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惠州市村居干部社会工作专业化现状调研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327      时间:2017-06-19

一、研究背景

  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整体努力中,社会工作以其专业化的服务和对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的追求,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在当下中国,所谓社会工作者主要指广义层面的“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2]。20多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表现为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专业技能人才不断增加、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不过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社工职业定位不清晰、社工组织处于发展期、体制有待健全、社工专业教育亟待完善等等[3]。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完善,即普遍的社会认可、完善的制度体系、充足的专业人才、健全的社工机构、专业的服务水平[4]。

  专业人才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专业教育毕业生和现有从业人员的提升转化。就广东省情况看,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训实践的结合,大力开展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特别是在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培训。

  近几年来,惠州市社会工作在市民政局、市社工委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为社工人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尤其表现为基层农村社工人才明显不足。目前,分布在各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高校)的社工人才约为500人;截止2015年底,全市1043个村委会,219个社区居委会中,村居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庞大,但是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仍然明显。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村居社工人员的社会服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发放村居干部调查问卷100份,全数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抽样调查的90名村居干部中,男性比例较高,约为62%;年龄40岁以上的近60%;学历层次从初中到本科呈均匀分布;绝大部分人从业年限超过3年,但92%的人不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工作职务方面村居委员占了几乎一半。从中可以看出,村居工作人员年龄偏中年化,基层工作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但专业社工技能相对来说掌握较少。

(二)村居干部的专业性现状

  1.专业态度和专业了解程度

  本版块共设置7道问题,总得分y值范围区[2 90,-2 90]=[180,-180],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由表1可知,村居干部在专业性态度上的得分均值为 y=82.4,表明村干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呈积极正向,但并未达到绝对值的一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所调查的7个指标中,认为社工日常工作中应用社工知识的程度较高,对社工在三社联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性认同度高,对参加培训获得社工证热情较高,而针对社工在参与或开展过的社工服务、三社联动的了解程度得分明显较低,这正是目前社会工作较薄弱的环节。

  2.专业化水平及其需求

  调查发现,村居干部目前最想提升的是自己的实务技巧,从需求程度来看,依次为专业理论知识、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这3方面在调查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村居干部对专业培训的态度和看法

  1.专业培训现状和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近3成社区干部未参加过培训,3成社区干部培训时数低于30小时,超过一半低于60小时,表明这些社区工作者受培训时数较低。组织培训主体多为民政部门,其次是服务机构,专业院校比例较少;过去一年参加过的培训得分最低(y=40),表明对于村居干部的专业性培训还很缺乏。因为培训对个人需求满足得分较低,说明需要有一个针对性的加大对村居干部实际工作的培训计划,而且在专业培训态度上应持正向积极态度。

  2.专业性培训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村居干部参加培训的目的多为获取专业知识和提升服务技巧,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对建设社工培训基地的态度和建议

  1.对建设社工培训基地的态度

  村居干部针对高校建设社工培训基地态度上的得分均值y=99.5,表明村居干部对建设社工培训基地的态度是积极的。

  2.对建设社工培训基地的建议

  村居干部对建设社工培育基地持积极态度的同时,希望基地能够发挥丰富知识、提升技能、提供平台的服务功能。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目标上,主要集中在应对村居工作面临的困难,其次是学习新技能、分享工作经验;在培训主题上,社区服务管理、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通识、民间组织服务等主题广受欢迎。在课程设置上,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受欢迎,其次是心理沟通与辅导、家庭婚姻咨询等。在培训师资方向,行业专家最受欢迎,其次是一线社工、优秀基层工作者。在培训形式上,多期待以课程讲授和论坛交流形式开展。在培训时间上,选择周一至周五和选择周末的不相伯仲,选择节假日的相对较少。

(五)村居干部与社工合作现状及期望

  社工调研小组先后到惠州城区3个村(社区)走访,发现村居干部与专业社工有较多接触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加强彼此对社工服务的了解,从而能够积极调动社区资源以及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调查显示,村居干部期望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期待继续拓展社工服务范围,开发残疾人、青少年等方面的专项服务。虽然村居干部经验丰富,但他们对专业社会工作培训了解并不多,尚无人持有社工专业资格证书;村居干部对提升专业水平热情较高,希望政府颁布相关的激励政策。

  综上所述,村居干部对社工专业认同较高,但专业化水平相对偏低。村居干部希望能够搭建社会工作育人平台,并根据村居干部自身需求打造合适的教育培训模式。

三、建议

(一)坚持培养与转化提升相结合,扩充惠州市社工人才队伍

  目前惠州市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已开展社会工作本科、专科的学历教育,惠州广播电视大学也已开展相关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市社工协会不但开展专业社工的在职教育,而且努力使这一教育不断朝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社工行业目前面临学生专业对口率低、行业人才离职率较高,造成人才流失率偏高。而且村居干部作为一支庞大力量,在当前社工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促进这批人员转化提升意义重大,因此坚持“培养——转化提升”两条腿走路更适合目前实际情况。

(二)加快制定继续教育等具体实施方案,并建立配套激励政策

  惠州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仍未取得与社会工作相关岗位证书的村居干部和工作人员可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不少于220小时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使80%以上人员具备村居社会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并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虽然这项政策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依据,但仍然需要完善:首先,建议市委组织部、财政局、民政局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按照进度逐步落实;其次,在社区适当设立和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社工服务在基层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完善基层社区服务人员奖励政策,结合市、县(区)实际情况,对长期从事基层社区工作的服务人员给予有关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常态激励。

(三)打造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提升村居干部专业化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对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当前中央及地方各民政部门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就惠州市而言,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主体,包括各民间组织、高校等都表现出积极性。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新生力量的高等学校,应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建设。据调查,当前针对村居干部的培训存在较大拓展空间,相关资源和力量还有待深入挖掘利用。高校应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与民政、社协等部门合作,针对村居干部的专业化提升需求,努力打造集培训、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化社会工作专业提升平台。

(四)努力推进社工资格考试和开展社会工作员的培训及认证事宜

  绝大多数社会工作基层干部未获得国家专业证书,其原因在于通过考试较难、工作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参照佛山、江门等城市的经验,可以使用“本土社会工作员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于全国统一组织考试的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师等考试而言,难度较低,因此有利于提升村居干部考证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对社会治理创新的贡献[J].中国社会工作,2015,(16).

[2]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美玲.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J].社会工作,2009,(7).

[4]李福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