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目录
理论前沿
特别策划: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笔谈
本刊特稿
区域经济
争鸣
精准扶贫
智库研究
设置
刘司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作者:刘司可      阅读量:738      时间:2018-01-30

[摘  要]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新动力。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产学研售协同不足,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措施亟待完善;技术转移平台落后,缺乏复合型人才;农村科普进程缓慢,农技推广难题较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其主要路径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使用机制;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充实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贫困;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0-0120-05

一、现状分析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关键时期,中西部地区仍有一些地方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生存与发展条件较为恶劣,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这是接下来几年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大面积脱贫必须与现代化连接起来,脱贫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需要转化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以及良好的市场推广。

2015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湖北省相继出台了《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在多个县(市)设立科技扶贫综合试点。湖北省科技厅、农业厅和省扶贫办联合成立了湖北省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并组织了18个扶贫小组共计1625名农业专家,分别前往郧西、竹溪等28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与贫困户一起探索新型种养合作模式。省科技厅推出的“智农村通”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已在省内贫困地区广泛使用,为我省科技扶贫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

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为主。以位于大别山区的英山县为例,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科技扶贫专项经费超过2亿元,争取“茶园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等星火计划项目27 个,先后有200多名挂职干部驻点英山。通过科技扶贫,共邀请专家举办讲座398场次,开展远程培训137 次,引进专家现场指导234场次,选派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学习312人,组织外出考察学习116 次620 多人,帮助建立村级致富读书室44 个,捐赠适用技术图书和资料4.7万册。建成县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个、村(企)信息服务站点30个,培育本土科技人员280余人,成立了茶叶、药材、蚕桑、水产、畜牧、信息化等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16年,英山县农民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5亿元,人均增收近600元[1]。英山县的科技扶贫经验是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省科技厅制定的《湖北省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将持续大力支持科技扶贫,将设立2500万元以上的省级科技扶贫专项,选派5000名科技人员奔赴基层扶贫一线,培训10000名乡土人才,建设50个星创天地,建设100个科技示范基地。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通过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别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科技扶贫方面仍然存在产学研售协同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技术转移平台落后、农村科普进程缓慢等问题。尽快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汲取各地科技扶贫先进经验,加大科技扶贫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建立产学研联盟、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强力推进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开展是重中之重。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产学研售协同不足,缺乏利益联结机制

产学研售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仍是影响贫困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因素[2]。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在贫困县较为集中的十堰、恩施等地,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普遍较高,而国企长期以来形成思维定势,在分配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难以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导致科研成果在国有企业落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二是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研发主阵地,普遍缺乏市场意识,仍然重学术轻应用,难以突破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过于强调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忽视其市场作用。不少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于常年在实验室冲击项目,撰写论文,形成项目验收了,评上大奖了,科研工作也就随之结束的局面,至于成果能否转化落地、能不能开拓市场,因为未成为重要考核内容,所以科研人员自然失去了积极性。

(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政策严重落后于经济政策,与主流经济政策不平衡,科技项目缺少必要的保护与良好的经营环境,在法律法规方面也不够完善,难以保障科技项目的顺利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出台普遍较为缓慢,对国家政策的反应速度较为温吞,缺少将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结合的敏锐性。而且很多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较为呆板,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十分有限,导致不少政策执行不力,严重阻碍了深度贫困地区科技发展。为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相继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湖北省也推出了“科技十条”等相应的法规政策,然而,落地效果却差强人意,仍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实际成果转化收益与暂行办法“不低于70%”的目标下限存在较大差距。

(三)技术转移平台落后,缺乏复合型人才

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公共技术平台不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人才不仅懂科研,更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经验,但贫困地区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专业研究人员大多属于技术型人才,常年受制于实验室,对于管理、市场等方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科研机构的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从而难以实现有效转化。

(四)农村科普进程缓慢,农技推广难题较多

对于新的科技成果,如果没有科技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农民一般并不具备使用能力。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农民占了大多数,他们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缺少理解和接受能力,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普遍存在观望心理。以大别山老区大悟县为例,农民种田基本沿用的是传统办法,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周期较长,即使送技术到田、到户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使用机制

深度贫困地区企业数量偏少,且科技扶贫前期属于偏公益性项目,投入产出可能见效比较慢,因此前期投入十分关键[3]。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针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前期支持,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投资入股,项目后期一旦投产成功,政府机构可以溢价退出实现投资收益。二是形成良好的项目资金使用机制。对于科技扶贫项目,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制度,尽快形成项目资金竞争型分配机制,将资金向有积极性且效益发挥好的地方倾斜。坚持正向激励机制,对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较好的贫困地区给予项目资金奖励。三是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科技企业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可以逐渐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对科技企业的优胜劣汰,让好的企业可以脱颖而出。

(二)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成果转化政策性保障。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立法工作,在统领性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根据本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将资金保障、人才支持、权益保护等实效性措施纳入地方性法规当中。二是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引导科创项目落户深度贫困地区,同时加大科技行业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政府服务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能力水平,营造更为优质的科创环境。2015年,福建龙岩市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智慧景区发展政策,着力于智慧管理、智慧旅游等产品开发,吸引大量企业参与,极大的提高了该地区旅游领域发展水平。这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建立产学研联盟,充实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与贫困地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群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4]。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流动机制,以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联合培养理论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让高校专业博士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项目应用、实施,让基层行政人员到高校或是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学习,形成人才双向流动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在具体执行上完善贫困地区科技人才选拔、选派与培养制度,孵化一批拔尖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往往涉及对象广、涵盖面大,是提高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让实体经济企业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材、绿色蔬菜、畜牧业、花卉、林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新型建材、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马宗文.“科技挺进大别山”30 年科技扶贫经验——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2).
[2]刘冬梅,刘 伟.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4,(8).
[3]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 30 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
[4]邢成举.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
编辑:李利林

责任编辑:张舸

 

Strengthe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eply-poverty-stricken Areas
Liu Sike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eply-poverty-stricken areas needs new impetu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shown in four aspects: the lack of synergy in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sales, the lack of a mechanism of interest integration; the imperfect safeguard mechanism, the urgent need of supporting measures; the back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platform; the lack of complex talents; the slow progres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difficulties in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main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eply-poverty-stricken areas are as follow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inancial resource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us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and giving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an alliance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enriching the talent team for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industries.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Deep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