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萍:深入发掘理论遗产服务中国特色实践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307      时间:2017-05-31

  近日笔者阅读了《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常态性思想》(俞敏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书,深感这是一部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深入发掘列宁理论遗产的重要著作。

  该著作提出,“苏俄非常时期”指1917年10月至1920年底即从十月革命胜利开始至国内战争结束为止的时期。这一时期,面对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在列宁的思想里,这些无疑属于具有“非常性”的内容,即同当时非常形势和非常措施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当时列宁的思想里,还有“常态性”内容。所谓“常态性”内容,指同社会正常发展、和平建设的条件相适应的思想内容,也指揭示出社会发展和演进一般规律的思想内容。该著作者认为,在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思想里既有“非常性”内容又有“常态性”内容,原因在于当时的有些任务具有双重的性质,既具有战时非常的性质又具有正常的、和平建设的性质。鉴于以往学术界对列宁思想的“常态性”内容或者说“常态性思想”重视不够和研究不够,所以《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常态性思想》对此做了专题研究和阐述。

  该著作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关于党的作用的创新性认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政党、国家等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己阶级的政党和国家。但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以后,随着阶级存在条件的消失,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和国家也会趋于消亡。列宁领导苏俄人民经历了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尤其是经历了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的“非常时期”,当时阶级斗争和军事斗争空前激烈,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列宁对党的领导作用有了全新的认知,指出,“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就不能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所说的苏俄无产阶级政党是“铁”一般的党,一是指这个党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具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二是指这个党的内部具有“铁的纪律”。上述列宁的思想属于常态性思想,因为它是在社会正常发展、和平建设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的思想,也是反映无产阶级国家发展和演进一般规律的思想。

  该著作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关于工作重心转变的思想。1918年春,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列宁即提出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要求。但是由于不久之后爆发了国内战争,此次转变工作重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随后的国内战争过程中,列宁视形势的变化又先后两次提出转变工作重心的任务,均由于战争形势的激化而未能完成。1921年春,随着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重心终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上述转变工作重心过程中,列宁形成和提出了重要的思想。例如,相对于同敌人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而言,把工作重心转向发展生产和管理国家,“是更艰巨更困难的任务”,因为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新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这个思想也属于常态性思想。

  该著作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关于利用旧社会文化遗产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来建设新社会,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难能可贵的是,在苏俄非常时期即在严重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形势下,列宁就此阐述了重要的思想。如他主张启用旧的科技专家以加强苏维埃国家的生产建设;主张启用旧的军事专家以加强红军的建设;主张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方式,特别是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外人准备的材料”,不然就建不成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在正常发展、和平建设的进程中需要采取这些措施,列宁的上述思想属于常态性思想。

  该著作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关于粮食工作的思想。在苏俄非常时期,能否保证对前线和城市的粮食供应,曾经是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对此,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曾经采取粮食征集制、禁止自由买卖粮食、食物配给制等一系列非常措施。在当时的实践中,列宁既提出了采取非常措施以解决粮食问题的思想,也就解决粮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具有常态意义的思想。如他提出,苏维埃政权应该努力征收到必需的粮食,以保障非农业区域的人口“不致饿死”;征粮队不应使用暴力的手段,而应以“合乎人情的方式”接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工作,达到征收粮食的目的;要尽可能减少农民的利益损失,用工业品换取农民的粮食,使贫苦农民得到利益补偿;必须避免坏分子混入征粮工作队伍,防止他们对农民造成伤害,保证征粮工作顺利地进行。当时列宁还就发展粮食生产提出了重要的思想。他说,进行国内战争,发展工业以及各项事业,无不依赖于充足的粮食,“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必须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器促进农业生产;必须帮助农民获得足够的种子,以利于他们完成播种的任务。列宁的这些思想具有常态的性质和意义,因为无产阶级在社会正常发展、和平建设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和运用这样的思想。

  该著作选取列宁若干常态性思想进行专题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列宁相关思想的内涵,以翔实的材料证明了列宁的常态性思想。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地论证了列宁思想的常态性,并且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阐明了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丰富的内容充分体现出该书作为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学术理论性、科学性和现实性。

  该著作指出,列宁在苏俄非常时期提出了“常态性”思想,表明列宁是一位倾心于、热衷于、执着于和平建设的政治家和领袖,是一位善于探索和发现社会发展和演进一般规律的思想家,人们在评价列宁的思想和实践时,必须看到这一点和肯定这一点。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该著作作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向社会提供了正能量。但该著作对列宁的常态性思想与“非常性”思想的关系论述略显不足,欠缺对列宁的常态性思想的总体评价。这些有待于作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俞 敏.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常态性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