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作者:郭秀兰      阅读量:295      时间:2018-12-06
  [摘 要]近年来,我国某些民办高校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弊端逐步显现,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上缺乏紧迫感,软硬件投入明显不足,隐患较大。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建立健全考核监管机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掌控网络空间话语权和主导权,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办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2-0019-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着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办学体制特殊、生源质量不高等复杂因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方面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维护好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起着政治认同、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作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高等院校承担着科学引领、文化传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和集散地,也是各类思想意识形态交锋博弈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关乎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的政治安全。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数量约占全国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民办高校在校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三成。民办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年学生、传播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在反映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方面起着晴雨表的作用。2016年重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民办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3大办学职能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引领、疏导、强化和控制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是民办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办学体制机制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在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方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成败。因此,民办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特殊的堡垒作用。
 
  二、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与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民办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又有其特殊性。
 
  (一)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
 
  1. 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如征地拆迁、食品安全、贪污腐败、贫富悬殊、道德滑坡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知产生冲击,制约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和实际效果。二是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招生规模扩大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利益格局复杂化,使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日趋显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一定范围内盛行,直接导致部分师生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关注物质创造、轻视意识形态,加上就业形势和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矛盾,容易产生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共识危机。
 
  2. 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服务、货物、人员、思想等整体融合,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融合的过程中,西方一些所谓价值观同盟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极力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扩张,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否定和排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3. 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挑战。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普及,使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趋向多元化、开放化。但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种色情、暴力、谣言、垃圾等有害信息也在通过新媒体传播。同时,境外一些敌对势力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造各种噪声和杂音,对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共同思想基础带来了挑战[1]。
 
  (二)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上的特殊性
 
  相对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还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1. 办学体制上的差异性。我国民办高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同于公办院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民间投资方对学校运作拥有绝对话语权和最终决定权。社会力量办学,多按照市场法则和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自负盈亏,大都以盈利为办学目的。许多投资方除了经营学校外,还投资房地产、物流、金融债券等项目,学校直接成为老板们的融资平台,有的院校一半以上的学费收入会被抽挪到其他非办学项目上。在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载体和氛围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政府从学校决策管理层面把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难度增大,政府对民办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显得比较薄弱。虽然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向民办高校派驻专员担任党委书记、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等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而作为政府代表的党委书记在学校方针政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政府对民办高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较少,相应地在民办高校的发言权也小,客观上使得政府派驻的党委书记在民办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往往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和异化现象[2]。
 
  2. 办学理念上的差异性。民办高校基本属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旨在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招生和就业。生源是民办高校的衣食父母,没有学生,就没有办学经费。而就业不好同样会影响民办高校的办学声誉,影响招生数量和效益。天生的危机感使民办高校不得不将招生和就业工作摆在前面,甚至不惜投入重金招揽生源,费尽心思组织策划各种吸引眼球的“校园软新闻”来提高社会关注度。为提高就业率,民办高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上也舍得投入,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等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的态度却是消极的,存在隐性或显性的淡化政治、怀疑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他们认为这些是软指标,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所以不必向公办院校看齐,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等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被简单工具化,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安全稳定的“消防员”,其思想教育职能被“边缘化”。
 
  3. 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差异性。目前高校学生的政治倾向大致呈现“181”结构:10%的学生是坚定爱党、爱国、传播正能量的群体,10%的学生对现行体制一味批判、吐槽甚至谩骂,80%的学生属于灰色地带,对政治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被称为政治“无立场”群体[3]。由于民办高校普遍缺乏良好政治文化氛围,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比例会更大一些。民办高校的学生同普通高校的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阶段,有着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共同的特征,如充满活力、缺乏生活阅历、生理和心理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但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在理想信念方面,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竞争的失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孤独、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又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甚至边缘性格;在思想意识方面,处事比较感性,部分学生存在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责任感缺乏、利己思想严重、道德伦理失落、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不良倾向;在学习态度方面,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个别学生甚至是“应付”“混日子”,成绩令人担忧;在法纪意识方面,有的学生法制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松懈,过于强调自我,诚信不够,“哥们儿”义气严重。
 
  4.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差异性。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各校都处在摸索之中,尤其是工作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创时期,这可能是当下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一,作为具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体责任的教职工绝大多数都是合同聘用人员,部分教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对自我的界定和评价也不高,学校待遇的高低和人文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抱有打工混日子的思想,忘记自己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职能。少数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教职工因待遇过低等问题懈怠工作,在QQ和微信群里发泄不满情绪,鼓动学生与校方对立,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其二,队伍结构不平衡,缺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一些民办高校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不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德育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不安排系统的专业培训,大量使用外聘或兼职教师,有的教师甚至是大学在读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不稳、流动性大、松散度高、责任心不强,极易产生价值认同危机,导致教职工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出现真空和重大安全隐患。
 
  5. 思政教育形态上的差异性。民办高校大多有着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但由于办学整体力量较弱和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弱化、淡化,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分离,课堂教学与日常行为管理“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查发现,一些民办高校只满足于简单地完成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且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我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导致他们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认可,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总量不足,工作中又各自为战,互不通气,难以形成合力。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把控不严,片面迎合学生兴趣点,盲目引入一些社会名流、商界成功人士甚至“公知”“大V”来校开办文化讲坛,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宣扬西方学术思潮和价值、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舞台,这不仅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还带来了学校意识形态安全上的隐患。
 
  三、有效破解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困局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民办高校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一)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考核监管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在确立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地位的前提下,出台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学校党委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上的主体责任,强化追责问责机制,落实目标考核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学校内部也要落实“分级”和“联动”考核,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其次,民办高校要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民办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承担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最后,要健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明确董事会和校长权责,切实落实基本办学经费,有效化解资本逐利性同教育公益性的矛盾,优化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环境,以保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
 
  按照习总书记所说的“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内容,创新方法。要在学习借鉴公办大学统一领导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优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创新民办体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民办高校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体制机制上,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总体要求与公办高校是一致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更有利于协调不同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统一领导、党委主要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新型领导体制;更有利于形成“教”“学”协同、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机制;更有利于有机统一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从整体上改进教育和服务质量,促进学生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4]。因此,民办高校要坚持自身的教育特色,以创造学生未来价值为宗旨,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把办学体制优势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优势。
 
  (三)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解决好“最先一公里”问题
 
  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着重解决好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指出的“最先一公里”问题,也就是解决好“三个转化”问题,即要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学理、转化为学科方法论、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一是要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本进入学生心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创造价值、完善自我的需求和期待。二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而若要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内功建设,潜心问道,深入研究和回答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在增强自身和学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上下功夫,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
 
  (四)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和主导权
 
  坚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首先,加强对人文社科课堂、讲坛、论坛、社团等各类思想文化和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管理,牢牢把握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宣传和引导网络正面舆情,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激变泛滥,依法管网治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载体建设,善于运用微电影、微信群、APP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设“互联网+教育”平台,点对点发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料,线上线下联动育人,用“教育云”开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天地,领航大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充分重视网络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校园网络“大 V”和红色“网络水军”,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名人效应,形成一支以专职舆论宣传管理干部为主导、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工辅导员队伍为主体、以学生党团骨干为重点、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校园网络工作队伍,借助他们的辐射力对校园网络舆情基调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丁振国,陈华文.高校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7-02-14.
  [2]张全福.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与应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唐忠宝.关注高校学生“灰色群体”[N].环球时报,2016-12-26.
  [4]蔡玉生,张 勇,郑 伟.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J].高教论坛,2016,(9).
 
编辑:张 舸
 
Study on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of Chines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Xiul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self-financing market subjects, have gradually exposed their disadvantages in pursuing profit maximization, particularly their weak sense of urgency, apparently 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hardware and significant potential ri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To deal with,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high value building ideological fro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establish sound assessment and supervisory mechanisms, create characteriz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an ac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main front, take control of voice and leadership in cyberspace, in order to maintain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campus more efficiently, persist in education orientation of social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devoting to socialist cause.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ion Orientation
 
[作者简介]郭秀兰(1964-),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