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智库治理与营运
作者:李刚      阅读量:465      时间:2018-11-28

一、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1]。无疑这成为智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中国智库发展的春天。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智库建设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重点关注并亲自启动的重点工程之一。2018年3月,在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在讲话中强调,总书记对新型智库建设非常关心。5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促进科学理性

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突破口之一,把握好这关键一环,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科学理性。众所周知,从事政治活动无时不存在非理性决策的风险,很多治理失败的国家都存在科学理性不足等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所有治理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科学理性的构建需要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支撑。因此,一任主官不宜凭个人好恶作出决策,其决策的后果、影响必须经过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估。而智库又不同于一般市场机构,它依靠的是高校或社会化智库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机构进行环境、政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评估,从而促使领导者形成客观、冷静的思考,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智库评估等体现了学为政本的科学理性。

(二)促进我国决策咨询系统的开放性、透明性、协商性、民主性和包容性

中国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群体之一,几千年来他们都把报效国家作为治学从政的目标,而报效国家需要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在开展新型智库建设以前,除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以通过议案、提案反映情况以外,高校普通教研人员很少拥有向决策者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化渠道。而2013年后,新型智库建设就开辟了一个这样的制度化渠道,高校知识分子可以通过高校智库向市级、省级甚至中央写报告。高校新型智库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加强了党联系知识分子的纽带,增强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开放性、协商性、包容性。因此,我们应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推动形成理性的政策讨论第二空间

政策辩论(policy debating)是国际上一个很流行的概念,但在我国当前的网络空间里却很难开展健康的、正常的政策辩论,因为当前网络上充斥了大量非理性的声音,如果某些观点触犯到这些主体的利益,后果很难想象。为了给政策辩论创造良好的氛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以智库学者、政界、理论界、产业界和主流媒体专家为主的第二公共讨论空间,在这个讨论空间中约定基本的共识,为开展理性的政策讨论提供良好环境。如果没有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智库的参与,这一公共政策讨论空间就难以建立。

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认识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那么高校新型智库就找到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对于高校很多功成名就的专家而言,从事智库工作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

 

二、中美高校智库比较及智库的根本特征

 

高校智库的治理与营运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所谓治理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而营运更多涉及的是微观的、操作性的问题。这两个层次的问题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西方,高校智库在整个智库体系中的地位比不上中国。笔者2016年曾赴马里兰大学进行交流,据该大学中国事务办公室主任介绍,高校智库在美国智库体系中比重较小,作用有限。虽然美国高校智库的数量并不占优势,但有些著名的高校智库影响却很大。如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地带的乔治城大学智库群影响力就很大,美国外事部门的许多专家和官员都毕业于该校,这一学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实力非常雄厚,它作为智库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力也非同一般。再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全美舆情研究中心(NORC)智库,他们不同于中国高校智库以兼职人员居多,而是以全职人员为主,其对各种舆情的分析研判深受美国各界重视。此外,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也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智库,比如贝尔福中心,集聚了包括“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在内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对于美国政策制定具有重大影响。美国高校智库的现状表明,美国高校智库机构量少质优,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高校智库在全美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与美国高校智库不同,中国高校智库数量众多。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7年收录的604家来源智库中,约有370家是高校智库,占来源智库的6成多[2]。虽然中国高校智库数量众多,许多智库也不乏相当影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普遍实力还比较弱,规模一般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包括高校智库本身对智库的认知不到位。在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存在“路径依赖”,即习惯用管理学术机构的思路来管理高校智库,而对智库与学术机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智库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却没能及时理解到位。

学术机构的任务是“求真”“求知”,使知识得以生产和传播,因此教学和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传统学术机构向智库的转型,就要对智库的特性有所了解。

(一)政治性。高校智库向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方案,除了供政府决策参考之外,还会产生相应的政治影响。有专家说,中国已经全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结论正确与否,可以再作讨论;但如果不假思考,就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发布这一信息,将会带来严重的政治性影响。这就是智库工作的政治性。因此,智库给政府出主意、提建议,除了考虑科学性之外,还要首先考虑其政治性。

(二)媒体性。智库即媒体。智库有没有知名度,其传播能力如何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全世界的知名智库,除了从事秘密研究的兰德公司等智库之外,都非常重视智库成果传播。如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就不从事秘密研究,他们为联邦政府、总统撰写的研究报告,普通大众也能看到。他们与大部分社会性智库一样,在智库成果传播方面非常专业,不仅拥有推特、脸书和广播等传播渠道,而且善于并乐于与美国大型媒体开展专栏合作。再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建设了一支专业的队伍专门从事智库成果传播,取得了较好的知名度。现在一提到人大的智库,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人大重阳,这表明人大重阳将自身的媒体性发挥到了极致。高校智库可能在传播上不够专业,但可以联络专业的平台机构开展长期合作,以弥补自身不足。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有一个坚定的传媒合作伙伴——《光明日报》。中心如今能有这样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光明日报》的宣传。在当代社会,传统学术机构要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踏实与专注,但智库项目大部分研究周期较短。因此,要尽可能把智库的媒体性特征发挥出来。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搭建智库平台机构,为促进智库成果传播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湖北新型智库平台在推动智库成果传播、促进智库协同创新、构建智库与决策机构沟通桥梁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扩大湖北高校智库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正是新时期智库发展平台的可探讨之处。

(三)经济性。高校智库的营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了支持高校智库的发展,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江苏省每年向各省属重点智库下拨200万元建设经费,向各重点培育智库每年下拨50万元。但当这一支持5年期满后,如果智库还不能具备造血功能,就必然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智库一定要具备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包括提高自主募集资金的能力。

(四)学术性。学术研究能力是高校智库的宝贵优势,高校智库要不断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增强运用逻辑性、学理性优势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高校智库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作为基于事实的政策分析(evidence based analysis)和传播的非营利性独立机构,智库的本质任务就是以数据、事实为根据,进行政策分析、成果传播教育并撰写各种方案。这就是智库与学术机构的区别。智库既是一个政治性的机构,又是一个传播性的机构,因此,智库应善于在社会上、市场上承担横向项目并自主经营,避免成为只能承担国家纵向项目的机构。

 

三、高校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智库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智库在中国智库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许多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非常重视新型智库建设。之前许多高校文科建设工作汇报的内容大多以学科建设为主,而现在却会分配一定的篇幅来汇报一年来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情况。可见,智库建设已成为高校文科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中的D1—S16(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指标明确将“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作为重要方面,即接受评估的学科如果在服务社会方面卓有建树,那么此项评估得分就会很高。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学科在此次评估中,社会服务一项被评为满分,就是得益于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二)高校智库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高校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并不矛盾,良好的智库建设会促进学科建设和应用型社会科学建设。譬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是一所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高端培育智库,它直接帮助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得到A等次。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工程学科见长的高校,但在2017年却能成功申请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被称为“华南理工现象”。一所理工类高校之所以能够在文科领域取得这样耀眼的成绩,这与该校智库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华南理工大学所属的IPP(公共政策研究院)智库,在智库研究、对策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一整套的理念与方法,对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型社会科学具有很大启发,因此促进了学校文科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除了少数资料整理、理论研究的项目之外,大多属于国家急需的对策性、应用性研究,也就是智库最擅长的战略性、方案性研究。如果一所高校的智库实力比较强,那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就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后来一系列文件,其宗旨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我国现在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许多文件已经提出了意见,今后论文挂帅的评价体系将逐步发生变化。高水平论文很重要,但不能像以往一样将其作为各种学科评价、人才评价及机构评价的最主要指标,而应把内参、研究报告等智库成果的比重增加。部分省市、高校制定的新政策已经明确了不同层次的智库成果对应怎样的科研成果级别。如南京大学规定,智库成果获得副省级以上领导批示就相当于发表一篇C刊文章。江苏省社科院规定,无论领导批示与否,只要被《光明内参》《新华社内参》《人民日报内参》或江苏省《决策参阅》《智库专报》等智库性的内部刊物采纳就视作发表一篇C刊文章。哲学社会科学本身评价机制的变化,对智库发展是有利的。因此,高校发展智库和学科建设之间没有冲突,而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相反,如果不重视新型智库建设,那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会与其他学校拉开差距。

 

四、高校智库治理和营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

 

(一)高校智库治理的“三明治陷阱”

“治理”(governors)和“管理”(management)概念是必须区分开的。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如战略规划、规章制度等属于治理范畴。如湖北省明确的11家省级新型智库,就是湖北实施智库治理的一种体制,智库治理主体是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江苏省将智库分为三级体制,第一层级叫江苏省重点智库,属于高端重点智库,共有10家;第二层次叫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第三层级叫江苏省重点决策研究基地,约有四五十家。这一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江苏省智库的治理主体是省智库管理办公室,该机构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合署办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是宣传主管单位中与高校联系最密切的部门,也是每年负责社科基金申报、评审的归口部门,由该部门统一负责智库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治理体制的分割。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具体办法[3]。这一表述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组织落实中央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有关精神,各高校也有充分的自主权来设计、执行高校智库建设的要求,这就导致各高校智库工作成效实际上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中央和省级领导为了加强智库建设,在经费使用、人员出国等方面出台了很多高含金量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有时难以落地,这就是高校智库建设的“三明治陷阱”。国内许多智库专家都希望有机会到国外交流学习,尤其是从事战略、国际交流、国际政策比较研究的专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海外交流经历,就难以具备国际视野。2018年,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白邦瑞在CCG全球智库创新大会上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和中美之间的许多误会都是由于交流不够,他希望增加中国智库专家出国访问经费,让专家能够到国外与同行交流。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内智库对外交流学习,为高端智库人员出国交流提供了绿色通道和相关政策,但这一政策在许多地方和高校难以实行。虽然中央和省级领导在政策、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一旦与高校惯例相悖,相关政策就难以落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三明治”结构,也就是体制机制的不顺畅。

(二)破解高校智库治理“三明治陷阱”的路径

1. 理顺治理体制机制。高校智库建设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高校的重视程度。凡是智库建设比较成功的高校,主管领导都对智库发展高度重视。高校智库负责人要善于推动学校领导重视智库建设,将一些重要政策信息和其他高校智库发展状况传递给他们,促使他们体会到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为智库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新型智库的建设者要多与学校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沟通,从而促使学校内部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智库的优惠政策才能得到执行,政策红利才能充分释放。

2. 人才队伍建设。理顺治理体制机制后,高校智库人才团队的布局、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需要有学术领军人物。在智库起步阶段和智库品牌创立阶段,需要靠有影响力的专家来提升智库知名度。知名专家有许多渠道和资源可以帮助智库树立品牌效应。

第二,需要有智库团队。由于大量的智库工作是琐碎的、长期的、日常的,包括日常数据的采集、软件的编写、数据的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都需要依赖智库团队。因此从长远角度讲,智库仅仅有知名专家远远不够,智库团队是决定智库核心研究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优秀的智库一定是学术领军人物和智库团队的组合。一些学术领军人物随着资历的日益丰富,可能存在日趋保守的倾向。在功成名就之后,仍奋战在学术科研第一线、靠情怀支撑的专家毕竟为数不多。一个优秀的智库离不开学术领军人物的引领,也需要真正的智库掌门人和操盘手。西方智库界有个概念叫“政策企业家”(policy entrepreneurs),即指具备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并真正把智库作为事业来做的负责人。优秀的智库需要这样的灵魂人物,如人大重阳研究院的王文老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的杨沐老师,他们都为智库作了大量工作。高校智库好坏关键在人,找准操盘手、知名专家和智库团队非常关键。同时,要善于发挥高校研究生的作用。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创办之初人员稀缺,但是笔者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群体却成为了团队的战斗力量。只要管理得当,其效应不亚于全职的研究员。要发挥好这一团队的积极作用,必须要求他们在中心扎实参与科研或行政工作,两年内不得外出实习或出国进修。同时,也向他们发放一定的工作津补贴。一旦进行数据调查和处理的人手不够时,还可以聘请其他院系学生协助。

第三,需要进行学科整合。高校智库的又一个优势就是学科互补,包含各种学科和人才。2015年,时任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告诉笔者,高校智库不要办成高校内的“孤岛”。高校智库具有多种业务模式,如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就属于成果收割型、资源整合型智库,研究院不设专职研究员,而是把复旦大学所有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予以整合,并重新编辑整理,然后上报、传播。这一智库没有办成“孤岛”,而类似于高校的“智库处”。因此,智库要善于综合利用校内的相关专业成果和人力资源,缺什么学科就找什么学科,缺什么能力的人就找什么能力的人。“南大智库文丛”在2018年年底即将出版10本成果,其中7本都需要翻译,在人手稀缺的情况下,就要靠学校外语学院的翻译硕士协助。这既给他们提供了参与高端科研项目的机会,也培养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可喜的是,这些硕士生的翻译态度都很认真,因而作品出来后反响不错。这说明大学团队、资源的互补性是很强的,关键在于如何想方设法进行整合。

第四,智库专家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智库专家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作为智库负责人既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执行力,又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和洞察力;作为智库学者,既要有咨询师的口才和社交能力,又要善于将长篇成果转化为简练语言。这也是智库专家与普通专家的区别。智库专家在社交场合一定要带上名片,善于与人建立基本的联系。同时还要具备记者的文字效率和业务功底。因为撰写报告和内参要讲求时效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这就是许多智库倾向于聘任资深记者担任研究员的原因。记者特点就是善于紧跟热点,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作为常年关注某一行业的记者,知道政府关心的重点。上海政法学院曾招收一位《第一财经》的记者为博士研究生,同时安排其在学院智库从事研究工作。后来该智库被上海市领导批示的报告中,不少内参出自于这位记者出身的专家之手。因此,智库专家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很重要。

最后,要具有创新精神。如果没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创新创业精神,高校智库是不容易经营成功的。无论是江苏省的高端智库、高端培育智库,还是湖北省的11家省级新型智库,都仅仅是一个起点,仍需要各个智库继续开拓创新。一个智库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默默无闻到广泛知名,靠的就是企业家一样的创业精神。这是智库负责人应有的品质。

 

五、智库产品生产与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智库擅长生产知识文本型产品,而知识服务型产品是同样重要的。咨询和会议、活动对于智库来说尤其重要。

从知识生产来讲,政府有时需要的不仅是思路,更需要得到真实数据。如某地各个年龄段人口的确切失业率究竟是多少,而不是统计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中国人民大学有教授曾作过“中国城市的调查失业率”研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数据。而每次数据公布前,国家相关部门均提前要求其提供,可见政府对确切数据的迫切需求。如果智库认为提出治理思路难度太大,也可以考虑向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一些相关分析。这也是智库发挥作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通过对国内600多家智库的相关数据以及数万条智库成果信息和内参信息的统计后发现:一年之中,中央领导对内参信息作出批示最多的月份,是在每年的12月和1月。因为此时,中央在考虑一年的大局规划,在这时上报提交的建议比较容易得到重视。这一实例说明,对于智库来讲,只有建立在数据分析挖掘基础上的研究结论才是有价值和独一无二的。

作为智库要有强烈的产品意识,撰写成果的对象、形式都需要精心考虑。如内参的字数就很有讲究。很多智库规定超过5000字的内参一律不上报,因为要考虑领导的有效阅读时间。因此智库对于上报的内参字数究竟多少合适、内容面向层级,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一个智库,能使自己举办的活动和论坛吸引众多团体和个人参加并以使之参加为荣,这是一大成功标志。这类活动就是智库的产品。能不能成功举办这类活动,就是检验智库产品设计的最佳标准。首先,智库应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在网络搜索页面以标注“官网”的形式置顶呈现。官方网站是智库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智库首先是品牌建设,如今人们了解一个智库的第一印象不再是建筑外观,而是门户网站。如果智库从事国际研究、战略研究一定要有英文网站和强烈的传播意识,否则就谈不上国际影响力。

 

六、智库质量控制、自我评估和日常管理

 

智库要具有质量控制和评估的意识。凡是以智库名义发表的报告、微信公众号文章、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一定要经过质量评估体系的检验。尽管强调文责自负,但只要言论、报告、论文是以智库名义发表的,就关系到智库的对外形象。关于这套体系的建立,可参见笔者译著《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该书是国际上关于智库管理的最重要的专著,对建立一套智库管理体系非常有借鉴意义[4]。其管理层次为:

1. 会务管理,国内已经具备了非常充足的智库办会经验。办会最重要的是规格。一个智库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会议办得太多太滥就意味着层次不高,甚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2. 文档管理。智库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内部的文档管理。文档管理是对智库会议相关书面、电子文档以及参会嘉宾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因此只要与相关智库机构和专家发生过一次联系、收集过一次个人信息,绝不能再做重复工作,这就是文档管理的好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也实施了这种精细化管理,研究院有专人从事客户专业管理,从而实现了内部管理的有序化。

3. 知识产权管理。一个智库需要建立一整套独有的形象设计体系,也就是智库的形象识别系统。从智库官方网站、两微一端、各种出版物,甚至一支笔上是否有自己的logo?logo有没有申请注册?类似的具体运作问题很多,需要智库重视并真正去实践。智库要促进自身成长、积累数字资产、树立品牌形象,这都要求细化日常管理。

 

(致谢:本文是《决策与信息》编辑胡梁先生根据笔者在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举办的《高校新型智库营运与管理》讲座录音基础上整理,在此对胡梁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为保持讲座的现场感,笔者只对文字做了少许订正,文中缺失并存不当之处,诚请同行见谅。)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与总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2).

[2]李刚,王斯敏,丁炫凯.中国智库索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N].人民日报,2015-01-21.

[4]雷蒙德·斯特鲁伊克.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M].李 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胡 梁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dea Bank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Li Gang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 b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openness, transparency, consultation, democracy and inclusiveness of the 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rational second space for policy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idea bank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s large, most of them are weak, small in scale and not systematic in layout.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used to manage idea banks with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inking style, but do no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media, economic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idea bank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dea banks,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s. However, many policies that are con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dea banks cannot be implemented, thus forming a "sandwich trap"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idea banks. To solve this proble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raighten out the gover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idea bank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xperts in idea banks,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and design of idea banks,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self-evaluation and daily management of idea bank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valuation of various idea banks, further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dea banks,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construction of idea banks prosperous, and better serve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new idea bank; Idea bank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Sandwich trap”; Idea bank management; Idea bank team; Idea bank evaluation

 

[作者简介]李 刚(1969-),男,江苏淮阴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智库评价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评价、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