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推动湖北建立与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作者:刘司可      阅读量:237      时间:2019-04-29

目前,湖北已经全面进入脱贫攻坚收官期,2019年全省所有贫困县将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将全部“出列”,590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湖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将更进一步。然而,贫困是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特点的,一时的领先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尽快推动湖北建立与完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困难群众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湖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与质量,对于2020年以后促进湖北已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缓相对贫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1] 11-12

  

一、湖北实现稳定脱贫的地方实践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发生返贫,湖北在教育培训、发展产业就业、强化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实践和经验。

1. 英山:以“自强社”为纽带推动产业稳定脱贫。“自强社”是黄冈英山县的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的简称。2016年以来,“自强社”以香榧产业为主要抓手,在全县推广香榧种植,大部分贫困村都建成了香榧种植基地,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务工的方式,给予务工人员每月3000元的工资,让贫困人口达到了基本脱贫标准。在完成基本脱贫以后,英山继续通过“自强社”巩固稳定脱贫机制,探索实施“合作社+产业扶贫”,不断强化“自强社”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将贫困户、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紧密联结。不局限于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基地打工,而是采取“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相结合的模式,引领困难群众抱团创业,让贫困人口从“给别人打工”变为“给自己打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得到不断强化,贫困户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收入来源也更加稳固。村级“自强社”现已成为英山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三年来已累计有2.57万贫困户、6.9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产业稳定脱贫。

2. 郧西:探索“立体就业”让稳定脱贫更加切合实际。十堰郧西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郧西根据自身情况创建了一个“全链条”促进就业和创业的“立体就业”模式,形成就业和创业的叠加效应,让稳定脱贫变得更加切实。在就业空间上,统筹推进县外转移、县内安置、居家就业;在就业时间上,突出长期稳定就业,兼顾灵活就业;在就业群体上,对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新成长劳动力分类施策;在就业渠道上,坚持将转移就业、技能就业、返乡创业、兜底就业等相结合;在就业方针上,立足县域经济,增加规模提高质量。根据“立体就业”模式,郧西和武汉技师学院、十堰市高级技工学校联合举办郧西扶贫班,每年输送100名贫困子弟入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打造绿松石等各类电商平台,建成乡镇、村电商网点230家,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创业,形成梅花鹿养殖产业链条,带动贫困村200多户家庭,帮助700人实现稳定就业[2]

3. 华容: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促进稳定脱贫。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鄂州华容区不断强化医保、低保、教育帮扶等基础性扶贫工作,很多贫困户都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为了进一步增加困难群众收入,达到稳定脱贫的效果,华容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华容充分利用自身乡土资源,创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等主打项目,以水果种植为基础,并重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为各类困难群众提供工作岗位。目前,实验园已经在多个贫困村吸纳就业人口共计437人,人均打工年收入超过3万元,周边贫困户不用出远门就能本地就业,夯实了稳定脱贫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华容区的农村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进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不少贫困村集体都修建了农家乐。以芦花村为例,2018年该村农家乐仅租金收入就有24万元,其中六成都分给了贫困户,四成作为村集体收入。

4. 秭归:将精神扶贫摆在稳定脱贫的首要位置。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扶贫攻坚精神支撑工作行动方案》,宜昌秭归积极探索精神扶贫新路径,将激发困难群众“精气神”作为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秭归县开展了“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精神扶贫助力稳定脱贫,全县共建试点村15个,县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5个,成立红白理事会160个,收集家规家训、治家格言100多条,并设立“秭归好人榜”,挖掘各类身边典型1000余人。秭归免费向农村地区发放10万本《乡村文明手册》,“立5个壮志”“改10大陋习”“树9字新风”的文明清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得到广泛推广,并相应制作196块“立、改、树”宣传牌,发至12个乡镇,实现精神宣传全覆盖。为了进一步由扶志转向强动力,秭归还推出“村落夜话”共计800多场次,全县1000多名干部深入186个行政村,收集贫困村发展问题近2000条,并当场化解300多条,不仅高效地解决了民困,更加激活了贫困村的发展热情[3]

  

二、湖北实现稳定脱贫面临的障碍

  

经过调研发现,湖北在实现稳定脱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亟待重构、贫困地区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扶贫项目后期管理不足以及缺乏核心人才等不利因素。

1. 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亟待重构。在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湖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且高效的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医疗、教育、民政、经贸等各条战线的党政部门均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为湖北贫困地区发展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强大支撑。采取党员干部结对子、各级单位驻村帮扶、及时检查督促等多种形式,让脱贫攻坚一直保持在稳定高效运转的状态之下,这样的良好局面主要是依靠着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以及党员干部的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然而,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期,贫困地区群众逐渐脱贫,让脱贫群众致富成为新的目标,各级党政部门的扶贫工作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形成的公共服务体系也需要得到释放和优化,既要考虑各级部门和广大干群的实际情况,更要与贫困地区发展步调相一致,提供持续稳定的公共服务。

2. 贫困地区资源亟需得到进一步开发和保护。近年来,农业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为湖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着各类产业扶贫项目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同质化的情况也逐渐凸显。湖北不少贫困地区地域相近或是资源禀赋较为趋同,产业扶贫种类和具体产品也较为类似,前期扶贫中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各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差距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少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开始下降,或是难以在众多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比如,十堰、黄冈等贫困山区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真正能够得到市场持续青睐的可能并不多。因此,在脱贫收官阶段,贫困地区对于产业发展需要更加慎重,既要保护好现有的资源禀赋不被滥用,更要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发展精细化产业、利用现代化手段等途径推进产业稳定发展。

3. 公共扶贫项目后期管理需引起更多关注。各类公共项目是湖北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基础保障性项目包括交通、水利、民生等多种类别,为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是贫困地区居民受益最为直接的扶贫成果。但是,由于多头管理、分工不明、资金难以持续等多种原因,导致湖北多地陆续出现了公共扶贫项目运营状况不佳的局面,缺乏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成为公共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长阳等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为村民修建了通村公路,但过了一两年道路出现损坏,却难以得到修复;京山等地为了方便困难群众生活,为贫困户安装了沼气燃煤灶,但是后期由于缺乏资金和运营人员,只能向贫困户限时限量供气。不仅没能达到方便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一些新的不便。这些情况尽管还是少数现象,但需要尤为重视。因此,增加对公共项目的关注与投入,并形成良性管理机制成为湖北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新的当务之急。

4. 推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缺少核心人才。人才机制是发展的本质,是推动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根本,而湖北稳定脱贫也正面临着双重人才困境:一方面是城市地区的虹吸效应使得高学历有经验的人员普遍向大中城市流动,导致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既具备扶贫产业技术需要又愿意长期扎根贫困地区的人员严重缺失,核心人才不足,制约了扶贫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稳定经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相对落后,湖北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不够完整,未来需要从公共管理和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模式上加大投入。尽快破解当前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培养具备管理经验与技术能力的人才,并珍惜人才留住人才,让更多紧缺人才在贫困地区聚集,这是贫困地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三、着力完善湖北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激活内生动力、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共同推进,以降低困难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力争永久跳出“贫困陷阱”。

1. 完善稳定脱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贫困地区开放发展。通过构建和完善稳定脱贫公共服务体系,继续保持目前湖北良好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可持续常态化的困难群众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的形式,将各级部门为困难群众持续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形式、内容确立下来,让稳定脱贫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今后长期性的稳定脱贫工作确立战略支点。由于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疗、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各类非政府的社会团体应继续担负起脱贫地区或是脱贫人口的联系与扶持工作,继续组织专班专人持续关注稳定脱贫,将关注相对贫困、帮扶弱势群体和稳定脱贫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常态化的多部门、跨领域的稳定脱贫公共服务机制。

另一方面,推动贫困地区开放发展。随着我国深度嵌入全球贸易分工版图,今后越是开放度低的地方就越有可能落后,而且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拉大。因此,稳定脱贫需要建立在开放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实施贫困地区“放管服”等举措,畅通贫困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渠道,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与低成本的发展优势,吸引更多市场要素集聚,通过市场驱动贫困地区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链条。

2. 将科技作为持续推动力,贯彻“一芯驱动”战略布局。贫困地区现在正是需要技术创新“野蛮”生长的时候,无论是高科技、新科技还是黑科技,只要能满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贫困地区带来资源、创造财富的适用技术,都是企业的盈利之选、民众的创业之路,更是科技创新与脱贫攻坚的有力结合,是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动力源泉。

一是加强市场化运作。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将适用技术用于弱势群体发展,特别是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关注到中国的贫困地区市场,比如微软、英特尔等世界信息产业寡头,多年来一直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水平向湖北贫困地区输送信息产品,这其实就是一个培育市场的过程。目前正值湖北实施“一芯两带三区”战略之时,结合“一芯驱动”,将湖北贫困地区作为重要平台吸引更多国际信息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湖北贫困地区科创实力。二是推进社会化运作。发挥湖北非政府公益性组织的主导作用,在湖北贫困地区构建以参与或竞争为动力的公益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技术创新资源聚集,产生的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慈善资助或是市场化渠道转化为产品,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3. 构建资源保护体系,深入挖掘与发挥资源价值。目前,湖北仍未脱贫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区域,比如恩施、十堰等,但这些地区同样有着其他地方所无法复制的自然资源禀赋。进入稳定脱贫期,应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在有计划、有秩序的前提下对这些地区资源进行保护,先构建保护体系然后再进行资源的深入挖掘与价值发挥。一面要加强保护,同时也要继续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以合理、适度为准则,既不破坏资源的原生属性又激发出资源的商业属性,在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延伸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上下游发展链条。大力培育市场,构建新型产业业态,并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不断扩大贫困地区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强化贫困地区产品或服务的品牌知名度,以品牌与产权为基础,树立专属于这些地区的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创新稳定脱贫人才机制,形成立体连贯的培养体系。突破现有体制机制,赋予贫困地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更加自由便利的决策权与收益处置权,共同激发人才的成长动力。一是加大培养规模,立足湖北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和扶贫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立体连贯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根据贫困地区不同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进行统筹设计,加强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比如省内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二是吸引更多青年人员在贫困地区创业、创新,重点包括返乡青年和大学毕业生,通过税收减免、青年产业基金等配套政策为青年人才在贫困地区发展做好保障,同时也鼓励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尽快推动湖北形成有利于稳定脱贫的人才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郧西打造“立体就业”新模式 树立新时代精准扶贫样本[EB/OL].荆楚网,2018-08-01.http://wlsprd.scuec.edu.cn/wlsprdfpdt/46860.jhtml.

[3]浚精神之源聚脱贫之力秭归县“精神脱贫”助力“精准扶贫”[EB/OL].三峡宜昌网,2018-09-21.http://www.cn3x.com.cn/xianshitoutiao/2018/0921/116589.html.

 

编辑:汪智力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Hubei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tabilizing Poverty Alleviation

Liu Sike

Abstract: 2019 is the year of action for the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lthough Hubei has fully entered the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t still faces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the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ne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lack of post-administ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and the lack of core talents.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novating development, enhancing openness, stabilizing income sources, and optimizing new public service system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difficult people and strive to permanently jump out of the "poverty trap".

Keywords: Poverty; "Poverty Trap";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作者简介] 刘司可(1987-),男,湖北荆门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