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莉: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1086      时间:2017-05-31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基础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生态保护基础,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湖北还具有明显的绿色发展优势,在发展循环经济、探索与建设生态示范省和“两型”社会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1.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优势

  湖北是农业大省、林业大省、水利大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能资源开发量巨大。面积百亩以上湖泊728个,湿地面积144.5万公顷,创建国家湿地公园5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41.2%,拥有众多珍稀物种。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拥有大江、大湖、大山、大库,又是三峡工程坝区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近年来,湖北明确了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推出了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施了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环境综合整治、引江济汉、大东湖水网连通等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切实改善了人居环境,已先后建成众多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湖北还具有充足的绿色发展动力,已经初步建立了清洁低碳产业体系。2015年,全省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的增速回落,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下降,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同时,湖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生态示范省建设,着力探索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路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列入全国试点,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智力资源优势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优势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湖北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长江干流部分污染物超标,局部地区污染问题突出,汉江等支流水华现象时有发生,网湖、五湖等重点监测湖泊水质下降明显。季节性防汛压力较大,江汉平原城市内涝现象严重。部分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尤其是江汉平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大气质量形势比较严峻,多地数项空气质量不达标。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一些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航运服务体系不健全,航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汉江、清江等支流通航条件偏弱,干支流联动能力不强。

  湖北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长江沿线重化工企业数量众多,重污染企业密集分布,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推进绿色发展任务较为艰巨。目前湖北正处于调结构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未来要去库存、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下行压力。一方面湖北旧的产业支撑如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高速扩张期已过,短期内难以找到体量相当的替代板块;另一方面,全省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新兴消费热点并未真正形成。经济发展主要仍依靠投资拉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内生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建立。

  另外,湖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推进难度大,跨区域协商合作有待加强,生态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排污权交易、第三方监管、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等有待深化,绿色发展考核评估体系亟待健全。社会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缓慢。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入脑入心,整个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在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推行绿色消费、树立绿色新风等方面的理念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众多问题表明,湖北长江经济带应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提出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为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战略保障和科学指引。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当前湖北正处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阶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强化生态约束,势必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湖北面临较大挑战。

  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建设“生态长江”、涵养“文化长江”、繁荣“经济长江”,把湖北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脊梁”。

  1.生态长江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湖北长江经济带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要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以长江干流和汉江、清江等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构建出人水相互和谐、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大力建设“生态长江”,打造长江生态文明先行区,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文化长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建设长江经济带,应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生态长江建设,须有生态文化;经济长江建设,也需要文化支撑。湖北在长江文明尤其是农业文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大力保护长江文化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探索顺应自然、尊重历史、保持山水脉络、留下民族记忆的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凝练长江文化内涵,推进长江文化共同体建设,打造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区,构筑长江流域文化高地,从而推进“文化长江”建设。

  3.经济长江

  坚持生态优先,并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岸上水上,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市,构建绿色交通,倡导绿色生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绿色产业走廊。把生态资源、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建设“经济长江”,打造长江绿色发展引领区。

  三、加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应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所谓生态承载力或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阈值,就可能产生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区域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蕴含着人类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和绿色发展,这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基本上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加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必须明确在今后若干年,在当前环境状态下,湖北长江经济带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按照环境承载力合理配置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建设生态保护的空间支撑。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也要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共抓大保护,严保一江清水,提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强化生态约束,严守生态底线,不搞大开发,加强配套制度保障,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和谐统一。

  1.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日也离不开水。短短数十年间,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水生态的不断恶化,这种恶化,部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此外,我们缺乏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保护,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湖北长江经济带要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有效防治水污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治理水污染,对水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专项治理沿江“十小”企业排查和“十大”重点行业;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以长江、汉江、清江等流域为重点,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

  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水系连通与流域整治,实现江湖和谐;切实抓好重点湖泊群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天然植被恢复和滨河(湖)生态建设。

  2.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

  目前,湖北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淡水、食物、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并由此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湖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支撑未来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取决于能否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

  近年来,湖北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投入,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在森林、草地和湿地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湖北已进入生态恢复的重要阶段,湿地加速退化得到一定的遏制,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但森林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还不够强,生态系统管理严重滞后,亟须提高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把维系全省生态系统稳定和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主要目标,扎实有序推进森林建设经营、矿山关停整治、退耕还林还草、地质灾害防治、生物资源保护、规范化管理自然保护区、加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深入开展大气和土壤环境综合治理,进而提高水源涵养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3.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深刻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精心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地方与中央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应着力推进由国家作为生态补偿主体,支持长江流域综合协调发展。同时,还应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分类分级的横向生态补偿,横向补偿包括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流域水权交易及异地开发等多种形式。

  科学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和梯级利用,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覆盖全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健全的自然资源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市场化交易机制。规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搭建环保投融资平台,建立覆盖资源环境各类要素的产权交易市场。

  建设长江跨行政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河道联动联责治水体系,推进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流域建设项目会商机制,建立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指挥体系,实现指挥“一盘棋”。强化环保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企业污染物监测体系,加快建立敏感目标数据库、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环境应急能力与应急预案数据库,加强环境基础数据的集成动态管理,构建环保大数据平台。还应强化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化参与的环境应急保障力量建设,提高环境应急救援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最后,改革考核考评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实现监管执法全覆盖,从而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管控、责任追究、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用制度约束人类行为,促进环境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完善保障机制。

  4.严格生态保护硬约束

  当下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里就已经集中显现,凸显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和刻不容缓。

  湖北长江经济带应坚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地位,明确主体功能和发展导向,完善配套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行为,构建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等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三区三线”管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

  完善主体功能区差别化管控政策。适度提高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控制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引导禁止开发区超载人口有序向外转移,实行强制性环境保护。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推进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开展第三方治理。引导企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从而建立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承载双重约束。强化主体功能区主导地位,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未来“留白”,为子孙“留绿”。推进实施产业、区域、河段和信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坚守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等基本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刚性要求。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坚守湖泊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约束,构建湖泊保护长效机制。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制定实施林地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严格划定林地封禁保护区,严守林地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充分利用存量空间,有序引导人口集聚,推进适应环境容量的新型工业化,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规模上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共生性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即三大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所主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非常接近。绿色发展的基础是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其显著特征是绿色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即以绿色科技、绿色能源和绿色资本带动的低能耗、适应人类健康、环境友好的相关产业在 GDP比重的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强调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脱钩。

  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乡,同时积极推进建设文化长江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

  1.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

  湖北长江经济带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环保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在重点开发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沿江岸线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集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湖北创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壮大创新主体,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生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引导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保护和利用长江流域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壮大服务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推动物流、金融、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成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整合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

  2.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

  交通运输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十三五”期间,湖北交通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

  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推进航道系统化治理,完善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联程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实施决战决胜扶贫脱贫攻坚工程,继续推进贫困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路网完善工程,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省际高速公路布局,重点推进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建设。统筹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加强建设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形成连通城乡、辐射中部、沟通全国、联通国际的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祖国立交桥”。

  3.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乡

  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湖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打造生态宜居城乡,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大幅改善,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统筹民生协调发展,促进绿色生活和民生共建共享,助力幸福湖北建设。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动城镇空间布局向网络化、多中心、集群式、紧凑型转变,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

  4.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湖北应坚持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推动经贸产业务实合作。扩大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深化沿江开放,不断拓展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推动开放平台优化升级,优化口岸资源,新设一批开放口岸,完善提升开放平台。发挥各地开放优势,打造武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升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开放和带动能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与湖南、江西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强与长江上下游合作,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鼓励和推动若干地区开展跨省、跨江、跨区域合作试点示范,探索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构建省际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

  5.推进建设文化长江

  建设长江经济带,应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文化对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都有深刻影响。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元素,努力挖掘、培育、提高文化认同。建设生态长江,要大力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而文化中的产业部分本身就是经济长江的构成内容,这些既属于文化的范畴,也属于经济的范畴。文化长江对生态长江、经济长江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应深刻凝练湖北长江文化内涵,加强湖北长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助推湖北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精神支撑。

  五、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协调共进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以及体制机制和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和调整,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实现了认识新升华,是对未来发展理念的最新诠释,是我国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从湖北的情况来看,既要在经济总量上争先进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上跃进提升,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与绿色发展环境约束的矛盾始终并存,如何做好两者的平衡,对湖北是很大的考验。必须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平衡点,推动保护与发展协调共进,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李克强总理也明确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为湖北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湖北长江经济带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以生态保护作为绿色发展的前提,以绿色发展带动生态保护,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湖北的自身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力争在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内陆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好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真正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

[参考文献]

[1]李鸿忠. 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N]. 湖北日报,2016-5-16.

[2]王海芹,高世楫. 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J]. 改革,2016,(3).

[3]李干杰.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 环境保护,2016,(8).

[4]李干杰.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 环境保护,2016,(11).

[5]霍艳丽,刘彤. 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 企业经济,2011,(10).

[责任编辑: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