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王艳明 郑情愿 陈红梅      阅读量:197      时间:2019-01-18

[摘    要]  “微模式”是在数字技术及移动WEB2.0生态条件下,基于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及移动APP所开发的城建档案工作平台。“微模式”是档案工作“主模式”的补充,它虽然只能处理部分档案业务,但通过在移动智能终端的集成,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及交互性,扩展了档案工作的时空边界。“微模式”包含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城建档案APP、城建微视频3种类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建档案工作存在归档和查询难度大、档案形成周期长和跟踪难、档案制度不健全和监管难度大、档案涉及专业性强、档案资料在外业务量大、兼职档案人员业务能力弱、档案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运用“微模式”,有助于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丰富档案工作模式、创建档案业务处置方式、培育档案意识、提升信息开发和交互能力。推进“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一是注重用户体验,实现人性化、自动化的开放原则;二是以移动需求为导向,与“主模式”互相补充;三是强化档案意识培育和文化宣传;四是突出信息利用与适时信息交互功能;五是坚持前瞻性、渐进性、特色化的开发原则;六是体现跟踪、执法和信息交互的实时需要;七是加强安全管控,确保信息安全。

[关键词] “微模式”;城建档案工作;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移动APP

[中图分类号] G2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1-0081-14

  

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维护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记录。以管理城建档案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档案馆(简称城建档案馆)是我国数量最多、馆藏总量最大的专业档案馆,它不仅基本覆盖了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甚至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市)都建有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是一种门类复杂、数量巨大,对城市规划、调度、治理与管理具有直接的依据和凭证价值的信息资源。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管理与维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城建管理水平、提升市民居住质量与水平、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城市文化与文明建设、保障城市经济与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城建档案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专业工作,它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强、工作环境复杂、场所流动、外业资料量大等特点。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对城建档案的需求规模、需求方式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几十年来,虽然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手段,不断升级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模式,使其既满足城建档案工作业务发展的需求,又适应城市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对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诉求,但是城建档案工作效率的提升与效果的改善始终滞后于发展的需要,城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城建档案工作需要创新管理手段与技术模式,全面促进和提升城建档案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创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开发手段,使其适应、匹配城市发展与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

近年来,迅速崛起与发展的基于移动互联的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等新媒体技术及移动应用(APP)服务让城建档案工作看到了新的曙光[1] 78-82 [2] 45-49。在我国,基于移动互联的微信、微博、移动APP、移动视频终端等新技术正逐步被应用到档案工作中来,极大地改变了档案工作的面貌,也实现了许多档案工作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管理思维与工作范畴。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技术及移动应用服务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已渐成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建构新的档案工作模式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档案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一些地区和行业,利用新媒体及移动应用技术建构新的档案工作模式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已具备全面推广及应用的可能性。

事实上,城建档案工作作为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领域,不可能对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视而不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建档案馆也开始探索利用新媒体及移动应用技术来构建城建档案工作的新模式、创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开发的新手段,使其既满足城建档案工作的现实需求,提升城建档案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又开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助力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在此技术背景和社会诉求中,一种基于新媒体技术及移动应用服务的城建档案工作模式——“微模式”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基于全新理念及技术实现方式的城建档案业务模式,将弥补和丰富城建档案工作手段,提升城建档案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并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各项工作及城市公众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


一、“微模式”的概念、特点及技术类型

  

为了清晰了解“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微模式”的概念,把握其技术特点,并明确其技术类型及应用差异。

(一)“微模式”的概念

简言之,“微模式”是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及移动应用服务等技术形式所开发的档案业务实现方式以及档案信息交互的实现手段。

要准确把握“微模式” 的涵义必须廓清以下几个问题:

1. “微模式”的界定与比较。既已提出“微模式”,在事理上必然就相应有一个“大模式”或者“主模式”。这里的“大”“主”与“微”的意义,就是建立档案工作两种工作模式的区别,或者说就是建立本文所定义的档案工作模式与原有档案工作模式的区别。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经在档案工作中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各种基于传统互联网技术及PC平台的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得到全面开发,并在各种类型的档案馆(室)的档案业务及信息服务中得到应用与普及。大约在本世纪初,我国档案工作基本进入以传统PC为应用平台的技术时代,其档案工作模式可以称之为“计算机档案管理模式”或者简称为“PC模式”,其业务工作的实现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布与利用是通过个人电脑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已经建立起的基于传统互联网及PC平台的档案工作模式称之为“大模式”或者“主模式”。

这种“大模式”“主模式”的档案工作模式,涵盖全流程、全业务范围、全部档案数据管理、整体安全控制的档案业务,是所有的档案馆(室)的核心业务工作系统。

基于此,本文所界定的“微模式”是指基于移动互联技术(WEB2.0)及智能终端平台(手机、平板、无人机等),利用即时通讯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及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以完成部分业务流程、实现特定信息功能为目标所建构的档案工作模式。

“微模式”一般是在手机、平板、无人机等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限于其平台规模、业务工作特点及数据处理能力,其工作范围、业务功能及数据管理与基于传统互联网及PC平台的档案工作“主模式”相比,不仅平台规模小,而且平台功能也相对较少。因此,相对于城建档案工作的“大模式”“主模式”,本研究所定义的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微型的局部功能性平台,或者说是城建档案工作的“辅助模式”,对城建档案工作“主模式”起到补充、加强和辅助性作用。

目前,综合或者独立运用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及移动应用开发而建构的档案“微平台”已有成型的案例。从既有案例及发展趋势看,档案“微平台”实质就是一种档案业务处理或者信息交互平台,不过它仅以实现特定的档案业务、专题的工作研究、移动的信息交互为己任,注重方便快捷的业务实现和用户体验。

2. “微模式”的技术实现方式。首先,“微模式”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集成与实现的技术模式。移动智能终端从目前来看主要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人机等,它们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三大移动智能终端,未来也可以拓展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其他智能终端上。

其次,“微模式”是运用即时通讯技术、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等技术实现的。

即时通信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的软件,它分为PC端和移动端,本文所讨论的是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及功能的不断拓展,现在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都很多,从世界范围看,依据用户数量,全球三大即时通讯软件分别是中国的“微信”、美国的WhatsApp、日本的Line。

社交媒体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供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网络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播客等等。比如像美国总统特朗普惯常使用的“推特”(Twitter),还有我国的微博均属此类。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即时通讯工具与社交媒体的许多功能都交叉重叠,区别越来越小,因此现在也被泛称为“新媒体”。

移动应用开发是为手机、掌上电脑(PDA)、UMPC等便携智能终端设备编写软件流程和程序的集合。现在移动应用开发在我国应用最为成熟的就是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开发。

此外,本研究在此亦将基于移动应用(APP)控制的移动智能设备——无人机纳入该范畴,因为无人机也属于一种移动智能终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集成到档案APP或者“主模式” 上,利用无人机来实时采集有关图像及视频信息,以满足诸如实时档案信息采集及档案执法检查等特定档案业务的需要。

(二)“微模式”的特点

鉴于上述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结合本文所建构微模式的主旨,这里所定义的“微模式”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微模式”是档案工作“大模式”或者“主模式”的补充,不是替代,它是在特定移动条件下开展档案业务是的辅助手段,特定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发布与开发的补充方式。

换言之,档案工作的基本方式依然是“主模式”,“微模式”只是一种辅助和补充,不具备、或者说至少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具备替代“主模式”的可能,当然不排除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业务处理、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

第二,“微模式”只能处理特定的部分档案业务,尚不具备处理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文件及档案业务的可能。

第三,“微模式”是集成在移动智能终端上,适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档案业务处置及档案信息发布与交互,具有“主模式”不可比拟的方便、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

第四,“微模式”扩展了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发布与利用、档案文化传播的时空边界,作为“主模式”的业务延伸,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模式”更像是档案工作及信息平台的神经末梢,实现了档案业务、档案信息交互的全域(地域、空域、时域)覆盖,与“主模式”一起,共同构建了全域档案工作模式。

第五,“微模式”不是封闭和独立的档案业务及档案信息平台,而是植根于或者整合在“主模式”的档案管理系统之中,其业务是“主模式”的延伸,业务操作、数据处理、安全控制亦在“主模式”整体架构的规划与设计之中。“微模式”中发布与推送的数据源于“主模式”,其档案业务数据及业务办理所产生的数据最终也须传输至“主模式”的数据库及服务器上。从系统的拓扑结构看,“微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主模式”的移动终端或者子系统。

第六,“微模式”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及交互性。与“主模式”不同,“微模式”更多表现在客户端,这里的客户主要指非专业、非专职的档案工作者,泛指档案部门之外所有公众。既包括文件形成、处置、归档的机构与人员,也指一切档案用户甚至所有的档案信息受众。这些人员所拥有的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上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业务及信息需求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安装(档案APP)“微模式”平台,从而处理相应的档案业务或者享受档案信息服务。

因此,考量即时档案业务处理、全民档案信息采集、高效档案信息服务、良好档案文化传播的档案“微模式”平台,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效果,注重用户的交互性,从而充分发挥“微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三)“微模式”的类型

从理论与技术的角度看,可供“微模式”实现的技术手段很多,本研究仅采用国内目前最为流行、用户数量最为丰富、用户体验较为良好的微信及手机APP两种形式,同时将移动智能终端无人机集成在档案APP上,构建微视频平台。换言之,本研究所建构的“微模式”仅指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3] 41-47、城建档案APP、城建微视频三种类型。


二、“微模式”应用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


城建档案工作与其他类型的档案工作虽然在档案业务的基本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其文件的形成与流转、文件的归档与验收受到城市建设工作的规范与影响,在业务内容及操作方式上与其他类型的档案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建档案及城建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城建档案工作的“主模式”存在许多无法合理解决的问题,进而也影响到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基于移动互联的“微模式”,作为城建档案工作“主模式”的重要辅助与必要补充,必将全面改变城建档案工作的面貌,提升城建档案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创新城建档案信息的开放与利用。

(一)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城建档案的特点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掌握“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我们必须认清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城建档案的特点对城建档案工作所带来的变化及挑战[4] 104-105,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所须发挥的作用及所能发挥的效能,并以此指导城建档案“微模式”的技术开发及实现方法。

1. 城市建设项目分布广、类型多、数量大,归档工作及信息查询工作难度较大。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快速扩张,不仅城市的空间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建设品质及新的发展理念也逐步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由于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因此城市建设项目整体数量必将越来越大,这客观上对城建项目的归档带来与日俱增的压力,城建档案馆的归档预审、接受归档及监督执法工作或将不堪重负。

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大型城市卫星城的建设,也导致城市建设项目的空间分布极广,城建档案工作的空间半径不断延伸,这客观上又极大地增加了城建档案的预审、归档及执法工作的工作量。

此外,随着绿色环保、文化休闲、智慧管控等城市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城建项目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技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城建档案的类型与构成也越来越复杂,这客观上更进一步增加了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范围和技术难度,形成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在城建档案的业务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城建档案的信息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城市文化发展及市民生活保障的直接需要,城市机构及市民对城建档案的信息需求不仅在总量上急剧上升,而且在利用方式上也要求更及时、更便捷的服务。而城市建设规模与品质的提升,建设项目向更大的空间上延伸,向空中和地下扩展,又导致每一个建设项目及城市的运行管理所需的城建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要求城建档案信息具有更强的辐射能力和更广的交互空间。这种城建档案信息需求的新的变化趋势,已经给城建档案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诉求。

2. 城市建设档案来源广泛、性质多样、形成周期长、跟踪难度大。由于城市内各机构行政管辖的权限、城市的发展变迁等多重因素的特殊性,导致城市建设档案的来源非常广泛,城建档案工作需求不一致,协调难度大。

城建建设工程性质多样,市政工程、工业制造、商业教育、文化旅游、办公民居、交通航运等包罗万象,更兼新建、改建、扩建、复建、迁建等建设类型各异,使得城建档案各具特色,形成规律与材料构成也大相径庭,因此城建档案的监管及归档工作必须实行差异化对待,从而保障各个项目的建设档案完整、准确。

城市建设中有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有的项目规划或投资变更,有的项目拆迁与配套复杂,有的项目技术难度超越预期,凡此种种原因均会导致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城建档案工作的跟踪监管难度变大,项目档案形成周期超过归档移交计划,前期形成的档案散失和损毁的概率急剧上升,给城建档案工作增加新的难度。

3. 城市建设档案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监管难度大。在城市建设中,许多业主及设计、施工单位的城建档案意识非常淡漠,没有制定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不重视和关注城建档案的积累、序化和管理,敷衍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协调,对监管亦阳奉阴违,城建档案归档工作屡屡被搪塞推诿,归档质量无法保证。

4. 城市建设项目档案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面广、专业性强。城市建设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的实施几乎涵盖所有的学科分类,涉及勘察、地质、水文、测绘、环保、气象、地震、设计、土建施工、 设备安装、管道施工等许多专业,每个项目档案的形成规律、文件构成、分类方法、编号规则都不相同,呈现较强的专业特征。城建档案工作需要精准的分类指导、科学的工作方案来予以保障。

5. 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现场性强、项目档案资料外业量大。城市建设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室外和地下进行,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安装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档案现场指导,城建档案跟踪检查、监督执法大都是在现场进行,确保外业档案资料的安全和完整,这客观上要求城建档案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城建档案工作的现场业务指导及执法检查。

6. 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档案业务能力较差,城建档案业务指导能力不足。虽然大多数城建项目配备有兼职档案人员专门负责项目档案的积累、管理与归档工作,但这些兼职档案员的流动性大,一个项目常常多次更换兼职档案员,导致城建档案工作缺乏连续性,城建档案的管理与归档工作的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同时,兼职档案员的档案业务能力也普遍较差,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标准规范理解不深,档案工作流程亦所知有限,从而导致城建档案工作水平不高,城建档案的归档时常破绽百出、质量难堪人意。

7.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的专指度很高、权属性强,同时开发方式与方法落后。前述问题基本是围绕城建档案业务工作进行分析的,城建档案信息开放与利用的问题也很重要。归好、管好档案不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一切档案工作的归宿都在于有效发挥档案信息的各种效用,使之服务于社会与民众的各种需要。

城建档案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仅对于城市的规划布局、科学运管、文化推进、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等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依据凭证和分析咨询作用,而且对国家、地方、机构、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起着核心的法律保障作用,非法或不当的城建档案信息泄露有可能会酿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还是公民个人,都对城建档案信息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潜在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

有鉴于此,城建档案工作的重心必将从过去的“收”与“管”转向“用”。这就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城建档案信息的利用规律及机构与公众对城建信息的需求特点,科学做好城建档案信息开放与开发工作,在满足社会与民众对城建档案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体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然而,几十年来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囿于观念、管理与技术的原因,开放、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比较落后。资源粗放,针对性差;被动服务,坐等上门;上网资源匮乏,交互能力差;过于强调保密,资源效用低下。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观念,开放开发模式,在提升和激活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满足和适应社会及民众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

此外,城建档案信息与其他类型的档案信息不同,它具有较高的专指度,信息的专业性、功能用途及服务对象有很强的指向性。同时,大部分城建档案信息不仅具有明确的权属性,而且对于城市运维和安全管理有着很强的保障作用。故此,城建档案信息的开放、开发以点对点的服务形式为主,不能采用普遍开放的服务手段。这就面临着巨大的信息需求量与有限的开放渠道、特定的服务形式之间的矛盾。当前,这种矛盾已经显现,如何科学应对是摆在城建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城建档案所呈现的新的特点、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所呈现的信息需求,给城建档案的业务工作及信息工作带来了新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和信息工作创新工作模式、丰富信息开放与服务手段,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及城建安全运管的不断增长与变化的需要。

(二)“微模式”应用的意义与作用

运用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移动APP等技术创立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是数字时代及WEB2.0环境下城建档案工作新的发展及创新方向。“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解决城建档案工作发展中的矛盾、提升城建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5] 44-47。

1.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本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进入数字时代,近5年来4G技术的普及及WEB2.0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得国家的各项事业与业务工作、社会的文化形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使整个社会沉浸在移动与交互的生态场景之中。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的专业工作模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态度终将难以为继。

因此,城建档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观念在变、管理的思维与手段在变、运用的技术模式在变,城建档案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同时,城市建设者和市民的工作习惯在变、生活模式在变,过去基于PC和WEB1.0的城建工作模式无法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WEB2.0技术,建构城建档案工作的“微模式”,让城市建设者、让有要求的市民在移动场景下,使用移动终端便捷与高效地完成和实现城建档案工作业务及信息交互。

2. 丰富城建档案工作的模式,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诉求。前文已经分析过,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建项目空间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数量庞大,城建档案的形成周期长、跟踪难度大,城市建设及城建档案工作的这些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仅仅依靠过去的城建档案工作“主模式” 只能越来越难以胜任,必须谋求新的思路与方式。

建构城建档案工作的“微模式”,就等于建立起移动的、交互的个人办公和信息平台。前述的无论哪一种状况,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将城建档案工作的场景延伸到每一个项目、任意的空间,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全域覆盖,从而满足城市建设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及信息交互的诉求。

3. 适应城建档案的特点,创新城建档案业务处置方式。长期以来,城建档案的外业资料量大、现场性强、构成复杂、专业性强一直困扰着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处置,“微模式”的应用与运行,可以将外业、现场的城建档案工作与城建档案馆的“主模式”平台实现连接与互动,让每一位专业的城建工作者也能成为全员兼职档案人员中的一员,通过“微模式”的交互行为,实现现场的城建档案业务指导,从而有效解决城建档案工作者档案业务知识的缺失与城建档案工作的专业指导不足的矛盾。

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的应用与运行,可以让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到现场、跟踪到每一个流程、指导至每一个具体的业务环节,实现城建档案工作业务处置模式的创新,从而保障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的任何空间与环节上的全覆盖。

4. 运用新技术,构建新的城建档案意识,培育文化宣传平台。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及信息工作的水平,有赖于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每一位城市公民城建档案意识的提升,让他们明确城建档案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管理与运维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城建档案关乎每一个人的权益及生活的质量。因此,运用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移动应用等新的技术形态,构建涵盖城建档案意识、培育有文化宣传功能的档案工作“微模式”,让城建档案意识与文化融入城市市民及城市建设者移动形式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中,提供并开发老百姓需要的档案信息及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有利于从形式到内容实现城建档案意识的培育与城建档案文化的宣传。   

5. 运用新技术,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开放与交互能力。前文分析指出,城建档案信息是一种海量信息资源,具有极高的开放开发价值,同时它又具备专指度很高、权属性强、非法获取的危害性大的特征。“微模式”作为城建档案工作“主模式”的必要补充,首先可以实现城建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有效挖掘,适合用户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的获取与利用,有利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其次,“微模式”的应用,可以在移动客户端实现特定用户的个性化定制与推送,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主动精准式服务,满足社会机构与市民的多元需求,提升城建档案信息的服务效率与效果。

第三,应用“微模式”平台可实现符合安全需要的点对点城建档案信息的开放与利用,预防与阻断权属性城建档案信息的非法获取,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实现核心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解决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三、“微模式”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微模式”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发展趋势,在城建档案工作中应用也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然而,“微模式”应用开发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用户体验、技术基础、功能拓展、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达到既经济高效、又务实易行,同时安全可靠的目的。具体来说,“微模式” 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开发,可秉持与贯彻以下策略。

(一)注重用户体验,以实现人性化、自动化的开发原则

与城建档案工作“主模式”不同,“微模式”的业务实现主要在移动客户端。这些客户既包括城市建设项目的广大建设者、城建项目专兼职档案员,也包括城市的每一位市民甚至其他任何有某种需要的社会公民。特定情况下,也指利用“微模式”平台来实现移动业务处理的城建档案工作者。而无论使用的对象是谁,“微模式”的业务处置、信息交互都要在便捷的移动平台上实现,因此其开发应用首先必须面向用户,考虑便携移动终端的操作特点,考虑用户的使用人群,尊重用户思维与操作习惯,给用户提供好的使用体验,这样才能让用户接受“微模式”、熟练操作“微模式”,从而发挥其业务处置效能、实现信息交互。

面向用户、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对于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而言并不是一般移动端软件开发意义上的界面新颖、功能清晰、操作友好等用户体验的内容,更指在城建档案业务实现及信息交互上的自动化、人性化诉求。在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档案APP、智能视频终端的功能解析和业务流程上,尽可能让每一个业务功能、每一项文件处置、每一次数据操作都能在系统内置的标准与规则的控制下自动实现,或者由人工辅助完成,尽最大可能减少完全由人工操作与干预的环节。

此外,在一些档案业务功能的设计上,尽可能将其与城市建设专业业务流程进行集成或者并发,这样容易做到档案业务的自动触发和一体化实现,达到档案业务处置与专业工作同步实现,从而提高城建档案的归档效率与质量。

软件工程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贯彻标准规范、吃透业务功能、科学把握需求,实现这个功能的开发并不困难。

(二)以移动需求为导向,与“主模式”主次搭配、高低有序、优势互补

随着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移动应用开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城建档案“微模式”虽是基于这些技术与平台开发的,但并不追求形式上、流程上、功能上的“大而全”,作为城建档案“主模式”的辅助,恰恰可以以 “微而精”为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可在城建档案“微模式”的开发上,以城建档案信息交互及城建档案业务移动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功能模块和业务内容。在这里必须强调是“移动需求”,意指必须在适合移动智能终端上完成的流程、功能和实现的业务。

这样的开发思路,可以使得城建工作“微模式”与“主模式”形成主次搭配、高低有序、优势互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实现功能移植与数据共享,确保在固定及移动场景下所有城建档案业务及其信息交互均可以以合适的、高效的、经济的模式实现。

(三)强调城建档案意识培育与文化宣传

移动客户端几乎是每一位公民集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的智能平台,当用户因为城建档案业务需求、信息需求而在其智能终端上关注或者安装了城建档案“微模式”应用时,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城建档案意识培育及城建档案文化宣传推送的窗口。故此,城建档案“微模式”的应用,必须强调在城建档案意识培育及城建档案文化宣传功能上的组织与设计,助推城建档案工作及城市文化建设。

但是,今天微信公众号如过江之鲫,移动APP泛滥成灾,城建档案“微模式”应用开发如何培育用户的城建档案意识,怎样宣传与推送城建档案文化,避免被用户视为无用或垃圾信息,就成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理性分析用户的信息与文化心理,研究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与文化的需求特征,探索友好的切入方式与互动手段,从而保证城建档案“微模式”在此功能上的长期实现。

(四)突出城建档案信息利用与适时信息交互功能[6]

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是档案工作的归宿与发展基础,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必须突出城建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功能,同时重视在“微模式”上档案工作者与兼职城建档案员及其信息用户的交互工作,充分体现“微模式”的技术优势。

适时的信息需求及满足移动条件下的信息推送已经成为移动数字和WEB2.0时代公众对信息诉求的新特点,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平台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必须具备这一功能,满足合法用户在移动条件的信息检索查询及对查询信息的及时推送。并尽可能提供多种检索手段供不同层次用户进行信息检索,同时在后台或“主模式”上组织尽可能丰富的数字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交互适用于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及信息利用工作的咨询、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城建档案业务工作的处置、信息查询利用中,城建档案工作者需要向城市建设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兼职档案员、各类城建档案信息用户解答政策、指导业务并接受问题反馈,必要时还需要实施归档预审及信息安全控制,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微模式”平台具备较强的信息交互功能。

(五)坚持前瞻性、渐进性、特色化的开发原则

我们在开发“微模式”技术平台时,一定要具备前瞻性,分析和研判上述要素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使“微模式”的功能设计具备模块化特征,使“微模式”用户体验具备较强的可塑性,让“微模式”能够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与用户迭代的诉求。每一座城市的规模与文化、每一家城建档案馆的技术基础与管理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的开发应用不必一蹴而就,可以采用渐进式发展的技术路线。“微模式”包含功能不同的多种平台类型,无须谋求一次性实现。可以依据资金、技术、需求状况优先在某一个模式上取得突破,在获取成熟的经验后再进行延伸性的开发。具体在某个特定微平台的开发上,可以让成熟的、确定的功能模块先期建设,技术以实用为原则,业务操作也可以遵循先人工、再辅助、后自动实现的循序渐进的思路。

“微模式”开发不可千篇一律,同样要注重不同城市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的特色性。这种特色既包括城市文化的体现层面,也包括城建档案业务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发布与推送、人机交互等功能特色及差异化技术实现层面。各具特色,才能相互借鉴、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在整体上推动“微模式”的开发应用水平。

(六)体现城建档案工作业务跟踪、执法和信息交互的实时性需要

城建档案工作有两项业务非常强调实时性,一是城建档案业务跟踪,指的是城建档案工作者对某一个建设项目进程进行同步跟踪,在特定的建设环节上按照规定处置城建档案相关业务工作。比如隐蔽工程预归档、特定专业文件提前验收、特定子项与阶段的归档预审等,这些业务大都需要及时跟踪实施,才能确保城建档案的归档的完整与系统。二是城建(档案)执法检查,指的是城建档案馆依据相应的法规与授权,对城市建设范围内的所有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城建档案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动态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到城建档案馆及其他监管机构,后期再依据相应的法规与制度进行处罚。目前,我国的城建档案馆大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信息中心,依据自身的职责与授权,可以同时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城市建设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检查与执法,采集相关的视频资料与凭证信息,保障城市建设的文明施工及城建档案工作的顺利执行。

由于城市建设空间太大,项目太多,同时又需要在城市空间的各个高度上进行实时跟踪和信息采集,这时基于智能无人机开发的“微视频”平台就可以大显身手。我国智能无人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动能强大,利用它所开发的城建档案工作“微视频”平台可以高效完成城市范围内城建工作、城建档案工作的执法检查,并可以依据需要同步采集实时城建项目照片和视频资料,既可以作为执法检查的证据性资料,又可以丰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与功能。

此外,在城建档案信息利用与开发工作中,机构与个人用户会利用移动终端上的“微模式”与城建档案工作者进行交互,开展相关政策、信息的咨询与交流,而这种交互他非常强调实时性,即及时满足用户的咨询和信息要求。因此,“微模式”各类型平台的应用开发时,必须保障这一功能的实现。

(七)加强安全管控,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安全

安全无小事。城市规划、项目建设、市政运管等许多城建档案信息不仅具有很强的权属性,而且对于城市安全、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的应用开发中,对于相关的城建档案业务处理、城建档案信息的发布与推送必须要有明确的用户权限控制与管理。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平台除面向公众的微信公众号之外,城建档案APP及微视频平台的安装、使用必须设置相应的审批及权限控制,确保业务处理及实时采集的城建档案信息受到明确的管控,并保证确定的数据流向及安全存储[7] 24-28。

基于智能终端、利用最新移动数字及WEB2.0技术实现移动生态环境下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城市范围内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及信息采集与利用工作的全域覆盖。每一座城市可立足城市发展特点及文化特色科学定义自己的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平台,秉持上述开发及应用策略,保证城建档案工作“微模式”平台顺利实现,助推文明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云惠.APP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应用图景展望——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7,(4).

[2]周耀林,路江曼.论社交媒体下档案服务的创新[J].档案学通讯,2014,(6).

[3]倪丽娟,陈 阳.“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微信建设的SWOT分析——基于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7,(3).

[4]彭瑞雯.浅析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1,20,(6).

[5]冯兆平.论城建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J].档案学研究,2007,(5).

[6]王 瑛.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工作发展初探[J].城建档案,2015,(1).

[7]黄晓鹏,陈淑珺.从城建档案特点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城建档案,2010,(10).

编辑:邹立鸣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icro Mode” in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Wang Yanming, Zheng Qingyuan, Chen Hongmei

Abstract: "Micro-mode" is an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platform developed based on instant messaging, social media, intelligent terminals and mobile APP under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obile WEB2.0 ecological conditions. "Micro-mode" is a supplement to the "main mode" of archival work. Although it can be used to only handle part of the archival business, it focuses more on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ity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s, which expands the space-time boundaries of the archiving. The "micro mode" includes three typ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way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the WeChat public number,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 APP, and urban construction micro vide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or query, and it takes even longer time to form the archives and becomes hard to track. Besides, problems like incomplete archiving system and supervision difficulty, profession and massive archives, weak capability of part-time archiving staff, and insufficient arch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By using the"micro-mode", it can help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enrich the archiving modes, create archives business disposal methods, foster archives awareness, and enhanc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mode" in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the first is to focus on user experience and realize the open principle of hum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the second is mutually complement to “main mode” by taking mobile demand as the basis;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cultural propaganda; the fourth is to highligh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timely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he fifth is to adhere to forward-looking, gradual, and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the sixth is to reflect the real-time needs of tracking, law enforcement and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the seventh is to strengthen security control and ensure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words: "Micro Mod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ing; Instant Messaging; Social Media; Smart Terminal; Mobile APP


[作者简介] 王艳明(1964-),男,湖北黄冈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数字文献(档案)、档案文化研究;陈红梅(196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城建档案管理、档案编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