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阈下高校通识课程的现状和创新——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作者:郭明玉 宋 丹      阅读量:348      时间:2019-01-18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创新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确定了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经典课程的融入,使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相得益彰,并利用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途径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合理分配,适当调节通识教育课程构成比例;四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的原则。

[关键词] 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大连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1-0105-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创新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其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期找出较好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大连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新一轮培养方案是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6-2020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通识教育主要突出学生的全人教育,特别是为学生了解人及人类自身、理解社会和自然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范围较广的教育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精心构建一个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是保证通识课程顺利实施的良好基础。大连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指公共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全校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军事体育、外语、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大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通识课程,包括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人文经典5大类。第二课堂是指一些非正式通识课程或隐性通识课程,比如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讲座、社团活动、劳动等等。

1.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规划

(1)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生物类。其中全校所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课程的必修学分是一致的,但由于专业的不同,在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生物类的课程学分要求上会有略微的差异。

(2)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大连理工大学规划设置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和人文经典等5类共27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核心课程7门,分别为:人类文明史、社会学、经济学原理、科学技术史、科学与工程伦理、逻辑学、艺术与审美。扩展课程20门(见表1)。学生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8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包括2门核心课程。人文经典类不设核心课程,其扩展课程“经典导读”为2学分课程,采取学生从3类指定的经典著作中选择2本自己阅读,由教师指导并以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该类课程占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共计175学分)的4.6%。

QQ图片20181229112032.png

2. 非正式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可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等。如果说上述内容为通识教育正式显性的课程,那么在广阔的教育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还包括大量的非正式通识课程。比如健康教育(必修)0.5学分、社会实践(必修)1学分、讲座、竞赛、两组学习、社团活动、劳动等。

大连理工大学除了设计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面向全校学生的专题报告,如“百川讲堂”还开展了“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嘉年华”等非正式通识教育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通过设计缤纷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舞台,尽量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积极体悟。这些都有效地成为了学校第一课堂的深化、延伸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二、大连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一)教学理念:文化经典课程的融入

大连理工大学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认为君子不应该和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而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应当具有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思想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1]。大连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学生的“全人教育”,而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研习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人文经典类课程的设置上,通过哲学与古典文学名著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外历史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及思想有基本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书目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以及朱熹《近思录》、王阳明《传习录》、司马迁《史记》等;西学经典阅读书目包括柏拉图《理想国》、笛卡尔《方法论》、房龙《宽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歌德《浮士德》、赫胥黎《美妙的世界》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书目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二)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相得益彰

大连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重质量而非数量,确保长久发展。通识教育采用“核心课程+扩展课程”的方式,通过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按照教师指导、小班讨论等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经典,提高课程阅读量以及小组讨论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充分利用有限的通识课程学分,重点开设几门最基本的核心课程,其余作为扩展课程。学生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8个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门核心课程,如社会发展类的核心课程——社会学、经济学原理;科技进步类的核心课程——科学技术史、科学与工程伦理;心智启迪类的核心课程——逻辑学、艺术与审美。并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课程要求,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保证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营造氛围

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教育之一,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求知欲的满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性的发挥。大连理工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并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到学校进行讲学,丰富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当前大连理工大学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以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考


(一)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理论建设是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从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通识教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高校,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理念作为强大支撑[3]。没有完善的通识教育理论和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通识教育实践的效果,也不可能更好地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业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拼盘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指导[4]。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文理渗透的人才。努力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此外,通识教育还坚持“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5]。因此,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二)合理分配:适当调节通识教育课程构成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限定的共同必修课程中,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一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修养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共9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17.8%;二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如体育、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这些课程共7.5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14.9%;三是语言工具性课程,如外语,10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19.8%。此外,大连理工大学还分别规定了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共16学分[6],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31.7%。这说明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构成比例失调,限定必修课程比例偏大。应对通识教育课程构成比例进行适当调节,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和公民教育课。

(三)四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的原则

为贯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2013年春季学期,大连理工大学2011、2012级本科生可以自主选修24门通识课程。开课以来,共计5500余名学生参加52门次课程学习。通过对1353名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5.1%的学生了解通识课程,94.7%的学生对所开的通识课程比较感兴趣,94.6%的学生对自己选学的课程感兴趣,95.6%的学生对选学课程的教授方法比较满意[7]。由此可见,通识课程很受同学们的青睐。但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培养计划汇编(2012级)》中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通识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1学期至第四学年第1学期开设,每学期均可选修,而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生物类在内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均只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因为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进行。所以,建议通识教育课程采取每学年滚动开设。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通识教育”这一说法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实际成效也将日渐显著。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使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之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 静.君子不器——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课程的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

[2]姜彩丽.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3]陈 欣.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

[4]汪 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基于5所大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8).

[5]王生洪. 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6]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培养计划汇编(2016级)[Z].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2016.

[7]大连理工大学首批通识课程受大学生青睐[EB/OL].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2013-04-08.http://news.dlut.edu.cn/article/meiti/2013/0408/47887.shtml.

编辑:李利林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 Tak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Instance

Guo Mingyu, Song Da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nnovative gene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During recent year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ed a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lassic courses, made the core curriculum and the extended curriculum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used the campus culture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general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we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 first,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ationally allocate and appropriately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inue it all through the four years of stud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general knowledge continuity.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作者简介] 郭明玉(1988-),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宋 丹(1968-),男,吉林梅河口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