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银慧: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列宁主义的诠释本及其价值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234      时间:2017-08-02

  1926年底到1927年8月,史书上称之为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也称为大革命后期。在这短短的9个月时间里,风云际会之地武汉不仅涌现出大革命的高潮,而且也掀起了列宁主义早期传播的高潮。这一时期武汉地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景观是此前没有哪个时段、哪个城市能够比拟的。一批高质量的列宁主义的中译本问世,把列宁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推向了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列宁主义中译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列宁主义的经典,主要是《帝国主义浅说》《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再版;一部分是列宁主义的诠释本出版,其中《列宁主义概论》《共产主义的ABC》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最亮丽。这三个诠释本是列宁的战友,无产阶级领袖斯大林和布哈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是列宁主义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三个文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时期(1917-1927)的进步青年中几乎人人知晓,对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彭真、杨尚昆、彭德怀、张闻天、方志敏、赵醒农、阮啸仙、夏明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就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初心”,而这些诠释列宁主义的经典不应该被历史淹没,而更应在缅怀初心的今天重拾经典。现就这三部重要经典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进行梳理,以飨当代读者。

一、三个经典诠释本的翻译出版发行

  《列宁主义概论》(今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以下简称《概论》),是斯大林于1924年4月初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斯维尔德洛夫工农共产主义大学的讲演整理而成的。《概论》第一个中译本是1927年1月,由新青年社以“新青年社丛书”名义出版,总发行为汉口长江书店。在《概论》之前,苏俄政治家、理论家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列宁主义的概念和内容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概论》不仅是斯大林对列宁主义论述的最重要论著,也是迄今为止,对列宁主义诠释的权威文本。《概论》对列宁主义的概念、主要内容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革命的精髓”,是“列宁主义的方法的基础和实质”[1]18。

  《共产主义的ABC》(以下简称《ABC》)是苏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布哈林和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合写的。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颇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曾译成20多种语言,被列宁称这是一本篇幅不大但极有价值的畅销书。该书第一个中文本于1926年1月新青年社出版,1927年在武汉再次发行。《ABC》中译本只翻译了党纲的“理论部分”。全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采用自问自答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结合举例子、摆事实、提问题等方法来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著作以商品经济为逻辑起点,先从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及运作方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再到资本主义的崩坏、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直到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样一个逻辑终点,进行剥葱式叙事,既通俗易懂,又颇具趣味性,堪称当时通俗中译本的经典。该书是大革命时期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之一。广告介绍:“‘共产主义怪物’已经徘徊到中国了。中国共产党便是这‘怪物’变化的肉身。”“什么是共产主义?”——这就是一切中国人眼前最迫切待解答一个疑问。这本书——《共产主义的ABC》——就解答这个疑问”[2] 。它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以下简称《列宁》)。该书是布哈林1924年2月17日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学院的演说,中译本于1927年1月,作为“新青年社丛书之一种”出版初版,总代售处是汉口长江书店。作者在前言交待了撰写该文的初衷是“本党不少党员以及党外的人,往往无疑地认定列宁是工人运动中无比的和天才的实行家;至于列宁的理论方面,则往往被人忽视了。我以为现在正到了对这观点加以小的也可说很大的修正的时候”[3]1 。著作主要围绕列宁不仅是革命实践家,更是天才的理论家这个主题来揭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介绍帝国主义时代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二、三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内容

  《ABC》《概论》和《列宁》从三个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化解释列宁主义。《ABC》从外围简单地介绍列宁主义,为青年读者释惑,可称为列宁主义的简明本;《概论》从理论高度来定义列宁主义,并概括其精髓,是诠释列宁主义的权威本;《列宁》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评述列宁主义,对前面两者进行理论回应,可称为列宁主义的评传。可以说,三者互为支撑,既共同构成了列宁主义的较完整理论体系,又各自从不同角度展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向导》周刊曾在数期《概论》的广告中阐释了它与《ABC》的关系,“这是一部列宁主义言简而意赅的书,读过《共产主义的ABC》之后,必须读此书,对于世界共产主义之理论和实际才能有完全的概念;但亦必须读过《共产主义的ABC》懂得若干原则和术语之后,读此书才能懂得这一部走遍全世界的著作……斯达林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现在已被全世界公认为论列宁主义最正确最得体的书了”[4] 。

  这三部诠释本主要阐述的内容有:

  第一,定义列宁主义。迄今我国仍把“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恰切点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3作为经典定义。它道出了列宁主义的实质,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列宁主义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传,“在这种意义底下,列宁主义是完全恢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马克思主义”[3]21 。同时又是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向前的展开”[1]4 。“这是马克思主义之长远发展成为理论系统之列宁主义的最新最有意义的一点[3] 24 。”

  第二,概述列宁主义内容。三部经典都集中诠释了列宁主义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最重要的几个内容:一是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列宁对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产生的新现象进行回应而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也是列宁主义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列宁所处的阶段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此阶段,发行股票成为财政资本主要之动作,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基础之一,“以财政资本统治结果形式成财政巨头之万能魔王”。垄断性、寄生性成为帝国主义的基本特点,从而“使工人阶级愈加愤怒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基础,使群众愈加向于无产阶级革命,视此革命成为唯一的救星”[1] 33。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进行掠夺,使殖民地落后民族的革命危机日益加剧,“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殖民地革命联合成整个的世界革命战线以反对世界帝国主义战线” [1]35。帝国主义的本质造成了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东方殖民地落后之间的民族矛盾都无法调和,帝国主义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帝国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帝国主义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夜”[1] 35。在中国进行的国民革命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使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更加深刻认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国民革命斗争中去。

  二是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革命理论。具体归纳为:世界分成两大营垒,一边是少数压迫的民族,一边是殖民地弱小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后一个营垒是地球上占大多数的人民;殖民地弱小的国家,受财政资本的压迫,成为帝国主义势力最广大的后备军和最重要的储藏库;殖民地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是被压迫民族求解放的唯一道路;殖民地被压迫的解放斗争不是某一个国家斗争的问题,而是世界总问题,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盟。落后民族解放斗争,只有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胜利;西方无产阶级“亦须与殖民地弱小国家反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结合革命的同盟”,才能胜利 [1] 93。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此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的启发下,通过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

  三是农民问题理论。列宁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从无产阶级革命总战略与策略角度,指出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根本势力,农民是无产阶级的主要后备军与同盟者。无产阶级革命的最根本问题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农民虽然不是无产阶级,但它是被压迫阶级,占大多数人口,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将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后备军,改变成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者。正如布哈林阐释列宁的农民理论时指出:“殖民地问题,根本是农民问题”[5]。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论述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国民革命方能取得胜利。

  第三,概述列宁的理论与实际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际是有密切关系的。列宁主义的“最奇异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指出任何一种理论之实际的意义” [3] 26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除了他自己“具有异常锋利的马克思主义武器,而同时又会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方法,是在某种环境内确定方向的一种南针,而不看成是呆板的信条”[3] 27 。这其实就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际,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列宁之所以能把战术家和理论家完美结合的根本原因是灵活运用。布哈林认为,“列宁是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武器的——这武器在列宁手里,绝不是死板的,而是活动的,能随实际行动所需要而向各方面运用的。”[3] 31这种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灵魂,也是列宁主义的精髓,使列宁的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三个经典诠释本的历史价值

  上述三部经典著作几乎同时在大革命高潮时期传入我国,并不是偶然的,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我国国民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民主革命既不同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也就是说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也不同于俄国革命,即不同于列宁领导的苏俄革命与建设,那么特殊的民主革命如何进行,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列宁主义诠释本适时的传入,是对中国共产主义者继马克思主义启蒙之后,又一次的科学社会主义启蒙。正是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不仅如此,列宁主义的诠释本为我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上述诠释本无一例外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向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启迪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结合、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民革命相结合。

  首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与马克思主义所处的时代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革命(指无产阶级革命)前帝国主义未曾发展的时代,在无产阶级准备革命的时代,在无产阶级革命尚未成直接的必然的事实的时代”[1]3 。列宁“则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时代不同,革命的战略与策略亦不同。1917年列宁与时俱进,毅然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胜利地领导了十月革命,“毁坏了资产阶级的德谟克拉西并开始无产阶级德谟克拉西的纪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品格,对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极大的启蒙性,使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我国国民革命是新型的民主革命,与旧时代的民主革命的不同在于它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的特殊环境,并成功地领导了俄国革命,使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策略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特殊环境。中国与俄国在国情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俄国这个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为什么不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同时,中国与俄国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必须从“走俄国的路”,转向“走自己的路”,从而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最后,强调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概论》诠释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能够有革命的运动”。[1] 2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陈腐的教条,而是无产阶级活的革命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活的革命精神” [1]18 。理论如果不联系于革命的实践,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教条,亦犹实践如果不经革命的理论指导,就变成了盲目一般。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无产阶级政党要变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锋军,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善于在不断变化的革命运动中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使无产阶级政党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执行其所负的前进战士的使命” [1] 29 。列宁对理论重要性的论述,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其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阶级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使中国民主革命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斯达林.列宁主义概论[M].上海:新青年社,1927.

[2]《新青年》不定期刊第2号,1925,(6).

[3] 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M].上海:新青年社,1927.

[4]斯大林.列宁主义概论[J].向导,1927,(7).

[5]《农民问题》广告,《列宁主义概论》书末广告,1927,(1).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