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理论前沿
特别策划: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笔谈
本刊特稿
区域经济
争鸣
精准扶贫
智库研究
设置
杨海军 王书琪:文科硕士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杨海军 王书琪      阅读量:229      时间:2018-01-30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对实现这一任务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当前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特点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性,应适度变革研究生招生与评价机制,优化文科硕士研究生日常教学、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尤其应鼓励文科硕士研究生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研究视角,丰富调查方法,运用感性思维,积极培育其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文科硕士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1-0077-08

一、何谓文科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文科研究生的特性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主渠道之一。研究生的核心在于“研究”二字。本科教育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技能;而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钻研、创新,做出科研成果。
  按不同分类标准研究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从层次上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从学制上又可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按培养单位来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转制科研院所均可培养研究生;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从学科性质来说,则可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生,其中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被统称为文科,即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本文所涉及的“文科研究生”即指就读于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可将范围缩小至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故而文中提到的“文科研究生”均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性造就了文科研究生别具一格的思维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极其庞大又复杂多变的人文社会现象,这要求文科研究生应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开展深层次研究。在认知方式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习惯于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来探讨,这要求文科研究生应具备宏观视角,从研究方法来看,自然科学常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而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使用调查法,通过实践调查收集信息,结合理论基础提炼升华。同时,人文社会科学较之自然科学,要更为感性与多样化,在很多时候需要研究者运用理解、想象、直觉等感性思维因素,从而形成了文科研究生的思维特征。

(二)应用研究能力的界定
  常见的研究形式有两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定义上看,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则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某种应用性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研究的开始是否存在着有针对的应用目的性。
  基础研究是为了得到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即从实践中得到理论认识的过程,而应用研究则更注重研究出能够加以运用的成果,重视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前者是为了认识而进行研究,后者则是为了应用而加以探索。
  当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没有孰优孰劣、孰重孰轻之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础研究产生的认识为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应用研究的成果在应用于实践并改造实践后又能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对象。
  本文探讨文科研究生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具有应用研究意识是开展研究的前提,也就是对于社会需要的敏感度。观察社会实践时要敏锐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践发展的需要,具备解决实践问题与促进实践发展的意识,为下一步行动奠定基础。
  通过与基础研究的对比发现,应用研究必须要有应用的目的性。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找到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目的是开展应用研究的首要任务。这一目的不是空想而来的,只有对现实进行细致观察并慎重分析之后进行提炼,才能使应用研究有价值、有意义。
  明确应用研究的目的之后则需要提升开展研究的能力。应用研究需要始终以应用目的为导向,紧扣现实目的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探索。

(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被称为创新。创新可以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新事物,也可以是对旧事物进行改造与发展,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着中国进行深刻变革,其中创新被放在首位,同时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固有的旧观点、旧视角已很难引领人们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知,旧的理论也不再适用于一个几乎全新的社会,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

“创新即创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新事物,一切经过人的努力而产生的事物,只要有益于社会和人的存续发展,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实体的还是符号的,都是创新”[1]。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多是物质层面的创新,如发现新物质的存在,或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等。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则多是精神层面的创新,表现在思维创新和理论创新两方面。
  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带着应用的目的进行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的成果一定是要对人、对社会有益的,有应用性的。创新是应用研究得以开展和做出成果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应用研究的核心。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最终跳出原有思维模式局限,以开阔的视野考量研究对象,创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文科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二、培养文科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我国由一个处于落后地位的弱国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与高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不断革新,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是要探索如何利用新的物质产品改变生活。物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人们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去熟悉和使用新的产品。对于急速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同样需要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以创新的视角,找到适应和利用新环境的科学方法,促进社会继续不断发展。这正是当今社会对于应用研究与创新的需求所在。
  因此,培育文科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可行之道。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优质人才,享受了高水平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责无旁贷。
  2000年1月13日,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其中,“分类指导,按需建设”强调了提高应用研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又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紧密契合。因此,只有格外注重培养这两方面能力与精神,才能培育出符合目标要求的合格研究生,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
  提升自身的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是研究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虽不断扩大,但仍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依旧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高水平教育。考上研究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通过层层考试、筛选,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取得接受更高程度教育的资格。从较功利的角度来看,考研就像是一场“投资”,考研期间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录取入学后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职业前景以及更丰厚的薪资报酬等等。为了使投资得到最大回报,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利用所有的外部资源,全面提升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学会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自我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由此看来,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文科研究生需要接受关于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育,并不断加强此方面的自我教育。

三、培养文科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对策
  关于文科研究生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途径,需要结合可能导致文科研究生该方面能力与意识缺乏的现实因素加以分析和探索,提出针对性意见。

(一)变革招生与评价机制
  1. 招生机制。当前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统一招收研究生,考生需要参加统一命题的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考试,以及高校部分专业自主命题的专业课考试。这种考试的特点是,考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大,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试卷中极易出现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情况。但是“越是高层次人才,越不能用单一考察知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3],以统一考试作为筛选的第一道门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试题设置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的考查。
  由各招考单位自主开展的研究生复试是测试考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面试这一环节,几乎是考生能否被最终录取的决定性因素。在面试中考官要着重考查考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选拔真正有研究意识、想要进行专业深造的考生。此外,也可适当提高实践经历所占分值比重,给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生更多机会。
  除此之外,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也是十分可取的。文科研究生的招生极易陷入只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误区,采取更为灵活的自主招生方式能够较好地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招收更适合成为研究生的生源。
  2. 评价机制。对文科研究生的评价,多数是以在什么级别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主要依据,各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往往是类似的规定。论文作为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只看重论文发表量的评价机制会使本就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文科研究生更加偏向于做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研究却乏人问津,缺乏科研应有的创新与活力。
  对评价方式进行变革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要适当降低其在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改变评价内容,“单纯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识记能力不再是其关注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变为评价内容的核心”[4]
  引导文科研究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是培养其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为了鼓励和引导文科研究生勤做实践,积极开展有应用价值的科研,可以从评价方式的转变入手进行反向引导。在对研究生作出评价时,不仅重视学生学业成绩、论文发表量,也要将其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内,比如可适当提升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在学生评价得分中所占比重,可通过对创新成果进行额外奖励的方式鼓励文科研究生积极创新,以此引导其树立创新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

(二)优化培养模式
  1.教学模式。要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必然要提高研究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激发思维活力,以创新的眼界与视角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显然不适用于这种需要。
  研究生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所扩展到教室范围以外;教师的角色也不该被固化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科研的引路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更是要求文科研究生立足社会现实,在观察与实践中学习、研究。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有许多能给我国带来启示,如“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的培养十分关注,因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采取研讨班的学习形式,让研究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研讨班为研究生提供了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类似于学生间的学术沙龙,相较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研讨班更适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思想碰撞带来活力与创新,同时也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自主研究能力,不失为一种值得我国文科研究生培养借鉴与学习的教学模式。
  2.课程设置。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较固定,学生自由选择空间小,同一专业学生安排同样的课程。虽利于对学生进行体系化教育,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教育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阶段,除了必须的学科体系化教育之外,应给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定义一套适合自身的培养方案。这不仅利于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意识也有积极意义。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融互通,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也是可取且有益的。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6],这不仅能够使研究生学习到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了解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对于开阔思维、突破创新也有极大益处。研究不能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尤其是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研究生,更是要放开眼界,从理工科的研究方法中找到能为自身所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培养应用研究能力。

3.导师制度。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每个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但问题在于,指导学生数量过多使得导师精神分散,难以做到针对性指导,使导师制的效果大打折扣。少数导师对学生不够负责,或是导师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影响。“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7],如果导师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应用研究能力较弱,对于研究生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健全导师制度,首先就要对导师资质进行审核,有科研能力、思维充满活力、具备责任感的人才能成为导师;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细化,使导师制能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对于不能通过评价的导师要进行提醒诫勉,直至取消导师资格,以此对导师行为做出规范和限制。
  为提高培养质量,导师要多给文科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具体科研工作中树立应用研究意识,提升应用研究能力。要带领学生多参与学术论坛,开阔眼界,打破思维局限。导师自身要不断加强最新理论学习,在言传身教中教会学生站在学科前沿,不断创新研究。
  (三)立足自身努力
  培育文科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付出和努力。文科研究生应发挥文科生的特质和优势,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
  1.要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文科研究生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理论基础,研究生学习阶段更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良好的理论基础是进行应用研究和创新的前提准备,也是研究科学性的保障。
  2.要具有社会视角,学会在宏观环境下思考微观的社会问题。文科研究生要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训练,以获取更加广阔的眼界。同时还要培养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观察现实,以创新精神指导研究,不被固有模式限制,努力做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究。
  3.善于运用调查法。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文科研究生要顺利开展科研,必须全面掌握这种方法,立足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收集真实信息。要乐于调查,勤于调查,运用调查法为研究服务。
  4.积极利用感性思维。感性的思维方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显著特点。文科研究生要在立足实践的同时,发挥想象、预测等感性思维的积极作用,站在发展的前沿,以面向未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锐意进取,积极创新。同时要学会进行团队协作,集合团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克服感性思维可能带来的主观危害,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全面和科学。

[参考文献]
[1]李喜先.国家创新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3-11-06.
[3]王建丽.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贾周圣.研究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万 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方 丽,杨晓明,杨超华.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7]黄志斌,郝鹏腾.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记者观察,2003,(1).
编辑:胡梁

责任编辑:张舸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of Postgraduates of Arts
YangHaijun,Wang SHuqi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s for delivering high-level talents to the societ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at pres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 the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tgraduate group, the overall level of applied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of liberal arts plays a key role in fulfilling this task.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liberal arts and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t is necessary to moderately change the enroll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postgraduates, and optimize the daily teach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mentor system of postgraduates of liberal arts. In particular, the postgraduates of liberal ar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xpand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 enrich survey methods, use emotional thinking, and actively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applied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spirit.
Keywords: Postgraduates of Liberal Arts; Applied research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