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矿:有限的时间做出有效的决策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513      时间:2017-08-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随之更多的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因为缺乏时间而产生的压力也就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常态,于是产生了一个概念——时间压力。毫无疑问,有机体要很好地适应环境,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那就是时间。时间连续着有机体的活动,许许多多的行为发生都是在这个连续体中形成和改变,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行为决策。决策的定义有很多种,在这里决策指的是能够从许许多多不一样的行为中明智地选择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1]。在心理学有关于决策方面的研究中,对于时间压力带来的影响关注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Svenson和Edland[2]对于决策中的时间压力给出了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在20世纪90年代,Svenson和Maine[3]就时间压力与决策出版了论文集,详尽介绍和总结了关于时间压力和决策的影响因素、理论来源框架以及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也有学者对时间压力和决策进行了一些研究。2007年王大伟等人在心理学年会上就“决策制定过程中时间压力效应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报告,研究探讨了时间压力、时间知觉、人格特质和任务重要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但是,国内在这一块的研究还有所空缺,很多研究都只就时间压力的单一方面进行了探讨,没有综合性地做出研究,这一方面还有待国内学者去探讨。 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就会导致个体所知觉到的决策问题是极其繁杂的,那么就会难以做出决策。这个原因很容易理解,每个人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当人们进行决策的时候就必须考虑所选择的这个行为或者方式是不是符合自身可利用的认知资源,这样便于做出一个适当的选择来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4]。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在时间压力的作用下,个体会很迅速地做出决策以节省更多的时间。那么,个体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时间压力究竟是怎么产生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怎么合理运用时间压力做出有效的决策呢?

二、时间压力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回顾

  时间压力和决策之间的关系如前文提到的,有正向促进,也有消极抑制。某些情况下,时间压力会促使个人做出有效决策;但在某些情境下,时间压力又会导致个人做出低效决策[5]。

  有学者提出,决策者感受到时间压力会增加次优认知过程和简单策略的使用,这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认知错误和差异[6]。而Svenson和Benson [7]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弱化了框架效应,在时间压力下决策行为更为准确。这里所提及的框架效应是指:同样,中国学者在对于时间压力和决策的关系上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陈军[8]在探讨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决策信息加工的影响时发现,随着时间压力的增加,决策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更加复杂的决策任务,会使得决策者在时间压力状态下的认知负荷较高,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受到限制,导致信息加工的数量减少,信息搜索的深度也随之下降。也就是说,随着时间压力的增加,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在权衡问题时会比较浅显,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对问题利弊的思考上,这样也会导致做出的决策比较草率。而胡伟国,胡瑜[9]采用大学生为被试,以2(时间压力: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x2(框架:积极框架,消极框架)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在高压力情境下虽然框架效应也会明显,但是对比于非时间压力情境下框架效应要减少,并且减少幅度很大,因此决策行为更加的准确。

  此前的研究都是在有无时间压力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有学者提出时间压力的大小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效果。因此就有研究学者将时间压力分为三个等级,高时间压力,中等时间压力和无时间压力,最终结果显示高时间压力情境下,决策的信息搜索深度明显低于低时间压力情境,这和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0]。在高时间压力下决策效果很低,不难解释,这可能是个体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严重受到阻碍,使得记忆中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提取出来,最终引起决策时可利用信息的减少、准确率下降;同时在个体感受到高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会引起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体验,最终导致决策质量的下降。

  但是研究发现在中等时间压力条件下,个体的决策质量并没有下降,还略高于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被试的决策质量。对于这一结果的可能解释是中等的时间压力,引起个体适度的紧张感和压力感,激活了个体的唤醒水平,加快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质量,进而产生较好的决策质量。一些相关研究也表明,适当的时间压力会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

三、有限的时间做出有效的决策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学者对决策和时间压力展开了研究,目前关于决策过程中的时间压力形成机制、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这几个方面涉及的比较多。针对时间压力带来的不同决策行为效果虽有研究,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探索其研究意义,或者说只是纯理论研究,没有给出实际使用价值。笔者通过对其理论架构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现其现实意义。

(一)决策者的视角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笔者发现,时间压力对于决策的消极抑制作用在于,在一定的认知资源中,时间压力的存在会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搜索更深层次信息的能力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决策效果;而时间压力对于决策的积极作用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压力减弱了框架效应,因此做出了更为有效的决策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或者群体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带来的不同影响。

  成本收益理论[11]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随着决策任务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决策来完成选择工作,要权衡准确性和努力程度,包括决策的正确性、决策速度以及选用策略的适当性,等等。决策的目的就是使用最小化成本获得最大化收益。这个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人们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所应采用的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当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个体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权衡选择。但是在时间压力下,时间将是影响决策者做出决定的一个非常大的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权衡各种利弊,那么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就会降低其效率。因此,个体在这种情境下更加看重的是决策的速度,并以此来应对时间压力情形。

  将此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促销产品。当商品在促销过程中,由于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降低了商品的价格,从而导致消费者(这里是决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权衡其利弊。有一句俗话叫做“时间就是金钱”,这时的决策者会采取果断行动买取该商品来获得一些利益[12],传播理论和经验[13]都告诉我们,信息只有在得到关注时才会发生作用,促销设计的时间压力信息也是如此。事实上,决策者一旦被促销所引诱,此时思考促销时间限制及物质利益就成了完成购物任务的核心内容,并在决策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Payne等人所说的“决策困境”,以及焦虑等“热”的情绪状态。

  这里人们应意识到,在真正的促销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假促销。因此人们在被这些虚假促销手段诱惑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真正上当了。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促销这种行为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因为时间的限制而忽略感知风险,更不应该夸大感知得利。除了促销,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比如医疗保险,都会利用时间限制造成人们产生时间压力,从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决策,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个当下无不处在某种决策当中,小到日常要买什么样的牙膏、洗衣粉,大到选择职业、规划人生方向。决策原本是经济学的概念,但在西蒙的引进下逐渐进入了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领域。时间,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同样都对个体制定决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决策的结果,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也正是因为决策的制定是一个需要消耗时间的过程,因此时间更加成为了个体制定最优化决策策略的重要因素和情景资源。

  这里需要提及的与时间和决策另一个相关的理论就是构像理论,这个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Beach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不是由利益使然,而是人们被“合适”这个概念所左右。该理论认为,对于决策行为的理解应该更多地构建在观察到的决策行为的根基上,而不是构建在理性主义的标准化观点的根基上。构像是对一个决策者关于将要执行什么行为、行为的理由、如何执行以及行为的结果等知识进行总结的一种认知结构。

  构像理论认为社会活动中存在两种决策,即采纳型决策和进程型决策。在采纳型决策中,决策者通过测验来鉴定新增的选项与已有价值构像和轨迹构像中的信息是否兼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通过了兼容测试,接着将进行收益性测试,以判断与各选项相对应的收益情况。进程型决策只包括兼容性测试,涉及到策略构像的一个特定计划对于产生朝向目标的进程来说是不是有效的,即决策者要通过测试来鉴定当前的信息和自己的行为反馈是否与轨迹构像的目标相兼容。兼容性测试是一个筛选过程,收益性测试则是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好的。Miner认为,不管个体采用何种决策策略,都是依据既定的决策规则对各个决策选项进行查看,并进而做出决策的[14]。

  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每个人都会有所差异。其一是和个人本身原有的经历有关系,因为个体经历不一样,就会导致某个选项会引起不兼容,也就无法通过自身的兼容性测试。比如同样读了4年的大学生,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时候,有的人会因为曾经自身的生活环境很贫穷而选择累却工资高的销售,有的人会因为自身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选择轻松的文员工作。那么在个体感知到时间压力而难以抉择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自己原先的生活,所要选择的和已经拥有的是否能够融合。在都可以融合的前提下再去选择相对收益更好的那个选项。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无时间监控条件下个体的决策质量显著低于有时间监控的决策质量,也就是说在一项有时间限制的任务下,如果决策者能够被告知时间的一个流失情况,那么最后的决策质量是会高一些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在没有时间监控的条件下即不告知被试时间流失情况,个体就缺少了对客观时间的监控,这样反而会引起个体过多的去思考自己到底还剩下多少时间,进而消耗大部分的认知资源。这样在时间压力下的决策实验中,个体的注意力资源就会被大量的分配到估计流失的时间和剩余的时间上面去,这个情况很容易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场考试,往往会要求自己戴一块手表来判断时间,当我们忘记戴手表而惊慌失措的时候我们就会思考“这道题我还应不应该花时间去思考?是不是快来不及了?我是不是应该先把选择题答案填充好?”

  而当我们花费一些资源去考虑时间够不够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搜索有关决策的信息了,这样就会导致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不完整,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我们只能做出非常简单的决策。有研究表明,被个体感知为不确定的事件,会被个体认为是非常有压力的[15]。在实验中这样就会更加加重无时间监控个体的主观压力感,造成个体认知负担加重,对决策造成消极的影响。这样带给人们的启示就是,当个体感受到时间压力的时候,为了提高决策的质量,可以采用的方式就是给予一个时间监控。例如来说,在一周内需要完成一项任务,任务比较繁重,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制定闹钟或者利用其他可以显示时间的方式来提醒个体,距离提交任务时间还有多久。

(二)制定决策选项者的视角

  关于决策的研究,现有研究基本都是将视角放在决策者身上,鲜有研究强调如何去制定一个可供选择的选项。例如在企业中,很多领导找员工谈话都会涉及到工资的问题,作为领导当然不希望给员工涨工资,同时又想要稳定员工的工作热情,那么这种情况之下,领导者给员工提供选择的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不稳定状态激活理论的提出给予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其核心观点是:时间压力这种应激源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让有机体被动行事的外力,实际上,个体具有一个评价机制,当面对紧张性刺激时,人们会更积极地评价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能够满足情境需要的资源的程度。如果某种情境对个体具有潜在危害,但是个体经过评估认为他们有能力克制这种危害,那么这种情境对个体就不会产生压力;如果评价表明个体不能克制这种危害,那么个体就可能会产生压力症状,这些压力症状表现在一个或多个生理、心理和行为水平上。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此理论,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实现的事情。在不付出金钱的前期下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避免工作懈怠的发生,使用一些技巧是必须的,比如给予员工一定的时间限制,在这段限制之内让员工自身能够真切体验到时间压力,也就是让员工能够意识到在这段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是很艰巨的。当然,仅仅意识到时间压力的存在是不够的,因为不同个性的人在面对不同压力时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人会把压力当做动力,而有的人面对压力又会选择退缩[16]。

  Hockey对于此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认知系统本质上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它既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常规控制机制来评价和适应各种需求,也可以采用诸如监控等高水平认知方式对超出规范范围之外的需求进行控制[17],Maule 和Hockey确定了三种与时间压力情境相关的监控方式:(1)增加努力来改变认知状态,但由于该方式耗费太大,一般只会在任务重要且所需时间不长时才会被采用(因为人们不可能长期保持持续增长的努力状态);(2)减少系统的需求,重新评价任务目标,改变或消除紧张刺激的来源。其结果要么是不参加这种时间压力情境的任务,要么就降低任务目标,或重新商量最后期限;(3)无为而治。原因在于部分决策者缺少投入,或没有对其他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在最后这种情境中,如果决策非常重要而任务目标又没有降低,其需求远远地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且最后期限不变并要求严格执行,就会导致诸如惊慌之类的极端状态[18]。而又有研究表明,不是实际的时间而是个体对时间量的评价影响他对策略的选择[19]。由此看来,当在制定可供他人选择的选项时,个性因素带来的困扰在所难免,针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技巧。比如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我们是否可以采用低压手段,对于迎难而上的人我们是否可以采用工程量更大的任务呢?

四、研究展望

  关于决策与时间压力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比如决策与时间压力相关的理论,影响因素都有涉猎,但是整理以往研究发现,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比如在涉及到实验室研究的时候就没有一个成型的实验范式可供参考。并且之前也提到,时间压力是人们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这种主观感受如果仅仅采用量表来进行主观评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不准确?可不可以采用脑电波等客观数据呢?

  此前也有提及,对于相同的选项个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这涉及到个人之前的经历,也涉及个人的个性特征,但是整理以往研究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关于决策与时间压力的研究更多涉及的是理论研究,但是对于这些理论成果的运用问题还是很欠缺。知道了很多理论,但是具体怎么运用还是一片空白,怎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去做,怎么把实验室这种局限性的研究推广到实践生活当中,包括消费决策,职业决策等等,很多方面还需要去充实。但是这样的研究对未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Ariely D, Zakay D. A timely account of the role of duration in decision making[J]. Acta Psychologica, 2001, 108,(2).

[2]Svenson O,Edland A. Change of preferences under time pressure:Choices and judgmen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7,(29).

[3]Svenson O, Maine J. Time pressur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Plenum Press,1993.

[4]彭新波,高华.时间压力与决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0,(3).

[5]李爱梅,颜亮.时间压力的双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

[6] OLBERGER L.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M].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7]Benson L, Svenson O. Post-decision consolidation following the debriefing of subjects about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affecting their prior decisions [J].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ulletin, 1993.

[8]陈军.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决策信息加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6).

[9]胡伟国,胡瑜.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的研究中[J].心理科学,2009,32,(3).

[10]王大伟.时间压力、任务类型对决策策略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11]Bettman, J. R., Johnson, E. J.,&Payne, J. W. A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Cognitive Effort in Choice[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0.

[12]卢长宝,秦琪霞.虚假促销中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认知机制:基于时间压力和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J].市场营销,2013,(2).

[13]卢长宝.虚假促销对消费者认知及行为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

[14]Miner J B. Image thory. In Miner J B,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Foundations theories and analyses[M]. 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5]Davis,1990;Ham & Larson,1990;Tomaka,Blascovich,Kelsey,&Leiten,1993.

[16]沈琼.主动性人格及时间限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Hockey G R J. A state control theory of adapt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ess management[M]// Maule AJ,,aillet-Hausswirth P. Energetics and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86.

[18]Maule AJ,Hockey GR,Bdzola L.Effects of time-pressure on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changes in affective stat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y[M]. Acta Psychologica, 2000.

[19]Maule AJ,,aillet-Hausswirth P.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ubjective appraisal, cognitive control and changes in affect in determinating 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on risk-taking[R]. the 15th Research Conference on Subjective Probability, Utility and Decision Making(SPUDM15) , Jerusalem, 1995.

[责任编辑: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