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宁远 付传:“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栗宁远 付传      阅读量:281      时间:2018-03-27

 [摘  要]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智库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产品支持,而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也需要“一带一路”建设的延伸平台。正是这种相互提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发挥所面临的语境障碍、推广渠道多样性不足等困境,我国应从积极攻关语言难题,加强对青年研究人员联合培养等6个方面采取措施,提升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带动“一带一路”智库群的持续关注与投入,加深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内涵、理念以及基本原则的理解,促进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战略对接与民心相通。

 [关键词] “一带一路”;智库国际影响力;智库建设;智库评价;智库群

 [中图分类号] C9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3-0091-10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耦合关系阐释

 “一带一路”是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模式,该模式是为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市场的融合。它不仅有利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建设理念下,更是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无论是通过历史路径的回溯,还是以现实的地表沿线分析,或是置于全球视阈下探讨,都有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是以积极“引进来”的方式深入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则标志着中国以“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协调多方利益诉求,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完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效用,迫切需要中国声音的解读,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与物质供应,更需要强有力的我国智力的支持。因此,拥有专业政策分析队伍,致力于以专业且宏观的视角,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影响政府决策的智库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力支持的有效基点。以战略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为共建“一带一路”蓄力。

 如今,国家治理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划分,呈现出不断扩散弥漫的趋势。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对于各个国家协同治理提出新的挑战,纷繁复杂的局面客观上需要一批能以全球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国际智力组织。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一国智库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整体实力的副产品,不可能脱离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水平。[2]我国智库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国际话语体系的竞争中尚不具备优势,而日益激烈的国际思想市场又驱动着我国智库积极扩展其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提出,能为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发挥提供新的平台: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正式与非正式接触,搭建我国智库群与沿线国家智库群的合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积极开展我国智库与沿线国家的学术沟通、政策交流、人员流动、信息互换,在合作共建中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的全面建设无论是从宏观战略布局,还是中观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微观具体实施都需要深厚、科学、合理、合法的智力引领,这种智力资本需要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而非仅仅是在起始阶段。智库作为国家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整合智力人员,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智力人员的作用。因而,“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指导需要智库这一有效的智力资本。我国智库近些年已经开始主动涉及国际议题,这既是国际思想市场的倒逼机制发挥作用,也是我国智库国际责任的意识觉醒。总体上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核心理念”(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五个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来表达[1]。这种具有包容、和谐、共赢的共同价值以及以我国为主的话语构建主体,能够为我国智库影响力的范围提升提供载体。“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智库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产品支持,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一带一路”建设的延伸平台。正是这种相互提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预期样态

微信图片_20180323150810.png

 依据表1可以勾勒出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预期样态:围绕“国际传播”与“国际合作”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表1这种评价标准只是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预期样态提供宏观研究方向,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当前,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我国智库影响力评价机制尚未形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作用的发挥的研究,描绘出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然状态。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影响力国际传播的预期样态

 1.思想传播。较之面向全球的我国智库思想传播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我国智库思想传播是具有明确地域指向性的,是我国智库群积极主动对外传播,而不是传统的回应式传播。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合作态度的显著差异,我国智库群应该在深入细致分析各国别的实际情况后,以相应符合的语境模式、国别语言向沿线各国阐释“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式思维,充分发挥我国智库群在“一带一路”共建中议题上的释疑、释惑的作用。此外,还应针对当下某些西方国家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刻意歪曲予以回应,如“西南战略大通道”“桥头堡”“西进”等说法,这些名词都极易被沿线国家与其他国际群体误读为中国在谋求区域性主导地位。我国智库群应该予以积极回应,详细阐述“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与思维理念,为“一带一路”共建提供良好的理论氛围。

 2.信息传递与整合。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信息收集的全面性、信息整合的系统性、信息分析的科学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宏观顶层设计,但在中观运行与具体操作层面上都需要海量的信息与数据。政府在“一带一路”共建中在信息收集与信息整合方面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专业化的业务团队为其提供信息与信息解读,智库能够有效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国智库群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滚动式的实地取证调研,保证信息资料量的积累;再经过智库团队的科学、合理、专业的分析,将“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理念或国际思想产品反馈给政府和其他需求方。为了保证思想产品的质量,可以在沿线国家设立研究分支机构,既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也能为深入研究提供条件。

 3.开展二轨外交。在“一带一路”共建中,必然涉及到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的交织纠葛,处理不当或协调不到位都会使利益冲突激化,延误或阻碍“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当某些议题与矛盾不便于政府出面或直接进行沟通,在正式接洽前需要了解对方的想法时,智库可以有效承接这一协调真空区,我国智库群可以通过与沿线国家智库共同举办学术论坛设立合作机构等方式进行商讨,以学术搭建信息互通平台。通过这种交流模式,智库也能够获取一手资料,从而针对“一带一路”共建中的利益双方或多方视角提供及时有效的思想产品,影响“一带一路”共建中的决策制定与政策走向。

 4.监督评价与学术交流。我国智库群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官方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对于政府来说都是独立运行的社会组织机构,能够从理性、客观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方略的制定与执行进行评价,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进行外部评价。并且可以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智库群交错,评估本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实施状况,以多维视角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推进。我国智库群也可以作为外部监督群体,监督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情况,通过这种外部监督减少政策执行偏差所带来的隐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作为智力组织,需要注重思想的互动,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共融,智慧的启迪,无论是信息整合、思想传播、二轨外交、监督评价,都要注重学术平台的搭建,融通“一带一路”的智库思想市场,以正式学术交流或非正式学术接触探讨“一带一路”的共建大业。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影响力国际合作的预期样态

 1.打造思想精品。智库的产品质量是智库生存的基石,是提升智库影响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智库运行过程中的核心工程。打造智库自身拳头产品是智库建设与智库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在诉求。我国智库群在“一带一路”共建中的思想精品打造,必须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研究基点,协同沿线国家智库群从“一带一路”的意义、内涵、作用的表征向共建机制、合作机理、运行模式、交流方式的研究扩展;从国家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向语境表述模式、民族思维范式延伸;并积极配套完善思想产品宣传机制与思想产品成果输出机制。

 2.智库人员互通。智库影响力的有效发挥、“一带一路”共建理念的科学传播、共建模式讨论最终还是要以智库研究人员为出发点。“一带一路”本就是面向区域性的合作发展理念、也是我国积极主动探索“走出去”的重要一步,除了自身需要做足功课,还需要向沿线国家或国际相关专家进行理论交流与探讨、合作攻关。我国智库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软科学的研究人员的相互派遣、合作研究、辅助沿线国家的政策研究应当提上日程并以制度化的方式确立。尽管当下互联网技术对于信息攫取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有着质的飞跃,但难免会因为研究人员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语境模式而有所偏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常驻涉外学者的设置必须模式化,而且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在长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中为“一带一路”共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发挥面临的问题

 理想的预设往往与实际状态并不相符,这就需要及时去发现与了解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中的偏差,并通过相应的手段纠正偏差。“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对于这种差异的分析,要从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发挥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同时要置于“一带一路”视角下。

 (一)语境障碍

 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我国智库群若要在“五通”中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必须处理好语言的顺利转换、对沿线国家语境的分析、“一带一路”语境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使用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就有78种,除去同语异名的之外,也有56种。如果把这些国家所使用的民族语言都计算在内,有2400多种。对这些语言我们了解很少,就连56种国语和官方语言,国内高校还有11种语言没有开设课程。[3]贯穿“一带一路”共建中的沟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习惯了本国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而疏于对其他国别的语境研究,在“一带一路”理念宣传层面上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层面也会因语境范式的不同而遇到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以思想为核心、以语言为载体的智库产品,其国际影响力的发挥完全依赖于智库产品能否被有效解读。

 (二)人才团队建设障碍

 我国智库人才团队中的人才背景多是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侧重的是对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宏观架构与接近国际中心议题的讨论,而“一带一路”倡议则需要突出区域合作治理、经济共荣。我国智库中具备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国际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元学科背景的学者数量不足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多学科复合型智库高端研究人才缺口较大;当下国内智库研究人员往往采取较为普遍的项目合作制,根据项目要求,灵活组排智库内的研究人员。尽管该模式对于打破学科束缚、充分发挥智库内的智力资源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只要项目结束,这种灵活的、类似矩阵制的科研组织就随之解散,难以对项目进行有效跟踪与持续改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围绕“一带一路”共建的项目宜交由长期稳定的研究团队,同时,研究团队又不能囿于国内某一智库中,这就需要从我国的智库体系中抽调组建。而当下我国智库体系中的人员流转暂且没有相关的制度化流通渠道,智库研究人员的隶属关系也往往限制着这种流动;长期居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我国公民与侨胞,他们的长期生活经验能够为我国智库人员提供翔实的一手资料,但在选取哪些公民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辅助力量,在选择上存在一定难度。

 (三)智库思想市场不成熟

 所谓智库思想市场,是指从事公共政策思想生产的知识分子与其需求方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思想商品交换活动。[4]我国智库思想市场不成熟,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制约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基于智库思想市场的不完善,整个智库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这不仅表现在资金支持上,同时也表现在智库的项目选取上。政府立项,智库承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智力支持的主动性、抑制了智库国际影响力的发挥;其次,尽管智库“接近”政府,能够快速有效地得到政府讯息、把握政策方向,提升智库产品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然而,与政府过多的接触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智库的相对独立性;最后,由于缺乏智库思想市场的有效调节,往往会产生“烟囱”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中国智库处于政府结构内这种组织机制造成的。如同顺着烟囱筒向上一样,研究成果也以内部报告这种形式在组织这个“烟囱筒”内径直向上传递,直接到达决策者那里,这种机制不利于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横向交流,导致机构的过度划分和研究上的重复。[5]此外,缺乏智库行会引领、智库准入制度不健全,使得我国智库的资源整合成为突出问题,难以形成合力,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四)智库成果推广渠道多样性不足

 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我国智库成果的国际推广除了受到语境范式的制约,其成果推销机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成果推销的渠道上,我国目前侧重于开展学术探讨、举办区域性会议等正式渠道,而对于民间交流这种非正式渠道聚焦仍显不足,难以有效促成“民心相通”;成果传播的媒介局限于新闻发布会、电视访谈、广播传达等传统方式,同时,和“一带一路”知名智库间还缺乏网站链接联系。

 (五)智库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一带一路”是由我国提出的,由我国智库为主体评估“一带一路”的实施状态既是履行国际责任也是为促进区域繁荣、全球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设置评估“一带一路”智库评估机制是为了保证智库产品质量。然而,无论是“一带一路”中的智库排名评估指标还是“一带一路”实施的评估体系都处在规划阶段,指标设置存在困难,难以在短期内通过“一带一路”共建中的智库评价与“一带一路”的实施状态的评估带动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六)思想成果品牌塑造模糊

 “一带一路”为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但由于涉及利益广泛、协调力度大等原因,“一带一路”的研究还仅仅局限在表征层面,而微观具体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研究深度不足,难以有效挖掘出新的问题,而缺乏可持续的研究显然同样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品牌塑造;理论探讨层面的徘徊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分类研究。我国目前多所智库的学术期刊都已经开设“一带一路”建设专题,但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的分析,缺乏特色成果的探讨。

 四、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提升策略

 针对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发挥所面临的困境与应然状态的偏差,并结合我国智库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从语言工具、智库研究人员、智库思想市场、智库产品、成果输出机制、智库影响力评价等6个方面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一)积极攻关语言难题

 多民族的思想交流、文化互通、理念相融都依赖于语言这一工具。而语言的学习与理解也并非朝夕所能掌握,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中还面临着语言类别偏多、掌握难度大等现实问题。而仅仅掌握了语言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语言语境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我国智库群与高校小语种专业的对接能够为智库提供专业化的优质翻译团队,同时保证“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语言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而通过我国智库学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我国公民与侨胞的交流,也能够深化我国智库对他国语境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的留学生群体与我国智库的深入交流,同样能够完善我国智库国际思想产品语境范式。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兴办孔子学院、提供华语志愿教学服务、开展“双语桥”活动、相互派遣留学生等可以有效推广我国的语言,传播我国的文化,通过接收沿线国家的语言范式与传播我国语言的文化,能够有效克服贯穿“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问题。对沿线国家的语言进行攻关,这不仅要求我国智库群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更需要我国政府、民间、高校等多重主体共同助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对青年研究人员联合培养

 在保证我国智库学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学者交流的基础上,还应积极着眼于“一带一路”区域未来的发展,明确“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尤其该注重智库高端人才的梯队建设,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使青年学者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中的智力支持作用,相应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譬如我国与俄罗斯合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便是其中的典范,该校以“一带一路”为导向,以教育为依托,以高校为载体,以思想、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为目标,既为双方文化传播提供平台与渠道,也为双方智库提供“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青年人才,这种国际交叉合作制的做法,尤其值得提倡。

 (三)完善智库思想市场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智库思想市场得以呈现的,智库思想市场为知识与权力的有效联系提供了平台,因而它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与规制,保证思想市场的有序、有效、科学、合理的运行。在我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完善可以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来实现,即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6]而针对“一带一路”的深度挖掘,我国智库思想市场现阶段应聚焦于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社会智库的发展,其能够凭借灵活的组织架构、广泛的研究议题、高度自主性的科研,充分发挥其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还应积极扶持高校智库的成长,尤其对于有地缘优势的高校智库。譬如新疆师范大学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连接点,其学术期刊目前已常设“一带一路”建设专刊。黑龙江大学凭借其常年与俄罗斯多所大学的友好联系以及优质的俄语教学,无疑能够为中俄智库的联动提供学术平台;此外,对于官方智库的项目脱敏机制研究也应该提上议程,这对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官方智库接近政府决策层、研究人才雄厚、信息畅通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与“一带一路”规划信息交流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和其他中心城市,这些地方学者人数、智库数量不仅在数目上有一定优势,而且集中在一起能够形成智库的规模效益。尽管地方上的智库数量也很可观,但往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智库的规模效益,其自身的思想产品因而也就很难对决策层与社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迫切需要综合各类智库声音、整合智库资源,这不仅需要我国智库思想市场的调节,还需要由我国政府牵线,组建智库协会,以智库思想市场与智库行会双保险保障我国智库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完善我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基础上,还要协同沿线国家的智库共同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区域性智库思想市场,打通“一带一路”智库思想市场间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智库思想市场的整合、协调,充分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力量,由我国智库群牵头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与思想支持,通过“一带一路”智库思想市场的构建与完善,积极搭建与国际智库思想市场的桥梁,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在全球的影响,继而带动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四)丰富智库产品输出渠道

 智库产品的成果转换对于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我国在面向国际舞台时,思想产品的成果转化相较于国外顶尖智库有着不少的差距。“一带一路”则是为国际区域间提供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这就为我国智库产品在“一带一路”的输出与转化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与氛围。成果输出模式可以通过举办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论坛、会议,开设“一带一路”理论专刊等正式的传输渠道,还可以通过学者间的友谊关系、向留学生群体开展“一带一路”相关专题讲解等非正式渠道实行成果输出。尤其要注重对社交平台与网络的使用,通过沿线国家通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信息;通过在沿线国家知名智库网页添加我国智库的链接,增加双方智库间的互动,并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力图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成果输出渠道,全方位提升我国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影响力。

 (五)完善智库影响力评价机制

 我国智库针对国内智库的综合评价的指标已经日趋成熟且不断完善,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中国智库年度报告》以及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依靠近些年在我国智库评价研究所积攒下的经验与积极参与国际上智库评价项目的体会,我国智库已具备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的能力,以我国智库为主体,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拟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共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体系。在为区域性智库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地把我国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担当与实力推向了国际舞台。

 “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机制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智力服务与激发沿线国家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展开;同时由于区域文化、经济、政治的不同及外部压力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影响力评价的动态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并不是为与国际上的智库影响力评价作对比,也不是它的翻版,它反映的是区域性智库群体对“一带一路”建设探讨的学术自觉与反思,力求最大化发挥区域性智库群的作用;其次,这份指标并不是绝对的权威指标,它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有志于研究“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的智库提供一份参考指标;最后,尽管是区域性智库的评价指标,但是同样接受来自世界顶尖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成果,如果其在“一带一路”区域内设有分支机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到“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评级体系中来。

 (六)协同打造精品思想成果

 打造智库精品成果是提升智库影响力的根本手段,是智库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基本要素。我国智库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就需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宏观主题,通过细致剖析其内涵,研究其延伸层面,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输出。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研究,由理念、理论向实践探索;由合作、协调向微观操作层面着手;通过智库间的人才交流、人才培育,把握住“一带一路”精品研究的核心要素;既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探讨,也要进行实践经验总结,还要依据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对相关研究进行调整,保证理论研究的动态性;通过对“一带一路”专题的深度挖掘与横向扩展研究保证“一带一路”的持续性研究,通过长期、稳定、系统的研究,从而为“一带一路”精品打造提供支持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李安方,王晓娟,张屹,沈桂龙.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杨亦鸣,赵晓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王莉丽.中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培育与规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
[5]王莉丽.智力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编辑:朱苗苗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hink Tank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 Ningyuan, Fu Chuan

Abstract: Our country's think tank need to continuously provide a ideological products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our think tank also needs the platform - "the Belt and Road" to be enhanced. And this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at enhances and interacts with each other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our think ta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view of the dilemma exer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hink tanks, such as the language barriers and the lack of diversified promotion channe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China should actively research language problem,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dual culture of young researchers and take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our think tank, lead long-term continuous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to the think tank of "the Belt and Roa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he Belt and Road" connotation, concept and basic principle, to promote the policy communication, strategic docking and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ink tank evaluation; think tank group
[作者简介]付传(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行政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