以公共选修课为主,没有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不广泛,更没有建立“互联网+创业”课程,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强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创业资金方面的政策讲解,在专业课程中没有挖掘可与创业结合的教育资源。此外,创业类课程师资力量也还不够,缺乏创业教育导师典型。现有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能力还有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开设的课程大多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例偏低。在调研中发现,较为明显的是学生参加“互联网+”类竞赛前,指导教师仅参加过短时间集中培训,且培训内容重在教授竞赛经验。

(二)平台体系不健全

大学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合力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体系方面力度还不够。具体而言,一是缺乏有“互联网+”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人士进行“现身说法”;二是学生参与实地参观、切身体会创业成果的实践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缺乏示范效应;三是创业意向投产时,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起连接网络,不便于学生与意向企业快速对接。加之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经验不足、整体实力不强、自身不稳定造成的潜在风险等情况,企业投入的意愿不强,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重庆市部分高等院校成立了创业基地,但还存在功能不健全、较难与实践对接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群体实践能力不强。

(三)管理模式不科学

一些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深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亟待更新。一是教师队伍未做到全员动员,往往是就业指导教师、高校辅导员等鼓励学生创业,未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没有从考评、职称、绩效等方面建立起奖励激励办法,形成全员育人氛围。二是对于创业竞赛或实际创业的学生未有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网络高速发展,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互联网+创业”需要熟悉互联网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的判断,需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创业方向,高校大学生课业较多,创业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大,两两兼顾困难,有可能使学生作出放弃创业的选择。

(四)服务体系不全面

在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启蒙、指导培训、项目推进、创业孵化、政策落实、成果提升的全程跟踪服务不足,没有成立专门的导师团队或创业帮扶中心,分步骤或分板块负责全过程。大学生处于“象牙塔”中,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助力,可能会很快放弃。访谈中发现,报名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的大学生表示,总体来说学校更多的投入在参赛前期,后续没有再行引导、推进和实施。就GYB、SYB、IYB创业培训而言,前期动员、介绍不够,使得学生参与不积极,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及时跟踪,不利于挖掘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四、提升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策

  

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足“双创”政策的深化落实,乘着“互联网+”政策的快车,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功创业。

(一)健全发展课程体系

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学习体系,不应满足于短期培训和讲座模式,而应不断健全创业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一是制定“互联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课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较为闭塞、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等现实特点,深入整合“互联网+”创业涉及的学科内容,加强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同时,增设人际沟通、管理学、社交礼仪、法学等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综合素质基础。二是设立弹性学分制,建立创业系列课程,以全部完成系列课程为鼓励,允许将创业课程学分置换为任意选修、文理基础、通识教育等部分学分。三是教学方式多元化融入,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也可在课堂上以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走上讲台,冲破自卑的束缚,建立自信。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增加平台资金投入,加快“互联网+”基础建设,尽快消除网络认知鸿沟,提高创业基地建设资金支持,优化高校创业园、创客邦等创业基地设施环境。购置基础性电子产品,为创业实践提供物质支持。积极与企业搭建创业帮扶桥梁,推荐优秀项目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走进市场。二是增加创业学生补贴,在创业基地的使用、租赁上,推行低成本、免押金模式,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同时为鼓励更多家庭经济贫困生参与,增加创业奖学金获奖比例,提高奖金额度,营造竞争与鼓励的良好氛围。三是减免学生创业课程学分费,可将部分“互联网+”创业课程作为专项课程规划,以激励为目的,择优免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部分入门级课程学分费用,对已经有初始创业成果的学生,择优免去大部分课程学分费用。

(三)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浓厚的创业氛围是带动创新创业聚少成多、由点及面的重要因素。要想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是培育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引导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勇于创业。利用校园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新闻介质广泛宣传分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成功的经验,树立创业典型,营造敢创业、能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互联网+乡愁”创业大赛,结合家乡特色,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情怀、农副特产等,一方面以赛促学、以赛代课、以赛创新,切实增强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建设家乡责任意识,增加学生共鸣感,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赞襄助力。

(四)培养健康创业心理

创业是艰苦漫长的历程,健康的心理是创业成功的精神支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得压力更为突出,对金钱的看重使得他们创业成功的欲望也更加强烈,敏感的得失心态使得他们抗压能力普遍不高。然而许多高校忽视了这些特点,造成帮扶贫困生过程中出现“扶贫”不“育人”的现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自强意识、诚信意识。一是高校应在创业基地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之家”,运用多种测试工具,采取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二是将健康心理的塑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好宿舍、教室、第二课堂、网络等重要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创业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建立全程服务跟踪

全程跟踪的服务体系,能有效增加创业成功比例,增进管理便捷度,增强学生归属感,成立“互联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班级”,树立班级管理典型,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信心,建立导师负责制,从启蒙、优化、成型、完善到对接市场,专门负责指导学生个体或团队的创业全过程,鼓励学生保持创业初心的向心力,勇于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5-07-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8-1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11/t20181106_353764.html.

[3]王一婷.“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省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唐卫.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政策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编辑:胡  梁

Undertaking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 Based on the sorting of relevant policies of Chongqing and research o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e Jiajian, Wang Huirui

Abstract: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olicy, but also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found in researches that the lack of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bility and resources have greatly limited the entrepreneurial rate and success rat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 ha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related systems to guide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with entrepreneurship.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ve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mperfect platform system, un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l and incomplete service system.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y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creating a goo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cultivating healthy entrepreneurial psychology, and establishing full-service tracking.

Keywords: "Internet +"; Chongq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 谢家建(1983-),男,湖北咸宁人,重庆科技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伦理学研究;王卉蕊(1990-),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