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荣 杨亚军:京津冀科技资源空间布局与研发成果转化
作者:周桂荣 杨亚军      阅读量:328      时间:2018-03-27

 ​[摘  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分布不均,三地产业群凝聚力不足,产业梯度明显,链接融合不够,协同能力不强,这些已经成为阻碍京津冀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的突出问题。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强京津冀区域产业互补,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带动产业整体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这是解决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难题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资源空间布局;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产业梯度;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3-0049-10

 引 言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位于环渤海地区,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承德、张家口等黄渤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拥有天津港、秦皇岛、京唐港、曹妃甸等大港,京津冀区域北临东北老工业基地,南临山东半岛经济发展带,东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铁路、航运、空运等交通系统发达,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政治优势明显,又具有历史的经济积淀,同时具备了“硬件”和“软件”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1];但由于长久以来的固有体制机制障碍,导致要素分配不均,人才流动受到约束,京津冀城市圈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有鉴于此,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京津冀地区推进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描绘了宏伟蓝图。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素中,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尤其重要,它是推动三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科研成果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一、京津冀主要科技资源分布现状
  京津冀主要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其中北京是拥有科技创新资源最多的城市,远超天津和河北地区;北京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研发优势和产业集群,国内外高技术企业众多,财政资金充裕,人才大量聚集,尤其是科技资源的绝对优势带动其第三产业产值领先于天津、河北。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627亿元,占京津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北京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产能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之下,通过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大量科技要素资源涌入,带来了众多高端人才、先进设备和丰富资金,给第二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产业依靠技术引进与支持,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2014年天津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766.1亿元和7759.3亿元,比重为京津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4%和22.0%(天津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北省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偏重型,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积累较为丰厚,生产要素充裕,相较于北京和天津两地,科技资源储备较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北在科技引进、研发资金投入、科研机构设立等方面得到了重大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河北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47.5亿元,15012.9亿元和10960.8亿元,比重分别达到90.5%、54.9%和31%(河北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过半,充分反映了其要素禀赋优势。

微信图片_20180320152052.png

 如表1所示,北京除了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略低于天津之外,其他各项主要科技指标都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地区。通过比较分析,北京科研人才储备量大,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多,科研成果丰硕,科研产能效果显著。而除了天津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高于北京外,天津与河北的其他各项主要科技指标都远低于北京。北京科技资源储备丰富,科研能力卓越,具有科技辐射周边地区的强大潜能。以技术合同成交额为例,近5年北京市每年平均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额占比达到48.6%,而天津和河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总和只有北京的13.3%,充分显示了天津和河北两地对北京技术溢出承接能力明显不足。天津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R&D)经费支出尽管占北京的36.7%和46.2%,但是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却只有北京的20.6%和12.4%,凸显了天津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的不足;而河北则呈现科技要素投入大,产出小的局面,在自主创新方面弱于天津。

 二、京津冀科技资源分布不均与阻碍科研成果一体化的问题分析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不集中,资源共享乏力
  京津冀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各地产业集群所在行业、形式也不同。每个地区部分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有些产业实力不足,产业集群规模较小,聚集较为松散,关联性不强,从而无法搭建共享平台,企业之间难以分享技术创新、开发共同产品以及开展信息咨询等。

图片.png

 以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行业划分)为例。通过统计北京、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40个行业,共选取各地区工业总产值排名前20个行业,其中3地共有的行业12个。天津与河北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北京第二产业相对较小。以北京汽车制造业为例,汽车制造业是科技资源比重较大的产业,但其工业总产值却与天津、河北的总和相当;而天津、河北两地其他产业工业总产值多数远超北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由于3地产业结构不同,北京第二产业以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产业为主,而天津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为主导产业,河北则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3地产业结构错开,天津、河北承接北京技术溢出困难,提高产能技术含量乏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天津与河北两地产业相互重叠较多,但与北京重叠较少,导致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本过大,无法实现科技充分交流。而天津与河北虽然工业产值高且重叠产业多,但均偏重于老工业产业,高技术企业占比不多,研发能力不强,且趋同产业之间有恶性竞争趋势,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困难重重。因此企业间技术创新传播困难,难以形成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和企业协同创新文化氛围。
  (二)产业梯度明显,链接融合不够

 近年来,京津冀3地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群:北京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2],形成了以CBD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天津建立了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如天津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天津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天津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天津空港工业园区航空产业示范基地等,陆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也在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如唐山特种钢创新集群、秦皇岛数据产业园、保定“中国电谷”、廊坊信息产业基地等。同时,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形成,3地比较优势各异,产业梯度明显。但是3地产业梯度存在断链,产业关联度不高,特别是河北对京津的产业承接能力不强。
  戴宏伟对产业梯度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产业梯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两个因子:一是市场专业化因子,可用区位商表示;另一个是创新因子,可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表示。进而,他提出了产业梯度系数,即市场占有程度与产业的创新水平相关的函数: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从3省市工业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数量看,北京有9个,天津有18个,河北有10个。总体上看,3省市呈“天津—河北—北京”的梯度分布态势。
  综合分析,京津冀经济圈中天津居于梯度的高层,北京与河北居于梯度的底层,但从行业的特征来看,3地各有特点:北京和天津主要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占优势,河北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占优势。这种分行业的不同特征是3地优化工业的基础[4]
  (三)科技合作加强,协同能力不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3地科技合作日益密切。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对接北京创新资源,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天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5家。其中仅中科院就在天津搭建了12个创新转化平台,依托自有科技成果新注册企业19家,转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项目413项。目前中关村已有400多家企业在河北设立了1000多家分支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与秦皇岛共建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与唐山共建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2014年3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框架协议》,重点聚焦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政策协同创新、生态共建联防等方面,找准了3地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但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阻力因素:一是区域内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流动受到限制,3地科技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协同发展;二是缺少科技资源整合平台,北京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充分发挥,惠及津冀地区能力减弱;三是3地尚处于各自创新阶段,尚未形成产学研相融合、政府与企业双向互动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京津冀科技资源整合与科研成果一体化建议
  (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利于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实施政策优惠,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进而以少数带动多数,推动整体企业科技力量的提升,对于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支持一批具有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问题能力和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其承担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共建重点实验室,引导核心技术推动型企业在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5],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奠定良好基础。京津冀各地区应该向已有的产业集群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密切集群内部企业长期联系,防止技术研究同构化。在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行业中,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入驻,合理配置资源,让大型技术型企业带动其他企业,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集群之间要注意互补合作,防止创新同构化,促进创新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品牌。
  (二)加强京津冀的产业互补,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差别优势,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一条龙路径[1];同时选择重点行业,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完善合作创新协同模式,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作用,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3省市根据各自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空间进行优势互补,不仅能使京津冀利益圈最大化,也对自身发展大有裨益:1.北京医药制造业技术力量雄厚,而河北的生产规模较大且原料丰富。将主要生产基地设在河北,而研发和营销基地设在北京,两地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北京和河北的整体竞争力;2.天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据地理优势,而北京的开采辅助业较为发达,互补优势明显。同时两地可探索建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资源共享合作平台,谋求“双赢”局面;3.天津黑色金属冶炼业及压延加工业(尤其是钢铁业)受环境等制约,正面临转产问题,但其科研实力较强。而河北又有邯郸钢铁、唐山钢铁等几大钢铁公司,如能实现合作,一方面可为天津顺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提升河北该行业的技术含量[4]
  (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对于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要发挥构造调节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示:“要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6]人才流通工程要从三地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局出发,以实现3地吸引高端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培育高端技术为目的,通过打造3地户籍、认证、社保的互认机制,实现人才自由流动[2]。把科技发展与区域合作结合起来,加强区域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原始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专业促进机构的协同创新,促进研发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在更高层次上的科研合作,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 畅.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
[3]胡 丹,晏敬东.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湖北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陈永国,马丽慧.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分析的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发展取向[J].生产力研究,2004,(1).
[5]周轶昆.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6,(1).
[6]新华社.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N].人民日报,2014-02-28.

编辑:胡梁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Zhou Guirong, Yang Yajun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as became a national strategy. However,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the lack of cohesion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obvious gradient of industries, inadequate link integration and weak synergistic capabilities have all become prominent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establish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trengthen mutual co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promot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solu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Key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industrial gradient; industrial cluster

[作者简介]周桂荣(1961-),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及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