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书 高 洁 黄 璨 赵清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 促进湖北农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梅学书 高 洁 黄 璨 赵清强      阅读量:1022      时间:2018-08-20

[摘 要] 近年来,湖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打基础、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抓创新、促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湖北农村经济发展既具备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要以党的十九大和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省政府提出的十大农业“千亿工程”。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创建全社会支农扶农新机制、创建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大力倡导“共享经济”理念、引导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着力抓好地域性品牌建设、总结“三乡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行政服务方式等手段,大力实施湖北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湖北;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乡工程”;“千亿工程”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7-0010-17

“十三五”是湖北农业农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为促进湖北农业再上新台阶,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委托,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9月组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课题组,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 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课题,到省直农业、林业、旅游等主管部门和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调研座谈,并赴宜昌、荆门、荆州、孝感、黄冈、潜江、黄陂等市区县实地考察,历时两个多月,现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近年来,湖北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着力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服务方式,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打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湖北农业一方面抓改革创新,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700万吨左右,“菜篮子”产品生产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菜、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年排名全国第一,蔬菜、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柑桔产量居全国第四位。食用菌、蜂蜜、鲜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补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湖北近年来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投资逐年稳步提增,2016年投资增速在20%以上。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三年时间共完成造林面积852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1.2个百分点。推行健康养殖,科学划定水产“三区”(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拆围122万亩。完成109个县市区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工作,关闭和搬迁养殖场2700个,对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采取“一场一策,整县推进”的改造方案,推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引导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广简化栽培技术、“稻虾共作”“稻虾连作”等生态种植模式,实施配方施肥,科学用药,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调结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全省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首次超过50%,特色种养产业比重提升到35%。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发展速度加快,蔬菜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特色水果快速发展,特色茶比重显著提高。淡水产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名特优品种比例不断提高,形成了河蟹、小龙虾、鳝鳅三大过“百亿”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全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5∶1[1]。传统农业由单一的种植型向“种植+观光、体验和休闲”的复合型升级。2017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50亿元,同比增长均在16%以上。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民收入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元的势头增长,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连续5年超过全省城镇居民收入。

(四)转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迈出坚实步伐

按照现代农业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力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6%。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实现以机械动力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水平达到65.8%,比2010年增长10.8个百分点。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实现市州全覆盖,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加快应用,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五)抓创新,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新兴产业和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武汉市黄陂区把“三乡工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手,将大量资本、人才和项目等新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吸引能人回乡创办合作社185个,兴办企业50家,投资23.1亿元。通过发展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教育农业、农村电商等,全省一大批农村新业态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六)促改革,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稳步推进

加大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稳步推进。2016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进展顺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6.4万家,比2010年增长3.7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深入实施,培养了一批掌握较多农业知识、擅长经营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新生力量。全省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633万亩,比2010年增长2.3倍;全省适度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908万亩,比2010年增长2.4倍。

二、湖北农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增长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这是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宏观判断,也是对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湖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湖北农村经济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从机遇看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湖北省委提出,“十三五”时期,湖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对多元、高质、优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更大。这必将对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功能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同时,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到了八大重点工程之首,这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项涉农政策和各类项目资源,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多重发展战略叠加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有利于湖北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巩固湖北大宗农产品适宜区发展地位。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凸显湖北农产品流通“枢纽”作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湖北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跨区域产能合作。

3.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十三五”期间,中央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国际国内农业资源配置、三次产业之间资源配置、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在供给侧化解农业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状况,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有效供给,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湖北加快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农业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竞争力。

4. 科技创新与应用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技术加速普及,“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有利于打破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枷锁,将成为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从挑战看

1. 农产品供求不平衡,供需结构脱节。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进入结构转型期,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明显,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三高并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脱节。对此,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库存难题,必须把国内生产数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卫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稀缺资源的农产品调减下来,压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货”品种。

2. 国际竞争压力剧增,农产品市场风险加大。国外大部分农作物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大多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攀升基本见顶,而由于农业要素投入成本趋高,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两者对向挤压,农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此外,受美国主导建立的G7协定、TPP、TTI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非传统因素影响,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3.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增收压力加大。我国农业补贴幅度已逼近国际贸易“黄线”,补贴空间受限。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农业补贴支出压力加大。受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调整影响,未来新增农业补贴将逐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棉花、大豆、油菜籽等大宗农产品实施“目标价格”直补政策,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运行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4. 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年排放量、农膜年残留量过高,农药化肥使用过多、利用率不高,耕地数量减少、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5. “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全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缺乏基层监管机构、监管能力薄弱,监管者作为不够,农产品产地污染隐患较多,既与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一定距离,也与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者需要有较大差距,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6. 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格局日趋分化。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过程中,农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源禀赋不同,要素的流动和组合也不同,农业的竞争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发展的格局将日趋分化。

7. 农村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矛盾不断出现。当前农村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要求,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转和重新组合,同时也是对各种主体利益的调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并激化,而且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比原来更复杂,解决的难度更大。

(三)从有利因素看

1. 全党重视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已将“三农”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 三次产业快速融合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次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4万亿元。农旅融合创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营造新格局,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 各种发展模式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在全省土地确权工作中,推行随县“九步工作法”,广泛宣传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模式”。探索形成了土地存贷合作的“彭墩模式”、服务组织托管的“双丰收模式”、社区股份合作的“檀溪模式”和“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的“福娃模式”、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为主导的“华山模式”。

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农村金融创新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新的改革理念、发展方式、改革举措,正在调优产业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四)从不利因素看

1. 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容量仍是农业发展短板。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配套还较落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不高。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2.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全省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年龄、性别、素质等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用工季节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后继乏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全省农业发展面临人才缺口。

3. 城乡要素对流尚存在诸多掣肘,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利用和两个市场的开拓还需发力。目前由于体制、经营效益的因素,虽然农业的要素正向城市集中,但农村要素进城的阻力仍然存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生产要素主要靠政府的行政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行为流向农业农村的不多。尽管湖北的农业名优品牌逐年增加,省外市场逐步开拓;但让世界了解湖北、了解湖北农产品、接受湖北农产品还有个过程,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还需发力,要大力宣传湖北名优品牌,练好湖北农业内功。

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发展面临“最后一公里”瓶颈。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缺失严重,人员断档,服务缺位,手段落后。经营性服务偏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产前服务,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保险等产后服务亟待加强。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实力弱小,市场开拓及抗风险能力较弱。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

三、新时期湖北农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一)总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精神,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两个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过度依赖消耗资源、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坚持问题导向,绿色引领,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促进湖北农业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

1. 坚持优产能调结构协调兼顾。在保障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加注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数量平衡、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有效供给。

2.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进清洁化生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3. 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两大动力源,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4. 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管理机制。

(三)目标任务

1. 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50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2. 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市场对农业资源有效配置取得成效,绿色清洁生产方式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3. 三次产业融合取得新成效。农业农村新业态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

4. 培育并建成10个具有湖北特色的千亿产业工程。绿色有机稻、蔬菜、草食畜禽、稻鱼共生、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及林下经济、农产品仓储信息物流、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乡村旅游、森林生态健康养生等10个产业达到千亿规模。

5. 新的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主力军。

6. “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新的发展常态,一批新业态和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7. 农业农村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一批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进入农村,新型农民和农业工人成为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缩小。

8. 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初步建成。

(四)重点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要加快振兴农村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必须培育特色和优势产业,激发农村活力。要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新型沃土工程、“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工程、现代“菜篮子”建设工程、农机装备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工程、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等13个农业工程,按照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扶农力度,在“三乡工程”平台上实施农业十大“千亿工程”,打造湖北农业优势产业链,实现十大工程产值过万亿元,为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作出新的贡献。

“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是武汉市根据本市农村实际做好“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通过实施“三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民房和农地资源,鼓励和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激活了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给武汉市乡村带来新的变化。实践证明,“三乡工程”是湖北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探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举措,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抓手,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是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新平台。为更好地发挥“三乡工程”新平台的作用,建议湖北在“三乡工程”平台上实施农业十大“千亿工程”。

农业十大“千亿工程”在湖北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有的在国内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如一只“小龙虾”融入三次产业,实现综合产值720亿元;乡村旅游业实现综合收入850亿元;蔬菜、烟叶、畜禽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过千亿元。只要湖北结合“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挥“三乡工程”平台作用,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按照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要求,用五年时间打造湖北绿色优势农业产业链,农业十大“千亿工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1. 绿色有机稻1000亿工程。绿色有机农产品是市场的紧俏产品,湖北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再生稻是市场公认的绿色产品,价格是常规稻的几倍乃至十几倍。再生稻种植技术在湖北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大中低产农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加大粮食烘干、仓贮、深加工建设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绿色有机稻综合产值过1000亿元。

2. 蔬菜1500亿工程。湖北蔬菜综合产值已经过千亿,发展潜力仍然巨大。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新品种培育与引进,实施科学配方施肥,加快加工、保鲜、仓贮、物流、信息化建设,延长产业链,实现蔬菜产业再升级,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

3. 草食畜禽1000亿工程。湖北有丰富的山场草地和农区秸秆资源,发展草食畜禽潜力巨大。要加快推进草食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充分开发利用山场草地和农产品秸杆资源,合理发展油莎豆、优质牧草等新型产业。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控,降低死亡率,提高出栏率。推进草食畜禽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广圈养技术,扩大牛羊圈养育肥生产规模,增加存栏量。加大对草食畜禽产品深加工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力争用5 年时间实现草食畜禽产业综合产值过1000亿元。

4. 稻鱼共生1500亿工程。“稻虾共生”是湖北农业探索出的新的生产模式,小龙虾实现了三次产业的较好融合,已成为湖北养殖品牌。2016年湖北“稻虾共生”面积460万亩,小龙虾产量占全国六成。全省适宜“稻虾共生”“稻鱼共生”面积600万亩,发展潜力巨大。要大力推广“稻虾共生”“稻鱼共生”模式,下大气力抓良种繁育、清洁生产、科学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深化三次产业的融合度,延长产业链。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过千亿,5年实现1500亿元。

5. 木本粮油1000亿工程。目前湖北木本粮油(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油茶有三分之一面积进入盛产期,三分之二面积在近3到5年进入盛产期。木本粮油一二产业已有较好的融合,加工能力大于原料生产能力,用于保健、美容产品的深度开发也已取得技术突破,2016年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提升空间巨大。要以加大木本粮油改良改造为重点,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600亿元,5年实现1000亿元。

6.特色经济林及林下产业1000亿工程。湖北山场面积大,林下资源丰富,目前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刚刚起步,也探索出了保护开发的新路子,2016年实现综合产值216亿元,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今后5年,要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实施加快山区发展战略、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食用菌、名贵中药材、特种畜禽养殖等,加大支持加工和科技攻关力度,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600亿元,5年实现1000亿元。

7.农产品仓储信息物流1000亿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产品仓储信息物流必须有较快发展。目前,湖北农业仓储信息物流产业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但发展潜力巨大。要利用“三乡工程”平台,发展农产品仓储信息物流等新兴产业,促使仓储信息物流产业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500亿元,5年实现1000亿元。

8. 农业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1000亿工程。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副产品品种多、产量大,在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可能成为农村主要的污染源,但经过开发利用后又是重要的财富资源。要把农业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湖北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新突破。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综合产值500亿元,5年实现1000亿元。

9. 乡村旅游1000亿工程。湖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50亿元,发展潜力巨大。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乡村生态和农耕文化实行保护、建设、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快推进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过1000亿元,5年过1500亿元。

10. 森林生态健康养生1000亿工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增大,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湖北林业生态健康养生参与人次达0.69亿,总收入549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95亿元。要结合国有、集体林场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努力打造长江三峡、神农架、武陵山、大别山、幕埠山五大森林湿地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森林生态健康养生小镇和示范村,加大市场引导和品牌建设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森林生态健康养生综合产值1000亿元。

 

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

 

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三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湖北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用3至5年时间,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

(一)创建全社会支农扶农新机制,补齐农业要素短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一是用新的办法筹措农业发展资金。政府投入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大,用有限的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将农村有关生产要素变成资本,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二是改革创新现有的政府支持方式。对粮食生产基地的最后一公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大包大揽为以奖代补。对农村信息化和其他农业经营性项目,实行谁建谁管、谁受益谁投资的管理模式。将政府扶持方式改为银行贷款贴息和政府担保。三是制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推进现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相关要素逐步资本化试点,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早期建设的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社会资本进入后,可由新的经营主体回购,或政府作价入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完工发挥效益后,再由政府回购。通过改革创新政府支农扶农方式,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农村、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建设的新机制,让新的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加大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要扩大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范围,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加大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农产品保鲜、仓储、物流等建设支持力度,补齐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短板,减少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二)创建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力度

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和新的经营主体培育两个关键。要创建科技服务农业新模式,加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一是创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主多元”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湖北农业科技服务是以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省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科技大户的科技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今后5年要继续加大全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农业水平。同时将全省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科研试验所(室)、科技大户纳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视同仁给予大力支持,创建具有湖北特色的“一主多元”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激发科技人员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科技大户的积极性,把科研成果和技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允许与其它生产要素自由流转;鼓励科技单位和科研人员走出去,将科研成果和技术作价形成股份参与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农业科技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在政府预算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项目,用政府的有限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四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今后5年,要把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生产方式提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再生稻种植新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农作物秸杆还田和综合利用、畜禽业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木本粮油低产林改造技术,农业轻简栽培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等成熟的新技术新模式。

(三)积极倡导“共享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共享农业

大力倡导“共享经济”发展理念,将农业农村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经营权、乡村空置民房资源与社会资本、物联网资源、农业科技资源等城乡生产要素,按市场配置办法实现有机结合,催生农业农村新的业态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共享农业。一是大力抓好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覆盖。把分散零碎的消费需求信息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实现与供给方精准匹配对接,是发展共享农业的关键。要加强硬件建设,尤其要做好农民手机终端的开发使用。二是大力开发不同类型的共享农业。如农田的分享,让人们拥有私家田园和农产品专供渠道;畜禽产品的分享,吃上自家养殖的放心肉;农机的分享,让农机随叫随到;资金的分享,不因缺钱误农时;农技的分享,所有专家为农民服务;劳务的分享,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扶贫的分享,重新定义“精准扶贫”;房屋的分享,人人找到自己的桃花源等。三是大力实施“共享农业+”战略。让“共享农业”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与其他经济形态集成创新。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分享,可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创新平台。通过农业资源的共享,可以把农业建设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使其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促进社会发展、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和获得收益。通过乡村旅游、金融信贷和家政养老服务等行业与共享农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四是努力让“共享农业”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条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共享农业”能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同时还可以带动新经济发展,以较少资源消耗,满足更多人群的生产生活需求。

(四)引导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为农业农村“双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光靠农业自身的力量不够,要通过市场的办法,引导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参与乡村振兴,同时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程序,为农业农村“双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清除影响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政策障碍。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清除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性障碍。推进简政放权,让社会资本与农业农村的生产要素快速组合,实现最佳效益。二是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范围、程序。只要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影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农业发展项目,就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设歧视性门槛。规范进入程序,简化审批备案手续,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提供快速通道。三是制定农业农村“双创”优惠政策。对“双创”企业与人员实施优惠政策,及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对农业农村发展新的业态和新兴产业、三次产业融合的项目在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银行贷款贴息担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着力抓好地域性品牌建设,提升湖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当今世界,农业的竞争实际上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质量的内涵是文化,表现的形式是产品的品牌和商标。湖北作为农业大省,依靠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积累 ,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湖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实施品牌建设战略,着力抓好农业品牌的“五化”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生产、有机生产,提高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抓生产规模化。湖北省农业品牌众多,但生产规模都不大,在湖北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扩大传统农业品牌生产规模,建立农业品牌支持基金,大力支持各种农业品牌的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抓生产程序标准化。要把工业生产标准引进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程序标准化。要制订统一规范的农业品牌产品生产程序,科学确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质量、生产周期,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率。三是抓产品规格标准化。农产品外观形象决定着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好的外观拥有价格和销售优势。创建湖北农产品品牌,要把提升农产品外观形象作为抓手,大力改革和创新农艺技术,保证外观规格标准统一,满足人们对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外观需求。四是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口感良好、营养丰富、绿色安全是对优质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要求,农产品质量是创建品牌的核心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制订科学统一的营养成份指标及其含量标准,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残留含量,促进农业向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转型,提升湖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抓产品市场订单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科学有效地防控农业市场风险,让农民按市场的要求发展生产,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让消费者提前订购所需农产品,让农民和农业企业按市场需求从事农产品种植,把农业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六)总结“三乡工程”经验,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

武汉市黄陂区实施的“三乡工程”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路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平台。一是为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培育更多新的经营主体。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打生态资源牌、亲情牌,吸引能人、市民到农村投资创业,吸引工商资本与农村土地、房屋、劳力等生产要素结合,促成农业农村闲置生产要素变成资本,作价入股组建新的公司,形成新的经济实体,发展新的产业。二是促进农业农村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百万市民下乡、十万能人回乡、一万企业下乡,为农业农村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激活土地、环境、农耕文化、闲置房屋、劳力等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休闲养生、观光旅游、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农村信息等新的业态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一三产业有机融合。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政府指导下,引入社会资本,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流转闲置土地、租赁闲置民房。以村为单位,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土地、闲置民房,按新兴产业发展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改造。为新农村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引进更多的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破解当前农业农村的突出问题。“三乡工程”为广大农村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帮助大批农民就近就业,为农民增加了收入。通过“三乡工程”,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就业,逐步解决农村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三留守”、土地撂荒等问题。五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三乡工程”不仅带给农业农村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给农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技术,对农民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要通过“三乡工程”解决更多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劳动技能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更多的职业农民。

(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

改革和创新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湖北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发挥好村集体统筹协调作用,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大力推广“沙洋模式”“华丰模式”,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实现打掉田埂、连片耕种,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激活集体资产要素。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三是创建城乡要素流动平台。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全社会参与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八)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对政府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服务范围要扩大、服务方式要创新,要使政府的服务便捷、高效、规范。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还要进一步清理、优化。该减的减彻底,该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下放的全部下放。对进入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要实施引导、一站式便捷服务,进一步优化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管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农业行政服务信息库,跟踪服务,释难解疑。健全工商、信用、安全、金融等重点信息的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为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行政服务,为湖北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暨农产品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湖北省农业厅网站,2017-01-04.http://www.hbagri.gov.cn/hzgw/200001448.htm.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朱 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6-12-21.

责任编辑:胡  梁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e of Hubei province to a New Level with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Mei Xueshu, Gao Jie, Huang Can, Zhao Qingqiang

Abstract: During recent years, Hubei province has take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cused o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supplementing the weak points,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changing the mode, grasping innovations and promoting reforms. As a result, all the above measures have helped to achieve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shifted from a high-speed growth stage to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bei faces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We must take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and the 11th CPC Hubei Provincial Congress as the guide, ful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ten major agricultural "100-billion Yuan projects" proposed by the Hu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We must tak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reate a new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society, create a new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cept of “shared economy”, conduct and regulate the social capital entering into agriculture, and focus on regional brands creating. Moreover, we shall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the “Three-agricultural Projects”, further promote rural reforms, and innovate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and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13th Five-Ye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 of Hubei Province, thus to realize the leap-forwar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Keywords: Hubei; Agriculture; Rural Are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ree-agriculture Projects"; "100-billion Yuan projects"

[作者简介] 梅学书(1956-),男,湖北黄梅人,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三农”和区域发展研究;高洁(1968-),男,湖北蕲春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三农”问题与土地制度研究;黄璨(1985-),女,安徽广德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赵清强(1984-),男,湖北咸宁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