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媛:宜荆荆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296      时间:2017-08-05

  2010年1月26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宜荆荆”城市群的概念,宜昌、荆州、荆门三地成为1小时城市群,从此,3座散落的城市被串在了一起。在湖北“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带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加快发展”。2016年,湖北省发改委启动了宜荆荆城市群、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省委“绿色决定生死”理念的指导下,宜荆荆城市群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变得更为重要,而且宜荆荆城市群大部分区域属于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是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引下,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道路。

一、宜荆荆城市群生态资源优势

  1.水资源丰富。宜荆荆城市群河湖密布,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800多条,主要有长江、汉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漳河、西荆河、富水河、洪湖、长湖等。其中,宜昌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水能蕴藏量(除长江,清江外)有175万千瓦,可开发量105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之都。城市群湿地资源也非常丰富,宜昌有三峡库区等13个湿地保护区;荆州的洲滩、湖泊为主的湿地资源独具地域特色,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共有天然、人工湿地60万公顷,约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30%,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荆门湿地总面积达到9.3万公顷,现已建成荆门漳河、钟祥莫愁湖、京山惠亭湖、沙洋潘集湖、东宝仙居河等5个国家湿地公园。

  2.森林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截止2015年底,宜荆荆城市群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6%,其中宜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7%。各类自然保护区众多,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市级保护区多个。宜荆荆城市群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土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红色大鲵、白鳍豚、麋鹿、小灵猫、黄喉貂、红腹锦鸡等分布在该区域内;珙桐、红花玉兰、红豆杉、薜荔、楚椒、何首乌、马尾松、杉木、银杏、香樟等植物资源密集。

  3.矿产资源密集。宜昌磷矿是全国六大同类矿区之一,储量在11亿吨以上,是全国第三大矿区,占湖北省总储量的50%,石墨矿是中南地区唯一的磷片石墨矿,矿石品位全国第一,储量全国第三;石膏储量近1亿吨,是湖北省仅有的雪花型矿。荆州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囱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矿种膨润土等。荆门尤以非金属矿矿种为最,不但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居全国之首;石膏、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磷矿石储量居全省前列。

  4.旅游资源独特。宜荆荆城市群是巴楚文化、三国文化所在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众多山川名胜为宜荆荆城市群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长江西陵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风光、松滋洈水风景区、洪湖风景区、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象山风景区、黄仙洞、绿林山风景区等自然风光旅游点,还有屈原故里、昭君宅第、长阪坡、关陵庙、三游洞、故都纪南城及其周边的八岭山、马山、天星观等八大古墓群、孙叔敖墓、屈原天问阁、关帝庙、张居正墓园、马跑泉、张飞一担土、曹家湾、明显陵、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古遗址以及玉泉寺、关陵、鸣凤山、灵龙峡、猇亭古战场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时下,红色旅游成为热点,城内长阳麻池古寨、苏区革命先烈雕塑群和浮雕墙、大沙坝练兵场、红六军军部旧址、湘鄂西革命旧址洪湖瞿家湾镇、监利周老嘴镇、程集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北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在边开发边开放中发展,极具时代价值,为宜荆荆城市群发展增添了不少活力。

二、宜荆荆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保护生态环境,宜昌、荆州、荆门在制度建设、环境治理、森林资源保护、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成效显著。如宜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荆州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荆门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支持综合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并加入国际低碳城市联盟,等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宜荆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仍然很大,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1.水污染依然严重。当前,“宜荆荆”沿江地区开发了不少高能耗、易污染的工业项目,除水源污染有加剧之势外,水源面积也呈逐年减少态势,因而河道供水安全、行洪安全及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宜昌,受江河沿岸工业园区及城镇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长江、清江、渔洋河、黄柏河、柏临河、香溪河、沮漳河、玛瑙河、桥边河、宜昌运河等河流、湖库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缓解。荆州长湖水域水质总体仍属重度污染。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荆州市长江段及城内长江支流枯水季节延长,通航能力下降,岸线坍塌严重,尤其是松滋等沿江城市,在枯水期甚至出现饮水困难问题,沿江县市农业灌溉用水紧张,从长江引水成本增加。荆门长湖水质为重度污染,竹皮河断面如瓦房店、泗水桥和入汉江口水质类别均呈劣Ⅴ类,水质状况堪忧。

  2.产业结构不合理。宜荆荆城市群产业结构不优,粗放式增长仍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提质增量的任务艰巨。2016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比为10.8∶44.5∶44.7,宜昌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8:57.2:32.0,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2:42.6:35.2,荆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0∶51.9∶34.1,与湖北全省水平相比,三市第二产业比重偏重,其中宜昌最为突出。三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偏低,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中传统产业偏重,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尚待时日。

  3.节能减排任务重。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宜昌市的化工、火电、水泥、陶瓷等行业能耗、物耗偏高,较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宜昌市工业燃料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全市目前已建成的20多个工业园区中,煤炭依然是主要能源。据相关统计,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1488.81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消费量达1370.1万吨。荆门市常规能源资源匮乏,能源自给率较低,能源产业以常规火电、石油加工为主,新能源开发、能源装备制造起步较晚,规模不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结构不优。2016年上半年,原煤消费量仍占全市规上工业能耗的48%(扣除加工转换投入量),而新型能源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其中天然气、生物燃料消费比重仅为0.9%和3.7%。同样,荆州市的能源消耗也是以原煤为主。在不采取严厉的减排措施前提下,城市群区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巨大压力。

  4.城镇化快速扩张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宜昌市目前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235”的目标,5年再造一个新宜昌;荆州远期将中心城区建成为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大城市;荆门全面拉开5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漳河新区)建设。城市扩张对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安全格局带来重大影响。如施工带来的扬尘、噪声污染;城市扩张造成原有的生态廊道将被切断,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城镇化加快,也会造成“城市病”增多、环境保护压力大。

  5.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宜荆荆地区属于农业大区,3市都面临农村面源污染压力增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带来的水、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未得到有效保护,环境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6.环境监测、执法能力较弱。目前,宜荆荆3市大部分县市区环境监察、监测、应急、辐射管理、信息、宣教能力建设水平尚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未形成统一高效的部门环保综合监管执法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低,执法干扰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地区、城郊结合部等地存在环境管理真空地带,对农业面源监管薄弱,管理手段落后,农村污染防治及生态化建设技术指导不足,经费严重短缺,人员素质难以胜任当前工作要求。同时,也缺乏系统、科学的环境风险应急和管理体系等等。

三、推进宜荆荆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宜荆荆城市群是一个整体,要从加强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共探循环经济发展、共建环境治理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城市群。

  1.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长江、汉江、清江、长湖、洪湖、竹皮河、江汉运河、三峡库区等重点江河湖库的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长江、汉江、清江及主要支流沿江15千米范围内重要河段的化工、造纸、冶金、矿山开采、危化品仓储等相关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工程项目准入标准,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改造。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法律法规禁止的各种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大力支持荆州建设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保护湿地资源。加强对三峡库区湿地、卷桥河、沙河、清江等河流湿地保护区、荆江湿地群、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京山惠亭湖、沙洋潘集湖、钟祥莫愁湖、东宝仙居河等国家和省湿地公园试点的保护,有序开展还湖、还湿行动,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3.保护森林资源。巩固和深化宜昌、荆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支持荆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继续抓好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重要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汉江防护林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推进林业碳汇增长。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改造低产低效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健全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采石场管理,保护山体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矿山。加强城市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点引进保护三峡地区和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入侵生物的监测防控,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长江、汉江鱼类产卵场、洄游通道实施十年以上长期禁渔,加快鱼类种群恢复,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共抓区域环境治理。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以PM10、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对标改造,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开展钢铁、化工、火电、陶瓷、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清洁生产,实行脱硫、脱硝改造,整治和取缔重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脱硫脱硝等环保工艺,建设好荆门石化千万吨成油品升级改造项目。加强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等。开展“美丽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污染。加强畜牧业污染防治,引导畜牧业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实施农村连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城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等工程。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抓好荆州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攻坚试验区建设。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大力推进荆门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修复产业园等建设。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市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循环型建材产业、循环型化工产业和废旧家电及电子电器利用产业、餐厨废弃物治理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格林美“城市矿山”资源开采模式在宜荆荆城市群全面推广,重点建设格林美、荆门化工、荆襄磷化、荆州开发区和江陵县“城市矿产”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等循环产业园,加快推进宜昌经济开发区猇亭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积极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转变。继续构建、完善以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网点为基础,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集中综合处理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6.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协调治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城市群区域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相互间环境信息的共享。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快速通报机制,完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群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环境执法机制。在长江沿线、沮漳河治理、荆南四河等跨区域流域实施水环境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长江、汉江、江汉运河、沮漳河、漳河水库、长湖等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共同维护生态安全。严格实施《湖北省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跨界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引导宜荆荆城市群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万勇.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3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EB/OL].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http://cyfd.cnki.com.cn/Article/N2016120443000048.htm ,2015-02-23.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湖北日报,2016-04-11.

[3]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三峡日报,2016-06-21.

[责任编辑: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