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 以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作者:蔡潇      阅读量:495      时间:2018-02-28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在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的基础上,积极灵活探索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理论结合实践,真正让课程活起来,成为有生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样才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2-0105-07

 自近年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出现以来,全国各高校均兴起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对分课堂等的建设工作,覆盖学科面之广超出想象。在新型教学方式的巨大冲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也面临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迫切要求,全国“985”和“211”高校纷纷带头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教学方式探索,进行了慕课建设和翻转课堂的尝试,同时,对对分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大胆探索。2017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质量年、关键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行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组进行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不揣浅陋,公之于众,以引起同行关注。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属性把握下的课堂形式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是本质属性,外在教学形式的转换不能从本质上动摇这个属性,这一点是首先必须明确的方向性问题。因为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而设立的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自俄国十月革命传入中国后,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指引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支撑和主心骨。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需要理论的时刻产生的理论,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需要大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何况当下是一个群众和现实需要理论指导的时代,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说服人进而掌握群众的历史过程。中国近现代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任何形式的变化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属性的把握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才有明确的方向。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历程较为复杂,何况当前高校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为5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5门课程中其余4门都有稳定的教材,而《形势与政策》因其内容多变很难有指定教材,因而只能依据中宣部、教育部每年春秋季发布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进行内容设定,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和历史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地域和历史的差异性,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进行“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二、立足于“形势与政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方式使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指导原则下,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大胆地进行“混合式”教学方式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学习与地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因素结合,充分发挥了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具有课程性质属性特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其课程内容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很大的不同。譬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稳定性与其他4门课程相比是最不稳定,最灵活的课程,而授课内容又必须根据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要点》安排,分为国际和国内部分进行。因而课程内容呈现出时效性变化,何况“形势与政策”课程依然有其基本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是稳定的,所以授课内容与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是吻合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兵有兵法水往低流一样,“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属性和教学规则却是稳定的。在这种内容灵活,形式、目标、效果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改革有其独特的优势。因而有必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料,进行教师主导下的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探索。

  立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点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是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最佳应用。在黄冈师范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中,课程组教师将其中的两个主题内容抽出,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选取的主题之一是涉及到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尤其注意对大学毕业生形成的“蚁族”“啃老族”“候鸟族”和“校漂族”进行深度分析,同时对造成这种种“族化”的社会原因进行剖析,提供解决“族化”现象的思路,为着力解决大学毕业生过渡阶段问题提供方法。这个主题与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大学生有话说,教学资料也没有存在太多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因此较为适合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范例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可以使用翻转课堂也可以使用对分课堂等模式来进行,只要教学时间充足、教学平台具备,教师主导有力,是可以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得较为充分和有效的。譬如前文提到的内容,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并要求达到一定认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族化”的概念不仅是此4种,还有多种。通过如此翻转和对分过程,在正式授课时间进行分组式讨论,进行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重点要点阐述,借以充分调动每个工作小组的积极性,对讨论话题、讨论难点要进行逐一点评分析。此间,教师应将重难点再次强调,同时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各项活动中。直到目前,虽然教育部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做出详细的要求,但地方院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均要求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特色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形成最佳的教学立体成效。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充分结合黄冈本地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进行较为便利的实践活动,使得当代大学生接受到一线的红色文化熏陶。课程组教师曾赴安徽合肥,河南新县、信阳,湖北红安、武穴等地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察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了河南新县、湖北红安等地的实践活动。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整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料和参观黄冈市博物馆乃至本校红色文化资源展示馆、学校历史馆相联系,进行校史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学习,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活动中,不少大学生在了解当下我国基本形势基础上,对本地的历史地理、红色文化等有了直观的感受,以至不再停留于书本的文字层面,其“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更为直观持久。

  三、基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课程及学科体系建设

  2017年是教育部研究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是深入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充分总结“05”方案实施成效的思政课重要年。“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要基于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加入到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设之中。

  以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往往只重视某一门课程的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这种重点突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一个逻辑体系,且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梳理。何况“形势与政策”课程贯穿于大学4年本科教育的始终,呈现出时事政策教育的“长流水、不断线”流程,因而关注国际形势与理解中国国内党的政策和方针这根红线,同时穿起大学4年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融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理论为一体,正是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达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的目标,对新旧两种社会制度有正确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形态变迁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的目的。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开设,通过全面系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讲解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对十八大之后的深刻变化予以理解,同时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有了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是在较高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说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制高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学习和传播。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等的反击。不讳言,在当下,社会舆论甚至出现了不敢提及“阶级”二字,列宁早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就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阶级一消失,专政也就不需要了。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是不会消失的”[2]。由此可见,无论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其他种种社会思潮,回避、否认“阶级”的目的是可置疑的,其本质均离不开否定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问题。因此向当代大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让他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深刻领会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所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3]。马克思既是科学家也是革命家,但首要的是一个革命家。在评价恩格斯时,列宁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经济理论,阐明最一般的科学问题,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现象”[4]。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选择中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承在大学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最好的体现。毋庸置疑,这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就是使整个大学生在本科4年阶段必须受到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当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策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德育合格、政治优良的大学生。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05年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又增设了若干的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序列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就是其中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位方向的设置,就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专门的人才,是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序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支撑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其基本的支撑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体支持和支撑。在这一思潮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的硕士专业建设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推进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使得分散在高校各个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和教学资源集中,能够系统化、理论化地大张旗鼓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恩格斯曾经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价马克思:“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3]。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才会被各种资本主义社会思潮攻击,马克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3]。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各种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攻击,马克思主义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都必须也必然发挥重要的驳斥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继承和发展的基石。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慕课之风吹遍整个国内外教育界,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提升年推进工作,进行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属性这个本质属性,这是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变色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当是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一门,贯穿于大学本科教育的始终,需要做好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做好各种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并充分发挥各地的红色文化、革命资源等的特色地域优势,真正让“形势与政策”课程火起来,活起来,灵动起来,成为有生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及其他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内涵建设进程中,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整体逻辑关系,在做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顶层设计过程中,谋划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各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进工作,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追求综合平衡的发展,达到教学与科研两相顾、互推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编辑:朱苗苗

Analysis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Marxism Institute, Huanggang Teacher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ai Xiao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should actively and flexibly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flipped class, PAD class and "mixed" teach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Marxist attribute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mbined theory with practice, truly activate the course and make it a vital Marxist theory cours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gai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Flipped Class; PAD Class; "Mixed"; Marxist Theory

[作者简介]蔡潇(1981-),女,江苏南京人,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