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等城市人才竞争政策比较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陈莉莉,李灯强      阅读量:532      时间:2018-11-28

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大量新兴产业为支撑,必须有一批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作为引领力量。以产业汇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产业和人才互为因果关系。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深化阶段,随着“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国内主要城市挖掘并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红利”,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城市人才政策新特点

 

1. 参与人才争夺的城市不断扩围。2017年2月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相继推出“人才新政”,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则纷纷加码人才政策力度,2018年3月北京、上海也相继加入“人才争夺战”,2018年5月天津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国先后有20多个主要城市发布“人才新政”争夺人才人口,其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全部在列,仍不断有城市加入“战局”。

2. 以户籍政策调整为主要特色。近两年主要城市“人才新政”中无一例外都涉及“户籍新政”。户籍政策最大的调整和亮点是落户门槛大幅降低,范围对象大幅扩大,办理也更加方便快捷。武汉、成都、长沙、西安、天津等城市放宽学历、年龄、住房、就业等方面限制,几乎是“零门槛”落户,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校生都可以提出申请。西安等地还推出“在线落户”服务,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办理落户。

3. 一线城市竞相争夺“塔尖”人才。近两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对于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加剧,纷纷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京、沪严控城市人口规模,2017年常住人口减少的背景下,更侧重于户籍政策支持;深、广除了户籍政策外更侧重于“真金白银”的各种财政支出政策,且随着竞争加剧,深、广政策加码,财政支出力度加大。

4. 新一线城市重点瞄准“塔基”人才。杭州、武汉、南京及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虽然也参与和一线城市争夺部分海内外优质“塔尖”人才,并瞄准自身产业优势和城市战略定位,引进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大量博士、硕士、及大学毕业生才是政策的青睐者,政策着力点放在了毕业生最为关心的户口、住房、就业、收入、创业扶持等多种实际需求上,“零门槛”落户、购房租房补贴优惠、创业房租补贴、创投基金支持等政策组合支持方式成为各城市人才政策“标配”。相比一线城市对于高端人才的争夺,新一线城市主要着力点放在了对大学毕业生等青年人口人才的争夺。

5. 围绕城市战略定位制定人才政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紧密结合自身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如深圳和广州主要聚焦创新和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高精尖缺”产业。武汉、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新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确立之后,积极探索符合城市自身特色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便成为这些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为真正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武汉2017年陆续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两条腿”跑步前进,加快引进人才和产业,加速城市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城市人才政策新问题

 

1. 人才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从短期政策效果来看,以大学生落户政策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在引才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可喜的成绩,杭州、武汉、南京、成都等主要新一线城市均实现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增加,武汉“人才新政”实施当年,新增户籍人口中大学生比例高达72%。据统计,2017年武汉市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户籍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杭州则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效果显著,2017年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第一。尽管如此,但各城市人才政策同质化仍明显,主要支持方式都涉及户籍政策、人才安居生活保障政策、创业创新融资支持、对高层次人才的经费资助奖励等,且城市竞争者越来越多、落户门槛越来越低、补贴力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政策长期效果仍是未知数。

2. 人才政策设计问题。目前部分城市的“人才新政”体现的主要是解决如何“招得来”的问题,而人才引来了、招来了如何“留得住”“用得好”,真正为城市发展服务,才是城市管理者更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政策设计更为关键的问题。由于部分城市人才政策设计没有充分预估到政策影响,也没有和城市产业及就业岗位需求结合,导致政策“朝令夕改”。还有部分城市实施宽松甚至偏激的人才落户政策,导致短短500多天落户人口已近50万,新增落户人口大量涌向房地产市场,由此带来需求量激增,房价直线上涨,其“落户新政”被质疑是替房地产调控政策松绑,吸引人口为房地产去库存,并推高地价和房价,与其政策初衷相背离。

3. 人才流入引致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问题。在户籍新政的推动下,大量新增落户人才需要享受流入城市的教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而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是有限的,尤其是优质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在城市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随着“人才新政”的深入和新市民的涌入,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人口流入较多的新城区和开发区,这些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投入相对比较欠缺,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更大。

 

三、城市人才竞争政策新思考

 

当前国内主要城市以户籍政策调整为主要特色的人才竞争政策是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户籍制度逐步放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等新形势下,各城市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下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建议国家和地方尽早调整和完善人才政策。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对人才政策评估和绩效评价。近两年全国先后有20多个城市加入人才、人口“争夺战”,城市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层层加码,财政支出力度越来越大,涵盖生活补贴、项目资金支持、户籍政策、就业培训、人才安居保障、创业融资支持等方面。为了保障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加强对人才政策的评估和绩效评价。对已实施人才引进地区的相应政策定期进行评估和绩效评价,通过全面细致评估人才政策的整体效益和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引进财政支持方式,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财政资金浪费,保障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才引进中长期规划应紧紧围绕城市的财政中长期预算编制,引入财政承受能力指标考量是否对城市的财政构成负担,对人才政策的发展及其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有步骤、有计划、规范地实施人才引进相关工作,做到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相结合,保障人才政策的可行性和连续性。

2. 人才政策设计要顺应市场规律。各地政府的人才工作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人才政策的制定应从城市的实际用人需求出发,从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发,结合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合理优化城市人才结构,避免政策的同质化和“一哄而上”的问题。一方面,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的选择,尊重产业投资者的选择。政府要为人才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在泛泛的学历要求中,政府应该进一步根据产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而不是仅限于学历层次。建议逐个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做好单项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定期编制发布人才目录,指导人才引进工作有序展开。

3. 优化“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构建稳定的招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估考核、流动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招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政策的制定,并将成熟完善的人才政策上升至地方性法规层面,保障人才政策的持续性,从而有利于稳定人才预期。二是强化人才政策落实制度。一方面,政府应把人才政策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工作落实;另一方面,政府人才管理部门需优化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人才管理责任,科学设计人才考核和评估体系,强化人才权利与义务对等,用好人才。同时,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及时追踪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地政府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真正以人才为本[1]。如改革创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健全科研人员待遇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水平,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2]。四是完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改变以巨额物质奖励为主导的人才引进政策,切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实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国家应鼓励、引导各地之间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和健康的人才竞争,杜绝人才的无序流动和恶性竞争行为。

4. 完善人才生活公共服务配套。建议政府密切关注人才实际流入情况,提前调研分析迁入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组织由规划、住建、交通、教育、卫计、发改、财政、人社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调研相关情况,制定应对的计划方案。加强对人才流入较多的新城区和开发区公共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商业等规划建设力度,尤其是补充新城区和开发区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等。同时,依托新城区和开发区现有资源,进一步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乐际.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7,(10).

[2]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解读[N].北京日报.2016-09-07.

编辑:朱苗苗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alent Competition Policy in Wuhan and Other Cities

Chen Lili, Li Dengqiang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alented people are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to realiz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win the initia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emphasized again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ed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to drive the econom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that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and pow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imary and core objective of inter-city competition is talent competition.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in the past two years, more than 20 key cities in the country have issued the "New Policy for Talents", which has played an immediate role in attracting talents, but still fa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talent policy is still unknown, there are flaws in the design of talent polic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service resources flowing into cities. Therefore, we should adjust and improve the talent policy as soon as possible,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of talent polic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ptimize the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mprove public service matching, better retain and make good use of talent.

Keywords: First-tier city; New first-tier city; Talent competition in cities; Talent power strategy

 

[作者简介]陈莉莉(1983-),女,湖北襄阳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经济政策研究;李灯强(1974-),男,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所长助理,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