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量:393      时间:2017-04-2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强调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勉励领导干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养分,提升自身修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曾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习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把“道”和“德”分而论证的,到荀子的《劝学篇 》才开始将“道德”二字连用。简单地说,道德就是指以善恶为评判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评价人的言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1]。道德和纪律、法律一样,都是调节和限制人们的行为。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关键在“修”,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

  (一)加强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需要

  在个人修养上,古人推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强调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财富可以用来修饰房屋,而道德则可以滋润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我们身心舒坦。领导干部如果不立德、不修德,就做不到忠诚、清廉、担当,就无法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习总书记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他主张把“做官”和“做人”相统一,把“立言”和“立行”相统一。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第一严就是严以修身。领导干部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大德说的是德行圆满的人。大德必得其位,并不是说一定得高位,而是总能得到合适的位置,这就叫“德位相配”;同理,“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就是说大德总会得到他应有的东西。对于“仁者寿”而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少数大德者并未长寿,但也总能得其寿,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这里的淡泊与宁静,就是一种道德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因此,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克己改过,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干部。

  (二)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说的是君子的道德就像风,普通人的言行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顺着风的方向倒。这说明,道德修养一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抓住了关键少数,才能引领大多数。“少数”是说领导干部占的比例少,能够当上领导干部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佼佼者,而“关键”则是说领导干部的作用和影响大,其言行举止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就是说统治者的言行得当,即使没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做;如果统治者本身言行不当,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就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身正”方能“令行”。

  (三)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在儒家看来用政令来号召百姓,用刑罚来管理百姓,百姓虽然服从,但并非心悦诚服;如果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去做[2] 。而法家的主张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儒法之争说到底就是性本善和性本恶之争,就是德治和法治之争。2016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就法治和德治进行第37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就是准绳,任何情况都必须遵循;道德就是基石,任何情况都必须重视,法律其实就是成文的道德,道德其实就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可以说,法律的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治国理政需要法律和道德同时发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的精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就是说上至国家最高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道德修身为根本。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自觉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力求掌握古代官德思想的精髓,以加强自身修养。

  (一)公忠为国(对上)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人乎?”(马融:《忠经》)就是说“忠”能使天下安定,感天动地。家国同构,封建统治者宣传“孝道”,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把个体、家和国牢固地组成一个整体[3] ,“忠”由伦理范畴变成政治道德范畴,主要是指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南宋的岳飞被视为是“忠”的化身,一提到岳飞,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精忠报国”四个字。可以说,公忠为国是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

  (二)以民为本(对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就是说为政者是没有私心的,只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才会保持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自古以来,官与民之间追求的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如果官民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油和水,彼此不相容;再处理不好,就变成火和水,变成敌对双方。

  (三)勤勉尽责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就是要求大家居于官位不能懈怠,执行君令一定要忠实。这虽是封建时期的为官之道,但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仍是为政之基,为官之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只要领导干部自己做得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好。

  (四)清廉俭朴

  “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清代七百名人传》)意思是:为官者贪污还是廉洁,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要使官员都廉洁,就应当先让他们形成俭朴的作风。正所谓“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在古代,清廉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清廉乃是为官之本。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的现实借鉴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端正态度,既要忘掉“关键少数”的身份,又要树立“关键少数”的意识。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座谈会上强调,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总书记对县委书记的“四有”劝诫,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公忠为国,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马融:《忠经》)忠诚是百德之首。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入党的时候,都曾庄严宣誓 “对党忠诚”。对此,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4] 。理想信念是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几年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就是忘却了初心,其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而在金钱美色面前吃了败仗,走向了堕落。所以应确保绝对忠诚,且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做到真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做到看则有序,齐则有力,树立看齐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看要见思想,齐要见行动,真正让看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看齐体现在方方面面。

  (二)坚持以民为本,做到心中有民、执政为民

  习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引用《尚书》中的名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传统文化的民本、民生思想值得继承发扬。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自己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习近平说:“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杆,虽不可及,但我们要见贤思齐。”焦裕禄同志就是心中有民、执政为民的楷模,他1962年12月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为了防沙固地每天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去世。临终前焦裕禄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三)坚持勤勉尽责,做到心中有责、敢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敢担当、善作为”。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指出:“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干就要敢于担当,这正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所说:“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善作为属于才的范畴,这也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大力倡导敢担当、善作为的用人导向,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风气,切实提拔重用那些有魄力、有能力的干部,这是提升我党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领导干部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所畏惧的担当精神,乘势而为,迎难而上,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四)坚持清廉简朴,做到心中有戒、清正廉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努力,同时要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党纪国法是领导干部不能碰的“高压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要强调纪律和法律的重要性,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让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持续良善,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论价值与价值观——关于当前中国文明与秩序重建的思考[J]. 人民论坛,2014,(23).

[2]董志国.以德治国与儒家的德治理论[J]. 湖湘论坛,2001,(06).

[3]李春阳.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解读[J]. 求索,2004,(10).

[4]田克勤,李 婧.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6,(08).

[责任编辑:李利林]