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设置
重点油气利用区域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影响及应对
作者:吴思珺      阅读量:425      时间:2019-04-29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石油、天然气的支撑和保障,我国当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2017年我国已替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而与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是贫油国、贫气国。以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计算,人均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为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刚性需求,我们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不得不通过直接购买、技术转让、带资建设、合资合作和特许经营等方式从海外获取大量的油气资源。其中从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获取的油气资源占海外获取总份额的90%以上。作为重点油气利用区域,中东、中亚、 俄罗斯和非洲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影响直接而又重大。分析、评估其影响,根据影响制定应对措施及实施方案是确保我国油气安全的需要。

  

一、中东油气输出国与我国的油气安全

 

中东地区是石油天然气富集区。据英国石油公司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07亿吨,占全球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47.9%,天然气储量80.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已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43.2%。近天文数的储量使得中东自然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其份额一直保持在50%上下[1]。源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尽管近两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比重有所减少,如2017年较之2016年下降了4.7个百分点,但仍居进口石油总量首位,达43%之多。

利用外国油气以弥补本国油气供应的不足是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但外国油气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赖,完全依赖外囯油气会给本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隐患。我国是否已形成对中东油气的依赖, 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没有形成对中东油气的依赖, 中东其本身就存在许多于我国油气安全不利的因素。

第一,中东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地区。从中东到我国的海上运输线路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以我国目前的技术、经济和军事能力还不具有完全掌控该运输通道的能力。第二,目前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美国势力范围的扩大,我国在参与其中部分油气输出国家的油气田开发时常常不能如愿以偿。如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原本同我国合作的众多伊拉克油气田开发项目被美国作主重新瓜分。第三,该地区局势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巴以冲突、阿以冲突, 伊拉克内部冲突,不同宗教、同一宗教不同教派冲突,尤其是至今仍未停息的叙利亚动乱,使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热点地区。近几十年发生的多次局部战争,尽管只有海湾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伊拉克对科威特石油资源的垂诞,但前几次中东战争都与大国瓜分石油资源和中东国家为争夺石油资源有关。动荡的局势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石油进口带来不确定性。第四,由于中东与美国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弱化,如果美国和中东产油国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以及不可预测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矛盾激化,阿拉伯国家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美国或中东国家尤其是伊朗都有可能封锁该区的运油咽喉——霍尔朩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的后果不只是从中东获取的石油运不回,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油气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我国为油气进口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为油气消费所支付的成本越来越高。代价大、成本高不符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在正视中东于我国油气安全不利的因素同时,应当看到中东虽然一直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干涉,但它们对中国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也具有极大的兴趣,大部分国家还是希望同我国在油气领域开展更长期更稳定更紧密更深入的合作[2]。有些国家已在积极探索深化与我国的合作行动,如2017年,阿联酋将阿布扎比陆上石油区块共计12%的特许经营权授予中国企业,这是我国在中东产油国首次获得上游合作份额。2018年,阿联酋又将阿布扎比海上石油区块所属两个油田10%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给中国。这标志着中东国家与我国的石油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已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还应当看到,虽然从中东进口石油面临一定的风险,但中东石油出口国都是以油气立国,对这些国家而言,石油供应的利益保障与消费国的需求安全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中东自身发展需要,从国际局势稳定发展的需要,中东产油国都愿意同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建立不因一事一时的变化而受显著影响的石油合作关系。他们密切关注中国的石油需求格局及其变化,并根据这些需求格局及变化进行石油安全措施调整,通过调整,与我方建立起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安全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二、中亚油气输出国与我国的油气安全

 

中亚是仅次于中东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油气富集区。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2016年中亚地区石油储量42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83%,其中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39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63%,居世界第12位。2016年中亚地区天然气储量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10.2%。其中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17.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9.4%,居世界第3位。

中亚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影响可谓直接而又重大。首先,中亚的发展战略与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他们希望通过互利共赢的油气合作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己经获得的巨额收益和大量就业机会及油气工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成效鼓舞激励下,中亚国家迫切需要更进一步深化与我国的油气合作。其次,中亚国家与我国有着3000多公里的陆上边界,油气合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油气直接从陆地管道输入我国,经济便捷不说,还更安全[3]。再次,中亚国家人口较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油气消费量不大,油气出口潜力巨大。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90%,土库曼斯坦生产的天然气75%都供出口。据国内的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7年,哈萨克斯坦共向我国出口石油1. 1亿吨,土库曼斯坦共向我国出口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

我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也面临严峻挑战:第一,中亚局势不甚稳定。部分国家之间仍存在资源争端、领土争议。少数国家内部存在政治冲突,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恐怖主义势力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不甚稳定的局势给中亚与我国的油气合作带来许多潜在的危险。 第二,油气合作所需的制度、政策、合同存在缺陷。比如油气合作制度碎片化,不具整体性和系统性;油气合作政策受时局影响缺乏稳定性、可持续性;油气合作条约协定过于含糊笼统,致使一旦发生纠纷,我方的权益更是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障。制度、政策、合同的缺陷给油气合作项目的实施带来麻烦[4]。第三,地缘经济政治极其复杂。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量,早就觊觎中亚。美国凭借强劲的资金、技术、人才实力和丰富的跨国开发经验,获得了中亚许多油田气田的开采权,且美国是中亚油气最大的投资方和受益者。而俄罗斯也利用在苏联时期建立的输送管道,来干预中亚国家的油气出口,所以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开发和油气管线走向上与中国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欧盟、伊朗、土耳其、日本、 韩国、印度等也以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插手中亚事务,试图对中亚的油气出口施加影响。阿富汗因美国的撤军虽局势有所缓和,但发生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再次发生危机势必给近邻的中亚造成巨大冲击。复杂的地缘经济政治形势使得中亚国家周旋于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5]。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各国奉行的一般准则无可厚非,但某些中亚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相关项目的谈判,尤其是涉及油价、气价和管输费的谈判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供时期有时出现的气荒,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防范的。

    

三、俄罗斯与我国的油气安全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2%。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7.5%, 居世界第一位。

就单个国家而言,俄罗斯目前是我国石油进口最大供应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油气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前11个月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石油5477万吨。占我国同期进口石油总量3.86亿吨的14.2%。到目前为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在我国进口总量的占比可忽略不计,但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完工和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不出10年俄罗斯将成为我国天然气进口最大供应国。

中俄油气合作无论对俄罗斯方面还是我国方面都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俄罗斯在地理上与我国接壤,经陆上管道输油输气不只便捷、经济,还较安全。其次,经过多年建设,己有管道能基本满足目前石油输送需要。第三,俄罗斯油气工业急需资金支持,而我国外汇储备雄厚、资金充足,能以硬通货币满足俄罗斯的需求。第四,俄罗斯看好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我国看好俄罗斯的储量和生产量,双方有较大的合作兴趣和愿望。第五,油气合作被双方定位为战略合作,被双方认为是支撑中俄推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经贸关系的重要环节,双方都视对方为主要合作伙伴[6]

尽管中俄油气合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第一,基于世界能源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卖方市场的判断,多年来俄罗斯在对华输出天然气问题上一直采取利用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日本的竞争,以拖待变,以争取对其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多的回报。第二,中俄油气贸易量的大小取决于油气管道建设状况,而双方在油气管道建设涉及的诸多领域的合作并不顺利[7]。第三,有外电指出,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俄罗斯始终抱有戒心。中俄石油输送管道风波不断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只要有在其看来是更好的战略选择,俄罗斯很容易放弃与我国的合作。

    

四、非洲油气输出国与我国的油气安全

 

同中东、中亚和俄罗斯一样,非洲也是石油、天然气富集区。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非洲石油探明储量171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7.13%。非洲天然气探明储量14.2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7.6%。

非洲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我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进口石油总量的30%。与非洲的油气合作有许多有利条件。大多数产油国对我国持友好态度,他们希望通过与我国的油气合作将自身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且大多数国家局势较为稳定,少数国家局势虽不甚稳定,但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8]。另外除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外,大多数非洲产油国不是欧佩克成员国,其石油产量价格不受欧佩克控制,自主性较强。

中非石油合作总体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我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招致众多非议。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与其所谓的独裁政府的合作,对中非石油合作大加指责,导致我国与其他资源进口国,尤其是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冲突加剧。第二,我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主要通过企业来推进,由于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有时有矛盾和冲突, 加上因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政府对到海外拓展企业的经营活动监管不力,企业与当地居民在环境保护、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资发放等方面纠纷不断。致使国家形象、我方人员安全因此而受到影响。第三,少数非洲石油输出国合同执行变化性大,出现前届政府与我国签订的石油贸易合同被现届政府推翻和拒绝执行的情况。第四,非洲出口石油的运输方式单一,运输路途远,运输通道存在许多风险[9]。             

 

五、结论与对策

 

除上述全球几个大的产油板块以外,南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是世界上石油大国,如委内瑞拉等,本文不予赘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进口油气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事实决定, 我国的油气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地区和国家与我国油气合作状况。第二,影响我国油气安全既有油气出口国的油气禀赋这一资源因素,又有油气出口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地缘政治格局、国内局势、外交关系、能源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和油气输送能力等非资源因素。相对资源因素,非资源因素的影响更大、操作中更难以把握。第三,重点油气利用区域与我国的油气合作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构成对我国油气安全的保障,不利因素构成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威胁。确保油气安全需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第四,为保障油气安全,我们既要重视与重点油气利用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又不能忽视与非重点油气利用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减少对重点油气利用地区和国家油气的依赖。

1. 鉴于中东地区复杂的形势,我们应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携手共同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确保石油通道安全和畅通。同时,还应通过完善与中东国家石油合作机制,拓展与中东国家在石油附加领域和非石油领域的合作,如民生、基建等领域,增加其对我方的依存性,减少和抵消不利因素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影响。不妨设想将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石油管线延伸到伊朗,伊拉克等中东主要产油国,建立一条由中东经中亚到我国的石油运输陆上通道,减弱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建立经中亚到我国的石油运输陆上通道,中东石油从陆上进入我国,其安全性将得到极大提高。

2. 中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方,应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平台,在力助中亚局势稳定和支持中亚有关国家自主解决内部冲突的同时,通过采取完善现有的油气合作协定,健全油气合作的制度法规政策,优化油气合作的立体结构,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深加工和管道建设工作力度等措施,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 

3. 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且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建设者,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两国的合作有可能出现复杂多变的局面。我国应尽量争取与俄罗斯达成更多的合作项目,但不能完全依赖,更不能一厢情愿[10]。为保障我国的油气安全,必须花大气力开辟新的油气进口渠道。油气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近年来俄罗斯宣称要将能源战略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东方,但是否意味着完全只与中国一个东方国家合作,仍是未知之数。

4. 长久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关系,并视对方是发展道路上的真诚伙伴。我国石油企在与非洲开展石油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国情,保护当地的环境和确保劳工权益,不给西方国家的指责、非议留下口实。注意从项目启动开始,就在合同、建设、采购、生产、财税等领域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确保经营合规合法。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尽量避免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在不干涉其内政前提下,对严重违反合同的行为,也应利用经济外交法律等手段施加必要的影响,以适应国际社会的期待。要正视来自运输领域的挑战,通过畅通线路规避风险和增强自身航运能力、护航能力把石油运回。总之, 要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对非工作“真、实、亲、诚”四字方针为指导,坦承面对并积极解决石油合作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保障我国的油气安全除了要采取上述的针对某一特定油气出口地区和国家的措施外,还应采取适合所有油气出口地区和国家的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以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为宗旨的油气贸易体系,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贸易机制,化解西方国家对油气输出国油气贸易的控制垄断。拓展和畅通油气运送管道,降低海上石油运输风险,以进一步巩固既保障我国油气安全,又能兼顾油气输出国利益的油气合作关系。通过完善与油气供应国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创新与油气供应国非政府层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油气贸易与合作在国家外交策略中的地位,积极开展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官方油气外交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民间外交[11] 377-401。打铁还需自身硬,进一步增加我国国内油气储备数量,以此增强抗击海外油气供给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增添我国在油气国际谈判中的筹码,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雅婧,王有鑫.“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的经济合作[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2).

[2]孙玉琴,姜慧,孙倩.中国与中东地区油气合作的现状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5,(9).

[3]李鹏.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基于合作意愿差异化视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2).

[4]刘丽慧,陈闻君.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机遇与挑战分析[J].北方经济,2016,(5).

[5]鲁东侯.中亚油气合作风险及应对[J].中国石油石化,2015,(19).

[6]李泽维,陈宪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中俄油气合作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5,(2).

[7]赵先良,潘继平.中俄油气合作重大进展及其潜在风险与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14,(10).

[8]赵嫒,嵇昊威.中非石油合作之石油运输通道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1,(2).

[9]刘曙光.非洲石油战略意义与中非石油合作开发[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6).

[10]程春华.中俄油气合作:现状、问题与思路[J].俄罗斯学刊,2013,(4).       

[11]谷树忠,成升魁,等.中国资源报告——新时期中国资源安全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编辑:汪智力

Impacts of Key Oil and Gas Utilization Areas on China's Oil and Gas Safety and Countermeasures

Wu Sijun

Abstract: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constantly increased China's dependence on oil and gas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Middle East, Central Asia, Russia and Africa are the regions and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 and outputs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 key region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geopolitical structure, domestic situation, diplomatic relations, energy poli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of these regions and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fects, which have hidden dangers to Chin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strategy. To this end, we can reduce the risk of offshore oil transport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key oil and gas regions, improve the oil and gas trading system for oil and gas safety between countries, and expanding and smoothing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pipelines, and taking measure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to enhance China's ability to resist the uncertainty of overseas oil and gas supply, increase China's bargaining power in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trade negotiations, and better coordinate with the national energy strategy to ensure the safety in China's oil and gas use.

Keywords: Oil; Natural G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Geopolitics; Oil And Gas Resources Strategy

 

[作者简介] 吴思珺(198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