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作者:黎大有      阅读量:297      时间:2018-11-28

就业指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帕森斯在1908年提出,其要点是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帮助求职者择业[1]。20世纪初,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从社会到学校陆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已越来越齐备,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法制化。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大部分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作为重要的选修课。在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就业指导课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全面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时代背景

 

(一)新观念变革

1. 主要矛盾的转变。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过去课程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基本就业指导的需求,转化为课程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指导以广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手段,实现课程全覆盖,师资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专业的老师和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队伍组成。传统的就业指导只解决了辅导有没有的问题,却满足不了新时代对就业指导的高质量要求和“一对一”个性化就业辅导与咨询等问题。

2. 主要内容的转变。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走向实践。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授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课程提高自身素养,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应对面试等,具有把以实践探索为主的体验课程理论化的倾向。

3. 主要思想的转变。就业指导的主要思想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体验式教学等成为主题。从传统的老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为主,从传统的灌输思想转变为参与体验思想,从而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更加突出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实践要求。

(二)新技术革命

新技术革命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最紧密的方面是“互联网+”与大数据,这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变革。

1. “互联网+”。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高校更是成为了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脱离互联网,就是最大的脱离实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这种新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学习的媒介,从应用的角度看它已经成为辅助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互联网+”也使就业发展具有了无限可能。

2. 大数据。大数据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个性化的掌握与服务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式的职业辅导,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这是新时代因材施教所必需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数据分析与服务,不仅限于课程教学改革,而且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紧密相关。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建立有关大学生的大数据系统,更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

(三)方法革新

1. “双创”的方法。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而且可以扩大就业机会。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必须面向创新、创业,对学生进行开创性的启发式教育。

2. 合作、共享的方法。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新动能,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应当面向就业单位,与就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互动。用人单位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兼职的机会,高校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近距离考察与培养未来员工的机会。通过合作培养、共享信息,企业可以提前了解学生,而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和社会,达到双向服务、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 参与式教学落实不到位。就业指导课程不是纯粹的理论课程,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成为课程的应有之义,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情景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田野调查法[4]、三方联动[5]等相关教学方法与模式。但是参与、体验的真谛往往不在课程本身,而是在课堂之外的社会中。如果不把用人单位请进来,不把学生带向用人单位进行一线现场体验,参与式教学就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新技术运用滞后。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新技术革命阶段,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与教学相关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更是一日千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极不平衡,“一个PPT打天下”的教学形式依然相当普遍。很多大学教室甚至连最基本的网络教学设备都没有,以至于无法满足线上线下联动的需要。总体而言,新技术的运用既有硬件落后的客观原因,更有老师教学不愿用、不敢用的主观原因。

3. 合作共享观念没有树立。合作、共享的理念不仅存在于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就是师生之间合作、共享的经典阐释。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一门在短期内就能见效的课程,更不是一门可以在教室内就能独立完成的课程。课堂教学必须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与课程结束后的“一对一”辅导咨询相结合。在校学生可以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学习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三、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1. 更新观念。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课程本身的问题,也是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普遍问题。它一头联系着高校,另一头联系着社会,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可以说,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成败是高校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标志,是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6]。这一重大的改革不能只站在学校的本位来谈,而应当站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谈。因此改革必须更新观念。就校方而言,应该树立合作、共享的改革理念,敢于从社会中获取新动能,大力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敢于开放办课程;就用人单位而言,可以提前深入学校培养和发现适合本单位的人才,减少招聘和试用的成本,达到校企合作、共享、共赢的效果;就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桥梁,它促使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发展。

2. 更新方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更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铸牢体验式教学的中心地位。具体而言,首先,要对课堂管理方法进行更新[7]。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方法,从“教师教什么”转向“学生主动学什么”[8],同时课堂可以分模块教学,不应该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全包。其次,课堂教学要敢于“引进来”。让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技术专家、管理领导[9]、杰出校友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再次,课堂教学敢于“走出去”。让学生走上用人单位的相关岗位,参与一线工作,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全景式参与教学的新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和反思能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有效就业。

3. 更新技术。技术更新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保障。首先,需要对课堂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尽量让每个课堂都配备网络教学设备,更可用“互联网+”的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上来,使教学过程能够线上线下实现充分互动。同时,采用“互联网+体验式教学”,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学习”“情景面试”等实践环节纳入课堂[10];用“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翻转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主角”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内化方法”。其次,需要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学生档案”,实现跟踪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通过“互联网+个性教育”,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

新时代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客观而言,新时代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改革提供了新动能、新方法、新目标。只要高校能够切实更新观念、更新方法、更新技术,敢于与时俱进地全方位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就业与创业课题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张 迎,易 萍.情境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3]王永宁.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7).

[4]倪水雄.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就业指导课改革中的运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

[5]金绍荣,梁成艾.“三因定向、三性分层、三方联动”的就业指导课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1,(36).

[6]马 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

[7]陈 涛.从职业生涯规划课剖析大学课堂的有效管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8]王 璇.基于翻转课堂的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机,2016,(11).

[9]黄银生.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

[10]林苏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

编辑:李利林

The New Route for Vocational Counsel Curriculum Reform in New Era

Li Dayou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s of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lagging behi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no concept of cooperation and shar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change our ideas, tak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as the background, take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s the goal, use new technology to upd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cast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firmly,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quality effectiv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counsel curriculum;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big data; "Internet +"

 

[作者简介]黎大有(1979-),男,湖北通城人,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党委副书记,法学博士,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主要从事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